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的军事同盟及对欧洲协调的态度

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的军事同盟及对欧洲协调的态度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奥托·冯·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军政部门一致认为,两国不可能结盟。德意志第二帝国坚持认为,扩大军备与建立军事同盟是实现安全保障的唯一途径。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室和外交部坚持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最终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受制于哈布斯堡王朝,同时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反对大国共同审议及欧洲协调的提议。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已经成立了“三皇同盟”。

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的军事同盟及对欧洲协调的态度

精彩看点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给德皇威廉一世的亲笔信—“结盟噩梦”折磨奥托·冯·俾斯麦—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结盟—《德奥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是奥托·冯·俾斯麦的三大外交成果之一—《三国同盟条约》—意大利王国在条约附件中的声明

柏林会议结束后,欧洲大国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因为《柏林条约》的实施工作依然在继续。巴尔干半岛设立了边界委员会。各大国均向边界委员会派出了代表。不过,欧洲列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俄罗斯帝国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并未得到俄土战争应得的胜利果实。1879年8月15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给德皇威廉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抱怨德意志第二帝国未给予俄罗斯帝国外交支持,并提醒他不要忘记俄罗斯帝国曾在1870年给予普鲁士王国大力支持。奥托·冯·俾斯麦感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信中所言让德意志第二帝国颜面尽失。他为此大发雷霆。但德皇威廉一世在这封信的空白处批注,俄罗斯帝国政府并非信口雌黄,“当年,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口确认后,我们才向法国派出了第五军与第六军。否则这两个军还会继续对奥匈帝国的一举一动保持戒备”[1]。德皇威廉一世还指出,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人一直伺机报复,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决不能抛弃与俄罗斯帝国的友谊。奥托·冯·俾斯麦一直担心遭到法国报复。他认为,法国、俄罗斯帝国与奥匈帝国有可能联手对抗德意志第二帝国。此外,北石勒苏益格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时,根据《布拉格条约》,普鲁士王国强迫奥地利帝国放弃石勒苏益格公国,并同意将北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王国。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由当地居民举行公投,投票结果必须能够表明北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实为众望所归。然而,普鲁士王国并未兑现该条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因为与丹麦王室有姻亲关系,所以曾对奥托·冯·俾斯麦说:“你的国家欠我一个人情。你可以通过把北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王国来还这个人情。”[2]显而易见,欧洲国家之间火药味十足,随时都可能燃起一场战火。面对如此复杂的重重矛盾,只有借助高超的外交手段,才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在个人回忆录与一份机密外交信函(显然比回忆录可信度更高)中,奥托·冯·俾斯麦承认,自己一直被“结盟噩梦”折磨[3],焦躁不安。他担心奥匈帝国、法国与俄罗斯帝国可能会结成同盟。即使只有其中两个国家结盟,第三个国家也会在无形中使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巨大压力。奥托·冯·俾斯麦在万分焦虑中苦心经营未来。这与英国内阁大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写给奥托·冯·俾斯麦的一份报告中,乔治·赫伯特·蒙斯特说:“英国内阁大臣活像一群目光短浅的土豪,得过且过,根本不考虑国家未来。”[4]基于上述原因,奥托·冯·俾斯麦想方设法与奥匈帝国结盟。法国驻柏林大使圣瓦利耶曾向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红人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暗示,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可能结盟。后来,当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向奥托·冯·俾斯麦汇报此事时说:“当时,我显得十分被动。”奥托·冯·俾斯麦似乎并未对此表示反对。

德意志第二帝国徽章

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阿尔萨斯与洛林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其后四十年的欧洲国家关系。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法国结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然而,奥托·冯·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军政部门一致认为,两国不可能结盟。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决定维持大军以备不时之需,认为有必要做好打“防御战”的准备,奥托·冯·俾斯麦好几次对此曾直言不讳。在缺乏诚信与善意的国际环境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寻求能够给予自己安全保障的盟友。它一向不相信存在所谓的“欧洲”。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说,“欧洲”不过是个“幌子”而已[5]。德意志第二帝国坚持认为,扩大军备与建立军事同盟是实现安全保障的唯一途径。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惜投入大量物力,并使用各种政治手段,不遗余力地反对欧洲协调。后来,德意志第二帝国之所以感到“腹背受敌”,可以说是因为它在中欧建立“武装和平”体系与绝对军事同盟的必然结果。

