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心经典·作文指导》-朱德熙语文教育家的经典之作

《文心经典·作文指导》-朱德熙语文教育家的经典之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之川《作文指导》一书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朱德熙,是作者专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写作编写的。《作文指导》是作者1949年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时编写的一部讲义。19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德熙文集》(五卷本),《作文指导》编入第四卷“语文教学与研究”,删去了第六章“标点”,个别例句、标点作了调整。

《文心经典·作文指导》-朱德熙语文教育家的经典之作

◇顾之川

《作文指导》一书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朱德熙,是作者专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写作编写的。

朱德熙(1920—1992),江苏省苏州市人,著名语言学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第二年转入中文系。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就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

朱德熙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古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号召“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并且开始连载他和吕叔湘先生合写的《汉语修辞讲话》(到12月15日全部登完)。这对普及语言知识、纠正当时社会上在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混乱现象,提高国民语言素养产生了较大影响。1978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他主持制订语文学科的《考试复习大纲》,并多年担任全国语文高考命题组组长。他曾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1979)中自谦地说:“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我没有什么研究,不过我是很关心这个问题的。”事实上,他不仅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而且发表过许多重要观点,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他提出语文课“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这门课的重要”,强调语文“是学习一切文化课的基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也好,高考语文试题也好,都得服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说高考试题是指挥棒,那么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更大的指挥棒。”(《高考语文试题和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基础要是太差了,数理化肯定是学不好的”(《两点感想》);“要引导学生学真本领,不要引导学生去学那些既不中用,也不见得中看的花拳绣腿”(《谈谈作文教学》)等。这些观点,对端正语文学习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高考语文的考试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作文指导》是作者1949年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时编写的一部讲义。当时,清华大学给大一学生开设国文课,分读本和作文两部分。大一国文教研组指定朱德熙具体负责作文教材的编写,并集体讨论了编写作文教材的三条原则:一是“应该切合同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同学解决写作中的具体困难”;二是“应该与一般的文法书有所区别……从主题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表现手法,结构安排,一直到词句标点,各方面都应该照顾到,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而且,即使在谈方法问题时,也应该采用常识的说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繁琐与太专门的术语”;三是“选用同学作文中常犯的错误例子,从反面来说明写作方法”。作者根据这些编写原则,依据“三百多本作文卷子和一些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边写边在课堂上讲,形成这部作文教学经典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清华大学大一国文教研组的同事给予许多协助与批评,吕叔湘、叶兢耕细心审阅原稿,指出许多错误。后来经过加工整理,于1951年由北京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共六章,分别为: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19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德熙文集》(五卷本),《作文指导》编入第四卷“语文教学与研究”,删去了第六章“标点”,个别例句、标点作了调整。另收入《标点符号的用法》一文。

关于主题,尽管作者认为这一章“自己最不满意”,但这一部分从什么是主题、主题在作文中的作用、立场与观点、片面夸张、八股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浅出,要言不烦。尤其是在详细分析了同学作文之后,作者给出了提炼主题的具体注意事项:一是不要把部分当做全体;二是不要光看矛盾的一面,也不要光看统一的一面;三是要有发展的观点,四要分清现象与本质。作者强调主题的重要性,“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决定文章价值的先决条件,就是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

关于结构,作者从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组织材料、开头和结尾、段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春风拂面,启人深思。如怎样选择材料,作者认为,主题要通过材料来表现,选择的材料,一是必须围绕主题,服从主题;二是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三要能表现或证明主题;再如组织材料,作者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要有重点,要衡量轻重主次,不能喧宾夺主,轻重倒置;二是要有秩序,要把性质相同、关系密切的材料组织在一起,然后按照类别,安排次序,哪些先写,哪些后写,都要有周密的计划。这些,今天仍然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常识”。

关于表现,作者认为,写作水平要高,一方面靠技巧,更要靠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这里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事实正是如此,哪怕再有想象力作家,要是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其作品读起来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而有了生活经验,尤其是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再加上一定的写作技巧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来的作品或者文章自然会生动感人,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这是初学写作者应该懂得的道理。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中普遍对作文感到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善于观察与体验,加上青少年普遍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入,不全面,缺少写作技巧,这使得写作更加困难。因此,作者主张写作要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关于表现中如何写得具体的问题,作者认为,写得具体才能做到形象生动,但具体不是繁琐,因此,要注意详略结合。“无关紧要的细节可以一笔带过,或是干脆略去不写,但是重要的地方却应该具体地详尽地描写。”这对中小学生写记叙文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形象刻画上,作者反对陈词滥调,堆砌辞藻,“不要怕你的文章不‘美’,语言不‘文’,要知道美丽的辞藻往往只是没有灵魂的僵尸”。这一写作思想,在作者后来的《关于中学作文教学》一文中得到同样的呼应:“文字上要提倡平实朴素,反对‘转’文,反对堆砌辞藻。”对初学写作的中小学来说,应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口”,怎么说就怎么写,力求文字表达朴素本色。长期以来,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中流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性作文,语言表达莫名其妙。今天重温作者所提倡的作文中文字要平实朴素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于词汇,作者论述了词性、词义、双音词、杜撰的词儿和成语等几方面,最后指出:“语言本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社会生活的进化,语言也跟着演变,旧的词汇和语法渐渐死亡,新的词汇和语法不断地产生。但是新词汇,新的语法不是个人发明的,而是群众创造的,它必须得到群众的承认,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因此我们要记住不要去用那些不合法的词汇和语法,老子说‘不为天下先’,在这里倒是很好的一句格言。”这在今天的写作中仍然是适用的。

