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信息披露规范与实例

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信息披露规范与实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否则,应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根据海南椰岛的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于2007年1月18日通过拍卖方式,共出资12 139 500元取得位于澄迈县白莲美且那利坑地段772.28亩国有土地使用权益。

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信息披露规范与实例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对于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应当披露相关信息。

(一)与每类套期保值有关的信息

这类信息包括:

(1)套期关系的描述。

(2)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3)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二)与现金流量套期有关的信息

这类信息主要包括:

(1)现金流量预期发生及其影响损益的期间。

(2)以前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但预期不会发生的预期交易的描述。

(3)本期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金额。

(4)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5)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预期交易形成的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金额。

(6)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三)与公允价值套期有关的信息

对于公允价值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四)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有关的信息

对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本章小结

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

套期会计是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其核心是在同一会计期间对称地确认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与被套期项目的损失(或利得),以体现套期保值效应。一项套期关系的两个要素是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按照套期关系可以将企业为规避风险而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区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类。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规定,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或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运用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1)在套期开始时,企业对套期关系(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正式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2)该套期预期高度有效,且符合企业最初为该套期关系所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

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一般包括:主要条款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应当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相吻合,并在套期开始时在风险管理有关的正式文件中详细加以说明。

一项套期活动的有效性及其持续评价,直接关系到能否采用套期会计方法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

公允价值套期与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区别在于与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有关的未实现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同现金流量套期会计。

【思考题】

1.什么是套期保值?什么是套期工具?什么是被套期项目?

2.为什么要评价套期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套期的有效性?

3.套期保值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公允价值套期?其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现金流量套期?其特点是什么?

6.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处理有何异同?

【自测题】

1.2017年9月2日甲公司购买了B公司股票8 000 000元,并将其划归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2017年年末B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8 800 000元。2018年1月5日,为了规避B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甲公司与某金融机构签订了一项衍生工具合同E,并将其指定为对B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风险的套期。2018年年末,衍生工具合同E形成利得1 000 000元,而B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则为7 800 000元。

要求:为甲公司做出套期保值的有关会计处理。

2.2017年1月10日,丙公司预期在2017年7月10日将销售一批商品X。为规避该预期销售有关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丙公司于2017年1月10日与某金融机构签订了一项衍生工具合同F,且将其指定为对该预期商品销售的套期工具。衍生工具F的标的资产与被套期的预期商品销售在数量、质次、价格变动和产地等方面相同,并且衍生工具F的结算日和预期商品销售日均为2017年7月10日。

2017年1月10日,衍生工具F的公允价值为零,商品的预期销售价格为5 400 000元。2017年7月10日,衍生工具F的公允价值上涨了75 000元,预期销售价格下降了75 000元。当日,丙公司将商品X出售,并将衍生工具F结算了结。

丙公司采用比率分析法评价套期有效性,即通过比较衍生工具F和商品X预期销售价格变动评价套期有效性。丙公司预期该套期完全有效。

假定不考虑衍生工具的时间价值、商品销售相关的增值税及其他因素。

要求:为丙公司做出套期保值的有关会计处理。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背景

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其主营业务为民用航空器所需油料、清洗剂、石油化工产品和机场地面各种机具、车辆用油以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公司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久霖出生于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他的管理下,公司一举扭亏为盈,从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发展到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2003年10月,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2004年11月30日被中止公司总裁和执行董事的职务。

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后,陈久霖便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投机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了看涨期权,持仓价每桶38美元。

从下面诸多数字中可以看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石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巨亏事件的来龙去脉。

从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油价持续走高,对中航油的期权合同头寸不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同时增加仓位,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至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并再次增仓,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 200万桶石油,根据其合同,此时须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追加保证金。若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就要向银行支付5 200万美元的保证金,使得公司账面亏损再度大增。其中: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 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2004年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止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公司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中航油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二、中航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恰当投机