与奥匈帝国结盟会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或者至少会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有权约束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奥匈帝国在外交政策上一向善变、胆大妄为。比如,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1914年,对塞尔维亚王国发动战争。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室和外交部坚持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最终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受制于哈布斯堡王朝,同时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反对大国共同审议及欧洲协调的提议。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为与奥匈帝国结盟铺平了道路。1866年萨多瓦战役结束后,奥托·冯·俾斯麦坚决反对普鲁士军队进占维也纳,与奥地利帝国签署了温和的《尼科尔斯堡和约》与《布拉格条约》。1878年,巴尔干半岛危机爆发期间,柏林会议即将于两个月后开幕,德意志第二帝国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与奥匈帝国结盟。1878年4月13日,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维也纳条约》,达成一项共识,修改《布拉格条约》第五项条款。《布拉格条约》第五项条款规定:如果北石勒苏益格居民通过公投决定回归丹麦王国,普鲁士王国需将北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王国。尽管《维也纳条约》中并未提及,如果奥匈帝国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取消《布拉格条约》第五项条款,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当支持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当《维也纳条约》公布时,记录在案的签订时间为1878年10月11日,比实际签订时间要晚,目的在于让人形成一种错觉,两国协商并非发生在巴尔干半岛危机爆发期间。如此一来,它们就不会与俄罗斯帝国产生利益冲突[6]。然而,《维也纳条约》并非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的结盟协定。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已经成立了“三皇同盟”。1879年9月14日,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巴黎大使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奉命前往加施泰因。德皇威廉一世亲自前往加施泰因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举行会晤,同行的还有两国首相。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抵达目的地时,才得知奥托·冯·俾斯麦提议与奥匈帝国结盟。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起初,久洛·安德拉希并不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真心想要结盟。不过,他得知事情真相时,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奥匈帝国不可能孤军奋战,必须寻找盟友。”奥托·冯·俾斯麦十分焦虑,想尽快与奥匈帝国订立盟约。他听说,久洛·安德拉希不久便会辞职,由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继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奥托·冯·俾斯麦并不确定下一任奥地利外交大臣会支持德奥同盟。[7]

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

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对德奥结盟的提议表示反对,并说明了三点反对理由:“首先,我不相信奥匈帝国;其次,我并不认为俄罗斯帝国一定会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敌人;再次,我认为与奥匈帝国结盟将导致法俄结盟,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战争。这与奥托·冯·俾斯订立盟约的初衷—保障和平相悖。”不过,最终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被奥托·冯·俾斯麦说服,改变了意见,接受了德奥结盟。奥托·冯·俾斯麦说,如果奥匈帝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盟友,就有可能与俄罗斯帝国或法国结盟,德意志第二帝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德皇威廉一世对此一直顾虑重重。因为一旦德奥结盟,作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舅舅,他将陷入不守信义的两难境地。根据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与小约瑟夫·玛利亚·冯·拉多维茨的说法,德皇威廉一世曾经以退位相要挟,坚决不同意德奥订立盟约。但最终德皇威廉一世迫于压力,不得不表示同意。《德奥同盟条约》原本是“秘密”协定。柏林著名银行家格尔松·冯·布雷史劳德因为业务需要经常从俄罗斯帝国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回大量信函。《德奥同盟条约》签订的当月,他曾告诉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俄罗斯帝国“从上至下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很深的成见,尤其对奥托·冯·俾斯麦与德奥订立盟约的意见最大。”[8]显而易见,德奥同盟已经为人所知,并且已经危及欧洲国家关系。

1879年10月7日,德意志第二帝国驻维也纳大使罗伊斯的亨利七世与奥地利首相久洛·安德拉希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缔约双方在序言中互相承诺“绝不容许纯防御性的协定沾染一丝侵略性质”。其首要条款,即第一项条款申明:“如果……两个帝国之一遭到俄罗斯帝国进攻,缔约双方必须动用帝国全部兵力援助对方。”[9]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并且有效期结束后,条约可以续订。

