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贡茶与煎茶器具介绍(附图)

唐代贡茶与煎茶器具介绍(附图)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1茶饼图1.12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唐代饼茶品质最高的就是为了满足皇室需求的贡茶。唐代贡茶绝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煎茶所用到

唐代贡茶与煎茶器具介绍(附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中唐时期,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代的饮茶方法已由粗放进入到精致的阶段,煮茶注重技艺,饮茶重在情趣。与之前相比,更加讲究。

一、唐代煎茶法

唐代早期的饮茶方法为煮茶法,先将茶饼碾碎成末,锅里水烧开后投入茶末,边煮边加入盐、葱、姜、橘皮等调料调味,再舀出,盛到各个碗里。因为加入了各种调料,就像“菜汤”一样。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将这种加调料羹煮的茶称之为“沟中弃水”,故不可取,提倡清茶的烹煮。陆羽在《茶经》中摒弃了煮茶法中加入各种调料的饮茶方式,只保留了盐来调味,更加追求茶的真香真味,称之为煎茶法。唐朝中晚时期,煎茶法十分盛行,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煎茶法是指将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于水烧至一沸时加盐,二沸时投茶末,并加以环搅,三沸时煎好的一种饮茶方法。

图1.10 《宫乐图》(局部)唐

(一)唐代茶饼制作

根据《茶经》所述,唐代饮用的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当时主流的茶叶是饼茶,因为饼茶相对于散茶而言,香气不易发散,便于储藏和运输,是唐宋茶叶的普遍制作方法。

关于茶饼的制法,陆羽在《茶经》里用了一句话高屋建瓴地进行了概括:“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共七步。具体的做法是:采取鲜叶,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焙干以后,用篾穿起来封存。

唐代采茶的季节通常在农历二月到四月之间,这个时间跟我们现在春茶的采摘时间差不多,主要采摘的是茶的新梢。对于生长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茶叶采摘方式是不一样的,长在沃土之上的茶叶,芽叶粗壮,待到新梢长到四五寸就可以采摘了,大致相当于如今一芽五六叶的成熟度。长在贫瘠土地上的茶树,芽叶瘦弱,则在几枝新梢中挑挺拔的那一枝采摘。唐代茶叶采摘的时间也有讲究,下雨不采,虽是晴天但有雨也不采。关于采茶时间这一点,经过1 000多年的实践,现如今我们还在遵循。

唐代拍制茶饼使用的模具叫做“规承”。“规”一般为铁制,有方形、圆形和花的形状;“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图1.11 茶饼

图1.12 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

唐代饼茶品质最高的就是为了满足皇室需求的贡茶。唐代贡茶绝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唐代的贡茶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设立御用焙茶作坊,如顾渚贡茶院,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当地的州官也有监督之责,共同管理;另一种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产茶地,每年定额上贡。

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在水陆交通便捷、茶叶品质上乘且产量集中的浙江长兴顾渚山,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官焙茶园——顾渚贡茶院,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顾渚紫笋茶因此而闻名天下。

拓展阅读

茶始征税

由于茶叶经济的发展,唐建中元年(780年)朝廷开始对茶叶征税。茶税开始时没有单独成税,只是列名于漆、竹、木等农产品一起征收,相当于现代的农业特产税,从价征收十分之一。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朝廷决定将茶税单独列为一个税种,当年收入40万贯,这是我国茶叶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被征税。此后,茶税渐增,到唐朝后期,茶税已发展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二)煎茶方法

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由于煎茶使用的是茶饼,这种茶含水量高,饮用时要先烤茶,否则很难将饼茶碾碎成末,品饮时很难保持茶的香味。

陆羽《茶经》中专门开辟了一章“五之煮”来论述煮茶的具体程序。总结的这套煮茶的技艺程序是:“炙茶、碾茶、筛茶、烧水、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入茶末、三沸点水、分茶入碗、敬奉宾客。”整套煮茶程序相当完整,技术要求也很明确,因此,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开来。

图1.13 古代煎茶

1.炙茶

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烘烤,然后趁热用纸囊将茶饼包起来,保持茶的香气不会散失。

2.碾茶

等到茶饼冷却后,用碾槽将其碾成细末。

3.筛茶

将碾碎的茶末放入罗盒中筛分,得到更加精细的茶粉。晚唐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中写道:“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他将碾后的茶末形容为黄金粉,可见是多么珍贵。

4.煎茶

等水烧到冒起鱼眼般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有响声时,称为一沸,这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汤纯正。待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的时候,称为二沸,这时候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到水泡如“腾波鼓浪”,即水烧到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这时候锅里的茶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泡沫,称为“汤华”。产生汤华后,茶汤就煮好了。

5.酌茶

用勺将茶汤舀入茶碗,此时碗中的汤华有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轻的称“花”)。分酌时,必须注意沫与饽分配平均,最后,将茶具清理干净,放回原位。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还特别总结了要煮出一碗好的茶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及早采制茶叶,二要注意鉴别茶叶品质的好坏,三要准备合适的茶具,四要注意火候,五要选择上等的泡茶用水,六要烘烤好茶饼,七要碾磨好茶末,八要认真煮好茶汤,九要细心品饮。其中,以煮茶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二、唐代完备的茶具

