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衡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也不统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在10%以上、50%以下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危险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还未完全放开的国家,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真实程度。

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衡量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在现代经济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理论界对它的含义解释不一,列举如下。

①(美)P.A.萨缪尔森: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也都上升。

②(美)E.J.夏皮罗:通货膨胀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一贯和可以觉察到的增长。

③(奥)赫尔穆特·费里希: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④(美)M.费里德曼:物价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

⑤(英)F.A.哈耶克: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⑥(英)J.罗宾逊:通货膨胀是由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

在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也不统一。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财政赤字而引起的货币过量发行;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第四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过量发行而引起的货币贬值

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贬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或购买力下降),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因为通货膨胀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普遍、显著上涨,所以,对通货膨胀程度的衡量,主要依靠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报告期物价水平相对于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它将一般物价水平指数化,用来反映物价的涨跌程度,人们习惯将基期的物价指数定为100%,如果报告期物价指数超过100%,则表示物价水平上涨;反之,则表示报告期物价水平下跌。各国习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有以下几个。

1.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对较为固定的一揽子消费品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CPI的权重,是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的。为了及时反映价格水平变化状况,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代表规格商品需要不断更新。

2.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由于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即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编制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完善,所以,我们通常就把该指数简单称为PPI,这实际上与西方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一定差异。显然,一般情况下出厂价格上升,商品的售价也会上升。因此,PPI是判断市场价格的一个先行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涉及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更为宏观的测量。

另外,我国还编制了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采购经理指数等,这些指数也可以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参考指数。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

(1)爬行的通货膨胀(Creeping Inflation)。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在5%以下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把这种通货膨胀称为公众可承受的通货膨胀。这种缓慢的物价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程度较轻,对社会经济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

(2)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在5%以上、10%以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使人明显地感受出来,并可能产生物价还将继续上升的心理预期。

(3)严重的通货膨胀(Severe Inflation)。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在10%以上、50%以下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危险的通货膨胀。

(4)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超过了50%,甚至达到三位数的通货膨胀。这种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给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严重时可能导致货币制度瓦解、国民经济崩溃或政府倒台。

恶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例如,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 500%,马克的价值急剧下降。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来划分

(1)公开性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这是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较为完善,且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货币的多少直接影响物价的升降,因此,通货膨胀便从物价水平直接明显上升中表现出来。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体上反映为通货膨胀的程度。这种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还未完全放开的国家,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真实程度。

(2)隐蔽性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这是指货币工资水平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下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政府冻结物价,市场物价表面不上涨,但却因物资供应紧张而存在着变相的或隐蔽性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在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都出现过。其显著特征是:第一,政府对物价实行严格管制,即使货币过多,商品供不应求,通货膨胀也不以物价上涨表现出来,市场机制作用不完全;第二,由于冻结物价,市场商品的官方定价与黑市价格有较大差异,极易导致投机活动和黑市交易

3.按照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来划分

(1)预期型通货膨胀(Expected Inflation)。这是指通货膨胀可以被人们预测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讲,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政府有意识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因而,未来通货膨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或预测。

(2)非预期型通货膨胀(Unexpected Inflation)。这是指通货膨胀的变化不能被人们预测,在这种通货膨胀中,真实利率及实质工资有显著变动,市场信号被扭曲,资源和利益的重组会产生不公平现象。

4.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 Pulled Inflation)。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这一理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凯恩斯的过度需求论,一种是货币学派的数量说。

凯恩斯学派里,直接将政府支出包括在有效需求之内,除消费需求外,总需求还包括投资需求和净出口。在总产出不变时,其中任何一项需求的自发增加都会产生通货膨胀缺口。货币学派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根据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量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其变动必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货币量不可能是适应物价变动的内生因素,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并强调预期的作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ost Pushed Inflation)。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供给型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是指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上涨。成本推进理论认为,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会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二是垄断组织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因此,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细分为工资推进型和利润推进型两类。(www.xing528.com)