格尔松·冯·布雷史劳德

奥托·冯·俾斯麦认为,德奥同盟的存在是(普鲁士王国亲手毁掉的)德意志邦联解体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的必要安全保障[10]。直到奥匈帝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1914年突然发动世界大战,德奥同盟这个不幸的同盟一直存在。根据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的说法,1890年前,奥托·冯·俾斯麦似乎曾想要解除德奥同盟。然而,“德皇威廉二世不愿远离奥匈帝国,宁愿冒与俄罗斯帝国与法国发生战争的风险”[11]

如果德奥同盟成为欧洲其他国家相继结盟的示范,那么各种形式的结盟或许最终会演变为和平同盟。然而,1879年10月7日签订的《德奥同盟条约》中,明确无误地提及俄罗斯帝国,结果只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猜忌、恐慌与敌意。奥托·冯·俾斯麦拒绝接受可能与法国结盟的任何提议。同样,当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乔治·赫伯特·蒙斯特向奥托·冯·俾斯麦汇报说,英国首相比肯斯菲尔德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提议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时,奥托·冯·俾斯麦竟然置若罔闻[12]

在外交政策上,奥托·冯·俾斯麦取得的一项显著成果是与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结成三国同盟,以保护欧洲君主制度。当时,意大利王国正遭受共和运动威胁。奥托·冯·俾斯麦认为,意大利王国若实行共和体制将会发动针对奥匈帝国的“收复领土”战争[13],目的是夺回的里雅斯特与特伦特[14]

德奥同盟成立未满两年,奥托·冯·俾斯麦便成功将俄罗斯帝国纳入同盟“体系”之中;1881年6月18日,三皇同盟重新确立(自从俄土战争纠纷解决后,1873年建立的三皇同盟已经名存实亡)。在《思考与回忆》中,奥托·冯·俾斯麦说,恢复三皇同盟的目的是实行君主政体的三国政府能就政治与社会秩序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加强互相谅解[15]。缔约三国的大使在柏林签订了《三皇同盟协议》。协议规定:缔约一方若与第四国发生战争,其他缔约国必须保持善意中立。后来,奥托·冯·俾斯麦在《思考与回忆》中指出,三皇同盟并不能保障整个欧洲稳定。在另外一份附加协议中,缔约各国同意保留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的权利,“只要奥匈帝国视作时机恰当,随时可以采取行动”[16]。其实,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的身份已经在《柏林条约》中有明确规定。这份附加协议非但无视《柏林条约》,反倒保留了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的权利,实属破坏欧洲国际关系现存体系的阴谋。

三国同盟是奥托·冯·俾斯麦的三大外交成果之一。与其他两项成果一样,三国同盟完全背离了欧洲协调的宗旨。事实上,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政坛,奥托·冯·俾斯麦没有表现出特别看重欧洲利益。1880年7月,在派遣几名德意志第二帝国军官前往土耳其帝国担任教官之际,奥托·冯·俾斯麦对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说,这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十分有利。奥托·冯·俾斯麦说:“关注土耳其帝国的利益或欧洲利益并非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贯政策。”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补充道:“对他来说,欧洲利益不过是一个幌子,对于打着欧洲旗号互相利用的国家十分有益。”

继1815年神圣同盟之后,三国同盟可谓19世纪最著名的同盟。在走向三国结盟的道路上,意大利王国首相贝内德托·凯罗里迈出了第一步。他通过一个叫格罗内尔德·格克的新闻记者,以非官方的方式告知奥匈帝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意大利王国准备与它们结盟。当时,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已经是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在签订《德奥同盟条约》后,久洛·安德拉希便辞去了外交大臣的职务)。1880年10月[17],奥匈帝国外交大臣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驻维也纳大使罗伊斯的亨利七世接受了格罗内尔德·格克的提议。

意大利王国因为一直渴望能够收复特伦特和的里雅斯特,所以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结盟(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起初将同盟构想为“中立条约”)也是为了平复国内“民族统一”思想引发的不安定因素。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认为,“一旦发生欧洲冲突”,意大利王国便有机会从法国手中夺回尼斯和萨伏伊[18]。事实证明,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的美好设想最终化为泡影。不过,他的看法恰好能够说明,作为缔约方的意大利王国并没有认为三国同盟能够保证未来和平,而是希望它能保障自己应对未来的突发战争。