根据报道,中航油是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才招致灭顶之灾。须注意的是,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期权和OTC市场。看涨期权赋予期权合同的买方,以约定的价格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同中标明的资产,比如石油。为此,买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即权利金;卖方则收取权利金。当买方要求执行这一权利时,期权的卖方有义务以约定的价格卖出合同中标明的资产。卖出看涨期权是金融衍生产品中风险最大的一个品种,目前国际通行的美式期权规定,持有看涨期权交易者可在行权期到来前、在规定的行权价格许可范围内的任意时间、任意价格行权,如果他不行权,损失的也仅是保证金;相反,出售看涨期权的交易方则随时可能被迫承担因交易对手行权而产生的损失。所以,在国际上除摩根大通等大投行外很少有交易者敢于出售看涨期权。OTC市场,有别于在交易所进行的场内交易,OTC场外交易的风险更高,其好处是灵活,买卖双方可以自行洽谈条件。

经过普华永道调查,“2003年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盘口),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对中航油在OTC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许多人提出质疑:中航油为什么要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理论上,看涨期权卖方的亏损风险是无限的,一般作为期权卖方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相当强的资金实力,或者手中正好具有充足的对应资产可以履约。显然,中航油都不具备这些条件,为何还在一个月内以每桶45美元一路往上卖空到55美元呢?的确,许多问题令人很困惑。

(二)中航油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

1.卖出看涨期权的会计处理

卖出看涨期权是指卖出期权者获得权利金,若买入看涨期权者执行合同,卖出方必须以合同规定的执行价格向期权买入方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由于卖出看涨期权面临巨大风险,故看涨期权卖出方往往是大的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必须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国际上常用的美式期权,由于期权的买方可在到期日为止前的任何时间内行使权力,对于卖出期权者而言,风险更为巨大。

下面我们以中航油事件作为基本蓝本,根据相关事实,并且必要时做出一定假设,来举例说明卖出看涨期权的会计处理。(www.xing528.com)

我们先假设中航油于2003年10月份以每份1美元的价格卖出200万桶石油看涨期权,到期日为2004年1月份,并约定期权的执行价格为每桶38美元。再假定为此公司须向交易商按合同价的10%支付期权保证金。另外在现货市场上,2003年10月份的石油价格为每桶37.5美元。2004年1月份,石油价格上涨至40美元。

(1)2003年10月订立期权合同时,首先对收到的卖出期权的款项及支付保证金予以记录。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贷:期权交易清算 $2 000 000

银行存款——美元户 $5 600 000

同时,对卖出期权的未来可能形成的资产或负债予以反映。

借:期权交易清算 $76 000 000

贷:卖出期权合同 $76 000 000

(2)2004年1月,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对买入期权者有利,如果中航油被要求履行期权合同,必须按每桶40美元的价格买入期权合同平仓

借:买进期权合同 $80 000 000

贷:期权交易清算 $80 000 000

同时:

借:卖出期权合同 $76 000 000

期权交易清算 $4 000 000

贷:买进期权合同 $80 000 000

若公司平仓后,及时撤出期权市场,可收回保证金(760-400=360万)。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3 600 000

期权交易清算 $4 0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 600 000

从上分析,中航油这笔卖出看涨期权共亏损200万美元。

(3)遗憾的是,中航油的管理层并没有及时撤出市场,反而为了不在其季报中反映这笔亏损,通过挪盘方式将这笔亏损暂时延后,即将这份200万桶的看涨期权与一些金融机构的期权盘口进行交换,假如中航油交换来的卖出看涨期权为该金融机构2004年1月份卖出,到期日为2005年1月份,执行价格为45美元的合同。而且为了挽回损失,中航油还增加持仓量。我们假设增加到3 000万桶,即新增加了2 800万桶的新合同,以每桶1美元的价格卖出。但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再假定到2004年6月份,油价涨到每桶50美元。

在会计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要求,我们对中航油的这些业务处理如下:

2004年1月份,按中航油新的看涨期权合同确认要追加的保证金为:3 000×45×10%-760-2 800×1=9 940万美元。

会计处理为: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99 4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 99 400 000

