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源流关系及发展探析

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源流关系及发展探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的总称。广义上讲,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起,共同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了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主要从它的前世今生、历史源流、基本观点等方面加以分析。列宁逝世后,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源流关系及发展探析

所谓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除中国外)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的总称。从内涵上讲,这些思想理论一般都能够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源流关系、传承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并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些思想理论体系内部成分过于错综复杂,思想理论观点良莠不齐,需要加以辩证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只能把它称为“思潮”。从外延上讲,它既包括当代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各个理论家和研究者的理论成果,也包括当今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和各国(地区或民族)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成果)。广义上讲,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起,共同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883年、1895年,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先后离世,他们为世人和人类历史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生前,他们曾于1864年共同参与创建了第一国际;恩格斯逝世前,于1889年亲自指导创立了第二国际。正是这个他们曾经寄予厚望的第二国际,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错误领导和影响下,走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反面,并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本宣告结束。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联合组织。由英、法、德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9月28日在英国伦敦圣马丁堂召开的国际工人会议上成立。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领导者。第一国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比如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进行了斗争,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根据斗争形势的新要求和马克思的建议,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在恩格斯的指导帮助下,1889年7月14日,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正式宣告第二国际成立,它曾经在促进国际社会主义从西欧、北美向东欧、拉美和东亚发展,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维护工人切身利益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逐渐分裂为以卢森堡等为代表的左派、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主要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和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部多数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事实上走向破产。

——参见徐光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370—371页。

现在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境况是十分危急的:一方面,作为创始人的马恩先后离世,给世人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很容易发生思想混乱进而引发严重实践后果;伯恩施坦、考茨基也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比较看好的两个得意门生,考茨基一度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背叛”正印证了这一情况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马克思主义亟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积极回应,创新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列宁以其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顺应时代实践和俄国革命实际的发展需求,全面系统地批驳伯恩施坦、考茨基的错误理论,历史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发展新阶段,一举将世界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落后的东方大国。历史地看,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深刻汲取第二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发展出了作为主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之伴随的还有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以及欧洲共产党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基本奠定了20世纪以来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图景和基本板块,是我们从总体上研究、审视21世纪语境下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对很多当代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思考都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其理论密切相关。

从当下看,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可以划分为六大部分:一是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原东欧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四是当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五是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欧洲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六是亚非拉地区各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主要从它的前世今生、历史源流、基本观点等方面加以分析。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被称为“修正主义始祖”

卡尔·考茨基(1854—1938):国际工人运动社会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之一

(一)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推进到列宁主义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列宁逝世后,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理论方面的标志性的成果就是,1938年出版的、由斯大林直接领导和主持撰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其中的第四章第二节由斯大林亲自撰写,定名为“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教程曾经长期被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及各国党支部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是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苏联经验的唯一范本。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教程的核心内容,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哲学思维,它第一次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系统化、简明化和通俗化任务,对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开端。与我们熟悉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形成的“苏联模式”相比,“苏联教科书体系”事实上承担了宣传解释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国共产党。尽管到1991年苏联解体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时间,但教科书体系建立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核心要件,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并直接构成了我们研究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格局,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标志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

在经历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移植”的痛苦后,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再次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抉择问题化,在反思苏联马克思主义、清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和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对事关当代资本主义、俄罗斯国家发展以及21世纪社会主义等的重大议题展开研究。具体来说,面对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以俄罗斯科学院为核心,逐渐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家,这其中包括苏联时期资深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奥伊泽尔曼、巴加图里亚,以及布兹加林科尔加诺夫。进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国内基本形成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文化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等六种研究路径。从总体上看,这些理论家主要研究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探索马克思主义重建、创新和发展的现实可能与文本文献依据;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总结历史经验;在21世纪重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寻找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俄罗斯民族复兴的替代性方案;研究当代资本全球化及其内在批判维度;探索21世纪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现在仍有不少共产党组织。其中最大的是俄罗斯共产党,其党主席是久加诺夫。俄罗斯共产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过“完全的社会主义”,主张迈向共产主义;进入本世纪以来,2008年,该党又提出建立创新型的“21世纪社会主义”。但该党在经历2004年的内部分裂后,其在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弱。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最初命名为西方马克思主义(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其与其他类型马克思主义一起被统一命名为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潮的最初源头应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第二国际解体后,一方面是列宁主义的诞生,另一方面就是以匈牙利学者卢卡奇、德国学者柯尔施和意大利学者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等人初步创立并持续到现在,演变成一种几乎与列宁主义或苏联马克思主义并立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从发展阶段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20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主要以“回到马克思”为口号,要求重新判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重新研究组织化资本主义及其产生的“物化”等问题,研究工人阶级意识及其斗争可能性。二是20世纪30年代后,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以阐述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批判,尤其是资本主义在二战前后出现的启蒙逻辑、资本主义全面异化、世界大战反思、大众文化、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的主要标志。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产生。二战结束后,在英、法、美、德、意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及其研究者。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社会各种思想的融合或嫁接,比较重要的有:以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赖希等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萨特、列菲伏尔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德拉-沃尔佩、科莱蒂等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上述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红色五月风暴”,这场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现实政治运动,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全面展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现实影响力、冲击力。但由于总体上理论脱离实践,这场风暴最终归于失败,直接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大转向。四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红色五月风暴”失败后的西方世界中,很多马克思主义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少数留下来的学者开始跳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进行着全新的探索,出现了以杰姆逊为代表的晚期资本主义,科亨、罗默等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奥康纳、高兹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法国的调节学派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等。此外,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思潮在西方社会产生,这一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也有新的融合,因此,上述很多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都在这种“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范围之内。五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激进话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苏联解体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兴趣不降反升,结合着苏东剧变、科索沃战争、美国“9·11”事件、阿富汗—伊拉克战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的标志性事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借助当代各种激进话语资源,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产生了德波的消费时代与景观社会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波斯特的资本的信息方式理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左翼激进理论、哈维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法国著名学者德里达的解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新帝国主义理论等,产生了一大批见解深刻、创新性极强的理论成果,比如《马克思的幽灵》《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帝国主义》《21世纪资本论》等。