奥托·冯·俾斯麦认为,意大利王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即使签订了正式条约,也无法确保条约内容能够真正得以贯彻执行。在一份机密文件中,奥托·冯·俾斯麦曾坦言:“如果订立盟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则毫无意义。”[19]奥托·冯·俾斯麦的观点与海因里希·卡尔·冯·海默勒男爵针对未来欧洲冲突的评论观点十分相近。这恰好说明,同盟国各国部长并未将三国同盟视为维护和平的安全保障,尽管他们对外宣称建立三国同盟是为了维护和平。奥托·冯·俾斯麦并不认为意大利王国加入同盟将会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利。奥托·冯·俾斯麦一直在考虑德法战争的可能性。保罗·哈兹菲尔德伯爵的一番话道出了奥托·冯·俾斯麦的心中所想。他说:“在任何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意大利王国都不大可能与法国真正为敌。”[20]

保罗·哈兹菲尔德伯爵

事实上,三国同盟与1815年神圣同盟类似,都关注国家利益而非国际目标。与意大利王国外交大臣通信后,罗伊斯的亨利七世写信向奥托·冯·俾斯麦汇报说,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并拯救意大利王国危机重重的君主政体”。一旦共和体制在意大利建立,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统治区必定会竞相效仿,纷纷建立共和制国家。不仅如此,共和制下的意大利不但会对教皇的存在产生威胁,还会引发哈布斯堡王朝内部的统治危机[21]。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与奥匈帝国的稳定息息相关。

奥托·冯·俾斯麦对意大利王国的结盟提议表现十分冷淡。他对意大利王国驻柏林大使劳奈伯爵克劳迪奥·加布里尔说,意大利王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边界相距甚远,对外政策互不影响,互相之间没有纷争,也不可能产生矛盾。然而,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在巴尔干半岛、亚得里亚海及收复领土问题上冲突不断。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义务支持奥匈帝国[22],所以奥托·冯·俾斯麦便默认,在对待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上,三国同盟要“保持中立”。同时,针对这个问题,三国同盟也达成了一致谅解。德皇威廉一世对意大利王国一直心存感激。1866年,在普奥战争最关键的时刻,普鲁士王国与意大利王国成立了普意同盟,最终十三万奥地利士兵被迫前往威尼西亚[23]救急。否则,克尼格雷茨战役将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普鲁士军队也根本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辉煌胜利[24]

1882年5月20日,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古斯塔夫·卡诺基伯爵、德意志第二帝国驻维也纳大使罗伊斯的亨利七世与意大利王国驻维也纳大使卡洛·罗比兰特伯爵共同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然而,三国同盟只是一纸空文。因为奥托·冯·俾斯麦告诉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约代表,意大利王国提议全面保障时,一定要装聋作哑,尤其不要承诺罗马继续归属意大利王国管辖[25]

《三国同盟条约》序言称,该条约旨在增加和平保障,巩固君主制度,从而确保缔约国社会与政治秩序稳定。

《三国同盟条约》第一条规定,缔约三方互相承诺和平与友好关系,绝不加入与缔约国为敌的其他盟约。缔约三方还承诺,就一般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互相交换意见与看法。

《三国同盟条约》第二条规定,如果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并未主动进攻,却受到法国军队进攻,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必须全力帮助意大利王国。如果缔约任意一方或两方没有主动进攻,却遭到两个或更多非同盟国家的攻击,即出现了联合争端,所有缔约方必须全力互相帮助。1883年10月30日,为了防止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俄罗斯帝国发动侵略战争,罗马尼亚王国也加入了三国同盟。

意大利王国在条约附件中声明,同盟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英国为敌。奥匈帝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做出了同样声明[26]。意大利王国首先提出了这一想法,并坚持同盟国共同发表声明[27]

三国同盟并未影响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继续生效。事实上,德奥同盟条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关系的主导因素。三国同盟的建立正式结束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在阿尔卑斯山脉与巴尔干半岛的纷争,自然有利于维护欧洲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随后十年,三国同盟有可能发展成为欧洲强国同盟。1883年,查尔斯·迪尔克在《蓓儿美尔街公报》中写道:“在过去的十三年,整个欧洲的力量进行了重置。不可否认,在新的形势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可谓欧洲最健康的元素……总体而言,正是因为欧洲中部有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重要的和平力量,欧洲各方面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未来能一如既往地深谋远虑,除了法国,欧洲其他国家肯定愿意维持现状。”