汉魏以前,饮茶的器皿与食器或酒器通用,成套的专用茶具还没有诞生,至两晋、南北朝时,茶器随着饮茶的普及而逐渐分离出来。到了唐代,稳定的社会、安乐生活使人们对茶的认识更为深刻,各种茶宴、茶会的相继出现,标志着饮茶已有了艺术的意味,专用茶具的出现已成为必然。中唐时期,茶圣陆羽撰写《茶经》,首次列出了一套从炙、碾、罗、煎到饮用、清洁、收藏一应俱全,形制丰富的专用茶具。标志着饮茶器具有了规范,茶器走向专用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煎茶所用到的二十四种烹茶、品饮的器皿,这是我国关于茶器首次系统、完整的记述。《茶经》里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意思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由此可见,茶具对品饮茶有多么重要。

唐代煎茶用到的器具主要有:

(1)风炉:形状像一个古鼎,有三足两耳。主要用来烧火煮茶,类似现在的电炉

(2)鍑:又名茶釜,大口的锅,用来煮水煎茶。

(3)茶碾:由碾槽、碾盖与碾轮三部分组成,用来碾碎茶饼。

(4)罗合:过滤器,过滤茶叶末。以罗筛茶,以合贮茶。

(5)火筴:也叫“火夹”“火箸”,用铁或熟铜制成,形如筷子,主要用来取炭。

(6)则:茶匙,用来舀茶末和测量茶末,有量、度、标准之意。

(7)鹾簋(音cuó guǐ):盐罐,用来储存盐的器具,唐代煎茶时需要放盐。(www.xing528.com)

(8)碗:茶碗,用来盛茶、品鉴茶水。唐代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

拓展阅读

陆羽的茶器——风炉

陆羽设计的煮水风炉为“鼎”型,以铜或铁浇铸而成,有三足两耳。足上书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之言,还有三个格上分别标记有“坎”“巽”“离”的卦象和象征水虫的鱼、风兽的彪、火禽的翟,这正是陆羽通“五行八卦”之要义而悟出的饮茶煮水之道。按卦的含义: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煎茶时将盛水的器皿放在上面,风从下面吹入,中间的火焰才会燃烧,上面的水才能煮沸,故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说法。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达到和谐的一种平衡状态。

风炉巧妙地将儒家的鼎礼、道家的八卦、医家的五行巧妙融汇在一起,使之成为茶礼的标志性器物。而陆羽将日用茶器赋予“礼”的本质,从而使“藏礼于器”产生更具体的哲学意义,礼仪也使茶具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以“器”为载体,藏礼于器,体现了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东方民族独有的智慧,君子有礼有格,礼仪存于礼器,这种朴素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对于道器关系的哲思。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打开,从中出土了一套造型精美绝伦,艺术水准高超的唐代宫廷所用茶具,这是集合制、储、饮于一体的精美的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物账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印证了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中的相关内容,用实物讲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源流和发展过程。更反映了唐代皇室对饮茶的重视和当时茶具生产技术的辉煌历史。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部分唐代精美茶具

图1.14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图1.15 金银丝结条笼子 

图1.16 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图1.17 鎏金龟形银盒 

图1.18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图1.19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图1.20 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三、陆羽与《茶经》

1.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东冈子等,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趣味故事

陆羽鉴水

唐代宗年间,湖州刺史李季卿至维扬(今江苏扬州)时遇见了陆羽。李季卿久闻陆羽精通茶艺茶道,十分倾慕,这次能在扬州相逢,自然十分高兴。便下令停船,邀请陆羽一同品茗相谈。李季卿说:“素闻扬子江南零之水特别好,为天下一绝,再加上相逢名满四海的陆羽,可谓二妙相遇,实乃千载难逢。”遂命兵士驾船到江中去汲取南零水。并乘着取水间隙,将品茶用具一一布置妥当。

不久,南零水取到。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后说道:“这水倒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像是临岸之水。”兵士急忙禀报:“这水是我亲自驾船到南零去汲取的,有很多人看见,我怎么敢撒谎呢?”陆羽并不作答,将所取之水倒去一半,再用杓在水面一扬后高兴的说:“这才是南零之水。”兵士听后大惊失色,忙伏地叩头说:“我从南零取水回来,不想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动,使得所取之水溢出一半,担心水不够用,便从岸边取水加满。没曾想先生如此明鉴!”

李季卿与数十位随从都惊叹于陆羽鉴水之神奇,李季卿便向陆羽讨教说:“那么先生所经历过的水,哪些好哪些不好呢?”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季卿忙命手下用笔一一记录下来。陆羽对品茶用水的分类,使很多优质泉水被天下人所熟知,至今仍是当地老百姓的首选。

陆羽不仅精通茶道,而且也是一名文学家、书法家、地理学家,同时还精通音律,擅长戏曲,深谙儒家礼典。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的淡泊志趣和茶的品格融为了一体。

2.《茶经》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茶经》全书共7 000多字,三卷十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从茶为南方之嘉木始,凡茶的字源异名,茶的生长,选茶的工具、方法,煮茶、饮茶的二十四件茶器,茶的烧煮方法,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全列其中。

(1)“一之源”论茶的起源;

(2)“二之具”论茶的采制工具;

(3)“三之造”论茶的加工方法;

(4)“四之器”论茶的烹煮用具;

(5)“五之煮”论茶的烹煮方法和水的品第;

(6)“六之饮”论饮茶的风俗与饮茶方法;

(7)“七之事”论述古代有关茶事的记载;

(8)“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

(9)“九之略”论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茶叶的采制和饮用工具;

(10)“十之图”则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挂在座前,指导茶叶制作和品饮。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一部关于唐中期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使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中国茶科学的形成。

老师的叮嘱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一系列工具、一整套程序,目的是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将精神注入茶中,使饮茶活动成为“精行俭德”、陶冶性情的手段,由此开创了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