①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上涨,生产成本加大,导致物价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在物价上涨后,工人为维持先前的实际工资水平要求工资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不过应当明确的是,并非任何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货膨胀才会产生。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这是指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垄断力量的存在而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一方面,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在追求更大利润时,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另一方面,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力量拥有某种垄断力量,他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力量来保持自己在总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除了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外,现今人们把凡是从供给方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如生产资料价格提高、进口半成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生产成本提高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均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Hybrid Inflation)。这是指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使一般物价水平迅速提高。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在理论上解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通货膨胀又往往是交叉的。成本推进往往以社会需求扩张为先导,需求膨胀直接促使物价水平上涨和产品成本上升,成本提高又转化为下一轮的成本推进,于是就出现了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这是指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价格刚性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价格刚性是指价格一旦被提高后就难以下跌的特征。价格刚性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完全相适应的情况下,有些部门的商品因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上涨,而另一些部门则虽供过于求但价格不下跌的现象,从而使社会在总需求没有过度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实际上,这种所谓价格刚性的实质,就是经营不善的供过于求的部门,力图保持价格不变,把它们遭受的损失或增加的成本转嫁给购买者。

②部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在一个社会经济中,经济部门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中的部门和停滞、衰退的部门。前一类部门因劳动率较高,货币工资率也较高;后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货币工资率也相应较低。然而后一类部门的工人,却要求在工资报酬方面实行公平待遇、提高工资。后一部门的企业为了避免因罢工造成损失,不得不仿效前一类部门提高工资率。结果后一部门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导致生产萎缩。通货膨胀期间,信用关系被破坏,商业信用减少,银行贷款下降,从而使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减少。同时,一部分工业资本还会从生产领域流向商业领域和金融市场,从事商业投机和证券投机。

②通货膨胀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格局,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通货膨胀期间,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不一致,会造成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不平衡。价格上涨快、涨幅大、盈利高的部门和行业,会因资金大量流入而使投资急剧扩大,引起投资过多;相反,其余部门和行业则因资金大量流出而导致投资不足。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③通货膨胀使经营风险增大,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在通货膨胀初期,物价上涨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而且由于工资上涨慢于物价上涨,且企业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材料是过去以较低价格购进的,所以企业利润虚增,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增加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在通货膨胀后期,原材料和工资上涨使企业资金周转日益困难,迫使企业提高负债比率,使经营风险增大;同时,持续的通货膨胀使企业虚增的利润被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上涨所抵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亏损,甚至破产。

2.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打乱了原有的商品流通渠道,破坏了商品的正常流向。由于物价上涨是不均衡的,商品就会冲破原有的渠道,改变原有的流向,向价格上涨更快的方向流动,从而加剧了商业投机活动,以致发生某些商品在流通领域被反复倒卖而不退出流通、多次买卖仍原地不动的奇怪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

②通货膨胀助长了抢购、投机等活动,人为地造成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加剧了供求矛盾,使通货膨胀的程度更加严重。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财富占有比例,使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使工薪阶层受损、利润收入阶层受益。通货膨胀情况下,名义利率低于实际利率,企业到银行去借钱,虽然要付利息,但是实际上享有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在通货膨胀中,工薪阶层名义收入的增加幅度一般会小于物价上涨幅度,而利润收入阶层名义收入的增加幅度一般会大于物价上涨幅度,这就使得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更加尖锐。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货币贬值,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造成居民的消费水平下降。由于物价上涨对高收入阶层造成的损失一般会小于对低收入阶层造成的损失,所以通货膨胀将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另外,通货膨胀使本国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不利于出口而刺激进口,也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和国际收支恶化。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1.需求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采取紧缩需求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两种措施。

财政方面的紧缩措施有:①削减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在市场上的采购;②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③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一方面压缩政府支出形成的需求;另一方面抑制私人部门的需求。但是,财政支出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有时并不能由政府完全控制。增加税收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政府轻易不敢尝试。

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时并不是指货币存量的绝对减少,而只是减缓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以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当然也可以采取传统的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绝对减少货币存量。

紧缩总需求以遏制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开始紧缩的力度越大,衰退就越严重,但持续时间较短,通货膨胀率也能较快地降下来;反之,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开始时的衰退并不严重,但拖延的时间会变长。因此,政府就面临着选择:是付出较大代价以求迅速见效,还是使其成为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造成大规模的失业。

首先,可以采取工资管制措施,这种措施主要是为抑制工资上升导致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道德规劝、利益各方签署工资协议、政府实行冻结工资与物价等措施加以引导。

其次,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实行利润管制的措施,如可以管制利润率,还可以对超额利润课征较高所得税等。

3.供给政策

以拉弗(A.Laffer)等为首的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主要危害在于损伤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供应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治本的方法在于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而引起衰退的负面效应。增加供给就满足了过剩的需求,从而克服通货膨胀。要增加生产和供给,一个比较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消费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针对供给方面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

4.结构调整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供求因结构性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产品,如食品、原材料等。政府应实行对应的财政、货币政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以缓和结构失调而引起的物价上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