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土取经:苏州培训感言

东土取经:苏州培训感言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中学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担任两院院士的有38位。“全国教育看江苏”,正是基于南局长教育大格局的考量,在人教社的大力协调下,兰州名师、名班主任于2016年11月17日至11月26日如约赴苏州培训。“状元是苏州的土特产。”“一个人,一座城”令苏州成为教育的“圣地”。“实”就是学生要训练。

东土取经:苏州培训感言

榆中县第一中学 王兆东

一个人 一座城 一种思想 万般可能

破题:一个人指的是《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叶圣陶,他是苏州一中杰出的校友,是苏州教育界的烫金名片,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部长。而在苏州一中校史馆里陈列的资料显示,叶老一直谦虚地称自己为“一个老师”“一个编辑”,仅此而已。苏州的“苏”繁体字里既有鱼,又有米,生动地告诉我们苏州本来就是“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叶圣陶一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就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他身体力行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真知”。叶圣陶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体现了“教贵自主”的朴实教育理念。正是这种在今天有些人看来土得掉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得苏州人才辈出。例如苏州一中,光出的两院院士就多达22位。苏州顶尖的苏州中学更是人才辈出。苏州中学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担任两院院士的有38位。王国维、钱穆、地理学家胡焕庸、语言学家吕叔湘均在此任教,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钱伟长体育官员袁伟民等先后在此就读。据做报告的王开东老师调侃说:“苏州中学的两个差生,一个是唐伯虎,一个是顾炎武。”我把这些罗列出来,无非是想说明叶圣陶教育思想孕育出来的“万般可能”,实际上就是龚自珍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苏州十中的校友杨绛、物理学家何慧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做了最好的脚注。由此我也想到了陇西一中为什么高考成绩那么好,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把学生的学习潜能给挖掘出来了。

离开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后,想与大家分享的太多太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次培训的所思所想,我简单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有缘千里来相会。”就像南局长在《不用怀疑》诗句里透露的教育情怀一样,通过“核心素养”这个纽带把产丝绸的苏州和卖丝绸的兰州紧紧连在一起。“全国教育看江苏”,正是基于南局长教育大格局的考量,在人教社的大力协调下,兰州名师、名班主任于2016年11月17日至11月26日如约赴苏州培训。“状元是苏州的土特产。”“一个人,一座城”令苏州成为教育的“圣地”。正是苏州先进的教育环境,吸引我们兰州的名师和名班主任在初冬时节相会于姑苏城里,聆听大师的讲座,沐浴先贤的教育思想。百闻不如一见,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使兰州人领略了苏州教育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南局长为我们搭建了这个难得的平台,攒劲的学员以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使领导终于放下了悬着的那一颗心。

这个“缘”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要说的第二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苏州的教育大家都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2016年11月22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虽然苏城见不到雪,但是雨雾蒙蒙,处处秋意浓。在这浓浓秋意中,我们怀着满满的热情在等待一位老人,一位在中国教育界堪称奇迹的老人。一位1957年踏上工作岗位,从教一甲子,而且连续担任班主任六十年,被写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受到过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捧回过全国中学数学的最高荣誉“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老人。她就是79岁的李庾南老师。

报告在异常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李老师毕生的心血。她说,“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主张和模式来自田野,是通过蹲守课堂,通过观察、调查、测量、试验、总结得来的,来自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情境。更深地挖掘学生潜能,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这个教学主张和模式的中心内容。她从“起始阶段——学法与教法”“发展阶段——学程与教程”“推广阶段——新增试验区”三个阶段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探索过程,并在其中和我们分享了她六十年班主任的带班心得。她总结出来班主任管理要有“四自”——自学、自理、自律、自治。她结合鲜活的事例,让一个个教育理论根植到我们参会成员的内心。