到2004年6月份,由于油价涨到每桶50美元,交易商要求中航油继续追加保证金,否则将遭到逼仓。

则须追加的保证金应为:3 000×(50-45)×10%=1 500万美元。

而如果中航油平仓,则须购进3 000万桶的石油期权。

即会计上的处理应为:

借:买进期权合同 $1 500 000 000

贷:期权交易清算 $1 500 000 000

同时:

借:卖出期权合同 $1 350 000 000

期权交易清算 $150 000 000

贷:买进期权合同 $1 500 000 000

借:期权交易清算 $150 0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99 400 000

银行存款——美元户 $50 600 000

此时中航油公司亏损为:3 000×(50-45)-2 800=12 200万美元。

之后,中航油为在其年报中避免反映该亏损,又与国际金融投资机构进行挪盘,并再次增加仓位,并最终达到5 200万桶,期权的执行价格达到每桶55美元,这就意味着一旦石油价格上涨1美元,中航油的损失就达到5 200万美元,其不可控制风险剧增,最后导致公司亏损5.54亿美元。

2.中航油事件中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

经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全面反思,我们认为中航油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缺失,其监管的失灵,以及公司本身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方面等存在问题都是该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仅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予以揭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中航油在对其出售看涨期权的确认、计量、披露上遵循相关会计准则,也许此事件会被相关部门获悉得到及时叫停,从而避免出现破产申请的惨痛结果。

由于中航油对国际油价判断失误,2003年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卖出的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2号第94条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在其中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下的利得或损失披露中,明确要求如果企业拥有了一个金融负债,要以公允价值反映其利润或损失,并须披露:

(1)由非基准利率改变而产生的公允价值的变化金额。

(2)持有的金额与企业按合同要求在到期日支付义务所需金额的差额。

根据此准则,2004年1月,中航油要确认金融负债580万美元,并要对此卖出看涨期权进行详细披露。为了避免在其会计报表的季报中反映亏损,中航油于2004年1月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了第一次挪盘(比如中航油可能将2004年1月到期的看涨期权换成2004年6月到期的看涨期权),并增加仓位,以期油价回落,从而弥补亏损。但事与愿违,国际油价继续上升,到2004年6月及9月,公司若按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负债确认、计量的规定,须分别确认3 000万及1个多亿美元的亏损。为弥补亏损,而且面临季报、半年报报告亏损的压力,2004年6月及9月,中航油又分别两次与国际金融机构(如高盛投资)进行了挪盘,并两次增加了仓位。自此,到2004年12月,公司的卖出看涨期权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11月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到12月1日,账面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不得不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但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中,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中航油对其卖出的高达5 200万桶看涨期权的风险及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并没有进行有效披露,实际上,在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 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而且,由于陈久霖在OTC(在场外)市场上进行交易,使得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不能发现其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管机构也未能发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4年中航油还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之一。

从会计角度来说,中航油管理层不想在2004年前三季度季报中记入损失的想法,导致了2004年的三次挪盘,特别是6月与9月挪盘,使公司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导致最后的巨大亏损而不得不申请破产。

三、尾声

2005年,普华永道被聘请就中航油衍生品交易的财务会计事项、衍生品交易的策略、2004年每次期权盘位挪盘结构和后果、衍生品交易产生的亏损、财务报告的准确程度以及公司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普华永道认为,中航油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严重错误或缺陷。

(1)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

(2)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

(3)公司未能正确估算期权的MTM(盯市模型)价值,也未能在2002—2004年的财务报告及季报、半年报中正确反映。

(4)缺乏正确、严格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步骤与控制。

(5)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可以用于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

四、讨论题

1.你认为卖出看涨期权与认沽期权的风险谁大?为什么?

2.你认为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件?

3.中航油事件与国储铜事件对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有何影响?你认为这两个事件有区别吗?

4.从中航油事件中,你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重要性如何?你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定应注意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