关于句子,本书主要讨论了长句子、被动式、倒装句、词序和虚词。作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而句子属于语法,分析语法本是作者的长项,但是他对此却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可能把中国语的句子结构型式系统地分析研究,那是文法学的事,本章只就同学作文中存在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希望同学分析这些例子之后,能举一反三,养成分析句子的习惯,在写作的时候,能自觉地及时纠正文法上的错误。”比如,议论文的句子往往比剧本的对话长,小说里叙事部分也往往比对话部分长,等等。

关于标点符号,一般作文指导书是不大关注的,因为人们总觉得文章是由“字”组成的,字有意义,不能随便用;标点没有意义,不过是一种“装饰品”,用错了也无伤大雅,没有太大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篇很好的文章,要是标点点得不对,可以弄得面目全非,甚至变得不通。所以该书把标点符号列为专章,目的就是要大家重视标点符号。这里的重视有两层意思,一是写文章的时候要重视标点符号,认真对待;二是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例,平时读书看报,经常留心,时间长,就会习惯成自然了。

作为指导学生怎样写作文的指导书,本书具有以下特色:(www.xing528.com)

一、着眼于怎么写,具有针对性。

一般讲写作的书,大多是从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寻找例句,所选的文章往往是正面的,显得非常高大上,学生不大容易模仿,不能直接从中借鉴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结果讲来讲去,学生还是不会写文章。正如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所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本书所用的例子,多是同学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例子,这样从反面来说明“不应该那么写”,因而使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作为一本指导学生写作的教材,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各章末尾均设有练习,对学生写作时容易犯的错误进行校正性练习,无疑也增强了本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论述深入浅出,具有通俗性。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析准确,引人思考。作者力避抽象说理,每讲一个道理,必定举出大量的写作事例予以说明或者佐证。所举用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包括鲁迅、丁玲赵树理等著名作家作品的片段,但更多的是学生习作中的用例。因而,这样的作文指导,既突出了“该怎么写”,又让学习者知道“不应该这么写”,是这部作文指导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同类作文指导书所普遍欠缺的。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作文指导方面的著作出版了很多,但像《作文指导》这样不厌其烦地讲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符号的作文指导书尚不多见。其实,这些正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这就好比一栋大楼,是由沙石、砖头、水泥、木头等建筑材料造成的,没有这些材料,便不会有大楼。因此,这些要素之于作文的关系,恰似建筑材料之于大楼的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重视词语、句子和标点等作文基本“建筑材料”,是这部作文指导书的特色。若让文学家或理论家来写这部书,是无法深入到这样的细部的。

三、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可读性。

本书的语言表达风格如同他在北京大学讲课一样,并没有用学术著作的写法,而是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写作实际,语言简洁明快,可读性强。据他的学生史有为在《一代语言学名师与学术进步》中说,作为语言学家的朱德熙,在北京大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讲课“言语简练准确,思路清晰干净,一环紧扣一环,没有重复与颠倒,没有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他总是用一些让你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跟着他的思路进入科学迷宫,最后到达出口。他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也没有那种时髦的‘联系政治’。他的讲课有着巨大的逻辑力量,有着归真返朴的语言运用艺术”。

然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本书也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表现出特定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书中有些论述,表现出特写历史时期的思想局限性,甚至可以说留下“左”的痕迹。比如,“主题”一章,作者认为,“文章是发挥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文章中不能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这显然是受当时特定政治氛围的影响,不是从写作实际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来论述的。

其次,在“句子”一章,作者过多地讲了词性、词义、双音词、长句、短句、包孕句、复合句、被动句,倒装句、虚词等语法、词汇、句法和标点符号等知识,是否合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些毕竟不是中小学生作文训练中最需要的写作知识。如第四章的一道练习题:“指出下列词的词性。如果是动词,指出它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这更像是语法练习。这种语法知识对作文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汉语写作强调语感,写作者可以不知道那些语法修辞、单句复句、实词虚词、语言顺序等语言知识,但完全可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相反,懂得语言知识的人却可能因为缺少语感,写不出好文章来。因此,用今天的眼光审视本书,语言知识讲得过多过细,且多为陈述性知识

作者后来在《从作文和说话的关系谈到学习语法》一文中说:“语法只管句子的构造,主题思想、篇章结构、修辞炼字等等问题,写作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但这些都不在语法研究的范围内。”这一认识是清醒的。可惜,在这本书中,作者恰恰过多地将文法纳入了作文指导中。

不过,这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陈述性的写作知识过多,缺少可供师生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学生读了这样的作文指导书之后,可能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写作。这就像当年新华社的同志听了作者关于写作的报告后说,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写文章。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作教学多隶属于语言学专业,往往由语言学老师承担写作教学与研究,本书也打上了鲜明的语言学烙印,写作指导显出了繁琐化。对学生亟需的写作指导,如写作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如何分步骤训练,各体文章写作该如何训练,本书未能给予揭示。作者曾经说:“从文体方面说,我觉得应该着重让学生练习记叙文、说明文和简单的议论文。”但本书却未能给学生提供这三类基本实用文体的训练指导。总之,这是语言学家写的一部作文指导书,其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其中的不足,我们不必苛求前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其是而非其非,善于用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