“红色五月风暴”:狭义讲,就是在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以学生、知识分子联合工人的政治运动,他们的口号是拒绝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一切现有制度,用以反对当时的戴高乐政府;广义讲,从1967年到1968年,在当时的联邦德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接连爆发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抗资本主义、反对政府的运动。总体上讲,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来自当时在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尤其是他们提出的“新的文化革命”“文化大拒绝”等理论,因此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列菲伏尔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成为运动中的“导师”。

必须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从改革开放前就已经被我国学者所关注,当时多以严肃批判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们也曾经长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复争论,但随着对这些国外理论成果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国学者从最初的翻译介绍也逐渐过渡到现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对话式研究的阶段,可以说,在今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我们指认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这一部分是主要内容和主体部分,也是在理论价值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原东欧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原来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等)由于在政治上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在历史文化上与西方国家的地缘关系,从二战之后开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出了一种既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型马克思主义,一般我们称之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即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脉络中,主要包括以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等为代表的南斯拉夫实践派,以赫勒、费赫尔等为代表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以沙夫、科拉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新马克思主义,以科西克、斯维塔克为代表的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等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方面:从反思苏联马克思主义中要求“复兴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人道主义性质;强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物化、异化的批判;主张以自由和解放为主题重构人类解放,实现以自由人的共同体为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从日常生活批判入手分析现代社会的矛盾和病理;主张在重新反思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改革,积极探索民族解放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等等。

改革开放前,我国就已经关注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成果,比如弗兰尼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963年出版第一个中文译本)、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等。改革开放以后,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起,国内逐渐开始翻译介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21世纪以后进入全面系统的全新阶段。因此,虽然这一成果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但在中国,作为一种在场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面貌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当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除中国外,在当今世界还有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情况如下:一是越南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198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革新实践,开启了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新阶段。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并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创新成果等,初步形成了本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胡志明思想,提出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越南社会主义的特征、越南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和越南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等一系列观点。二是古巴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指导思想上,古巴坚持把马列主义、马蒂主义和卡斯特罗思想作为指导古巴共产党和古巴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体系;在一般认识上,古巴共产党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一系列国际资本主义问题进行批判,如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全球化、反美洲自由贸易区等。三是朝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承认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为目标的革命思想即“主体思想”,这一思想具有独创性,是朝鲜劳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四是老挝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老挝人民革命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反思和改革:提出坚持六项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是党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在集中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坚持增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坚持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明确提出“革新开放”,把革新开放的任务确定为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物质基础;把社会发展阶段确定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

(五)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欧洲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面对当时苏联在理论上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实践上一再入侵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其他国家,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共产党宣布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提出“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口号,成为欧洲共产主义确立的标志。

苏联解体后,欧洲各国共产党面对新旧挑战,进行了新的理论尝试。1995年11月,法共全国书记罗贝尔·于在其政治论著《共产主义的变革》中,首次提出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新共产主义”的政治主张(分别于1999年、2000年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内涵和特征。“新共产主义”与过去苏联主张的、现已死亡的那种共产主义毫无关系,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存在一个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框架内实行深刻的社会变革,依靠现有社会的“成果、需求和潜力”,来否定乃至取消资本主义的“剥削、异化和政治”,过渡到新的社会组织;共产主义完全建立在时代和人道主义基础之上;共产主义的思想,不是19世纪的思想,也不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思想,而是信息时代的思想。共产主义是信息时代的共产主义。二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策略。“超越资本主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为了“建设”一个在理论上事先设计好的新社会而“消灭”现有社会秩序;这种“超越”工程以全体人民为动力,建立一个“民主第一、人及其社会发展第一”的社会;超越资本主义是一场新型的“个人时代”的革命,要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目标和动力,通过联合个人变革意愿来进行一种改造现实、逐步渐进的全社会的革命。三是人民运动。即“在公民干预基础上”建立左翼进步力量新联盟。在现时代,共产党必须努力在公民之间、在公民同左翼政党之间建立“进步联合公约”,开展反对右翼的斗争。四是革新共产党。为了超越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新规划”,必须革新共产党,它是不同于第三国际的共产党,必须重新探讨21世纪的共产党组织。

(六)亚非拉地区各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除社会主义国家和欧洲之外,在亚非拉等各国、各地区(民族)中仍有不少共产党组织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左翼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在21世纪新的环境下探索本国本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的国家也提出走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比如拉美地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南亚地区的“毛主义运动”,非洲大陆一些社会主义政党提出的“民族社会主义”。此外,在委内瑞拉、尼泊尔、印度、南非等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比较大,有的还在地方或中央执政。从理论成果上,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日本、韩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建立并发展至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不曾更改名称、坚守自身信念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该党至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针,主张“二阶段革命论”,即将现阶段反对美国和大企业控制、争取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成功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二战前日本国内拥有大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到战后因受到迫害而大量萎缩,现在日本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明显断层。目前,我国对日本马克思主义主要重点研究的是广松涉、望月清思等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成果,其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借鉴意义还是比较大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以往的地下走向公开,甚至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流派众多,受西方国家影响形成了“欧洲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新左派马克思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超越党派影响的因素,形成“学术马克思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首尔大学的金秀行教授和郑文吉教授。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他们学术研究成果的翻译与评价,韩国的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受到我国和国际学界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