正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影响下,奥匈帝国不再为失去威尼西亚而感到遗憾,意大利王国也不再强求一定要收回特伦特。甚至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似乎也“日渐明朗”。德意志第二帝国如果不是坚持要求法国公开声明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完全有可能与法国结盟或建立协约关系[28]。英国公开表示支持奥托·冯·俾斯麦的维持现状政策。一位作家曾说:“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在奥托·冯·俾斯麦与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共同努力下,欧洲国际关系的一大奇迹—欧洲协调才得以诞生。”[29]这种评价虽然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能够反映出奥托·冯·俾斯麦1875年后的政策主张。(www.xing528.com)

【注释】

[1]《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20页。—原注

[2]《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9页。—原注

[3]《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卷第154页,1877年6月15日;奥托·冯·俾斯麦所著《思考与回忆》(1898年英译本)第29章。—原注

[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卷第155页。—原注

[5]弗里德里希·库尔提乌斯编著、乔治·W.克里斯托尔·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回忆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1906年英译本)第2卷第267页。—原注

[6]J.V.富勒所著《奥托·冯·俾斯麦外交的巅峰时刻》(1922年版)第7页注释8,该注释参考了1921年2月《观众》刊载的A.弗里斯的文章。关于俄国对待德奥同盟的态度,参见J.Y.辛普森编著的《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萨布罗夫回忆录》(1929年版)。—原注

[7]西德尼·布拉德肖·费伊所著《世界大战起源》(1928年版)第1卷第68页。—原注

[8]《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59页;弗里德里希·库尔提乌斯编著、乔治·W.克里斯托尔·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回忆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1906年英译本)第2卷第258页,1890年3月31日。—原注

[9]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利布拉姆所著《奥匈帝国的秘密协定》(1920年版)第1卷第25页。—原注

[10]《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27页(1879年8月31日)。—原注

[11]弗里德里希·库尔提乌斯编著、乔治·W.克里斯托尔·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回忆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1906年英译本)第2卷第425页(1890年3月31日)。—原注

[12]《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4卷第9页(1879年9月27日)、第13页(1879年10月17日)。—原注

[13]《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96页至第97页。—原注

[14]特伦特的英语是Trent,意大利语是Trento(特伦托)。特伦托是意大利特伦蒂诺地区的中心城市。—译者注

[15]奥托·冯·俾斯麦所著《思考与回忆》(1898年英译本)第29章。—原注

[16]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利布拉姆所著《奥匈帝国的秘密协定》(1920年版)第1卷第43页。—原注

[17]《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83页,1880年10月17日,罗伊斯的亨利七世致奥托·冯·俾斯麦的信。—原注

[18]《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84页至第185页。—原注

[19]《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88页(1880年11月8日)。—原注

[20]《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93页,1881年12月21日保罗·哈兹菲尔德致罗伊斯的亨利七世的信。—原注

[21]《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194页(1881年12月23日)。—原注

[22]《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206页(1882年1月31日)。—原注

[23]1866年,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为争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爆发了战争。而想要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王国结盟,也对奥地利帝国宣战。意大利军队攻入威尼西亚,令奥地利帝国腹背受敌。最终,普鲁士军队大获全胜。—译者注

[2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208页,内容节选自德皇威廉一世对奥托·冯·俾斯麦1882年1月31日急电的批注。—原注

[25]《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3卷第212页。—原注

[26]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利布拉姆所著《奥匈帝国的秘密协定》(1920年版)第1卷第65页的1882年《三国同盟条约》文本及附件声明。—原注

[27]《意大利政治三部曲(1870年至1896年)》第61页至第62页。—原注

[28]《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8卷第265页至266页,189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向法国与俄罗斯帝国初步提出,互相之间应当维持现有的领土状态。—原注

[29]1929年5月《当代评论》刊载的亚历山大·奥约斯伯爵的重要文章《俄罗斯帝国战前政策》。—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