最后,李老师说:“从教60年,研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8年,说我是教育家,我不敢当。但我酷爱课堂、热爱学生,终生成长,学无止境,教育无涯。我依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坚守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把一切献给教育,一生勤勉,始终有追求。”会场再次响起长久不息的掌声,大家把深深的崇敬、深深的爱献给我们钟爱的李老师。李老师的讲座让每一位聆听者获得一种信仰,获得一种不断进取并把一件小事坚持做下去的精神动力。李老师的讲座又像是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让教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让我们真正感觉到苏州“人外有人,藏龙卧虎”的是苏州中学的黄厚江校长,他讲座的题目是《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人如其名,他如一江春水,包容、厚重。黄校长谦逊大气,无PPT,无讲稿,桌上仅一杯茶而已,就像说评书的,侃侃而谈。与其说是讲座,还不如说是脱口秀,而且更有内涵。他的语文教学模式就叫“本色语文”。通俗地讲,“本色语文”就是朴实的语文。朴,就是简明、简洁、简单。“实”就是学生要训练。老师心里要有杆秤。他主张装神弄鬼、搞花架子的课不要在学校搞,还调侃地说:“PPT,就是骗骗他。”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黄校长的一句开场白“猴子爬得越高,红屁股就露得愈多”,让听课的老师就觉得耳目一新,这个校长的讲座与众不同。黄校长用自己精当、贴切的比喻,诙谐幽默的语言,接地气、生活化的案例,让兰州的名师、名班主任享受了他“本色语文”的盛宴。例如他把写论文比喻为“生孩子”。写论文就像生孩子一样,你就是论文的爸爸,学科就是论文的妈妈,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你想生孩子,得先爱你的妻子,感情融洽了,生出来的孩子才健康。不然,你生孩子道德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把一个问题放在肚子里十个月,时时关注,朝夕相处,写出来的文章能不发表吗?黄校长还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功利性发展和内涵示发展。关于功利性发展,黄校长主张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干掉同学科的老师,干掉本学校的老师,干掉其他学校的老师。他开玩笑说,这样的老师很可怕,干完了老师就会干校长。从功利化的角度看,没有想法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想法的老师是死水一潭。关于内涵式发展,黄校长特别强调做老师要有“脸”。脸就是尊严,有些老师在学生鄙视的目光中能“幸福地教书一辈子”。他满脸自信地说,如果他搞讲座,有人睡觉,下次打死他都不去了。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荣辱观和文化自信。关于备课,黄校长主张要对课程进行总体把握,他举例说:他大伯牙疼,去医院怕花钱,又怕耽误挣钱,就找了一根细麻绳,一头拴在门扣上,一头拴在坏牙上,绷得紧紧的,头猛地一拽,榆中话叫“逮”,牙就掉了。但当农民的大伯可能没想到的是,这一拽,可能扯动某根神经,有瘫痪的可能性。老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某种意义上是“盲人摸象”。摸到象的牙,就说语文像萝卜,于是就有了“萝卜语文”;摸到象的耳朵,就说语文像簸箕,于是就有了“簸箕语文”;摸到象的脚,就说语文像舂米的石臼,于是就有了“石臼语文”;摸到象的肚子,就说语文像陶器,于是就有了“陶器语文”;摸到象的尾巴,就说语文像麻绳,于是就有了“麻绳语文”。对此,我的感受是,与其人人提出一个主张,不如大家多多研究做法,语文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各有不同,就像登陆火星,火星只有一个,登的方法可以各有不同,就是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上不去,一切都是白搭。关于教学形式的选择,黄校长用生动的案例辛辣地讽刺了没效果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许多语文教师动不动分组讨论,有的语文老师上课不管三七二十一,如“孔乙己的作者是谁?”分组讨论。黄校长还说,每个已婚男人心里都有一个除自己妻子以外的女人,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发乎情,止乎礼”。他做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夸张:说各位男老师,除了你爱人外,你心里还有谁?现在开始小组讨论。他开玩笑说,这样乱讨论的唯一好处是孩子的颈椎没问题。关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黄校长认为就是点菜,例如所谓的硬菜,比如大闸蟹绝不放在第一道端上来,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效果。再比如《沁园春·雪》,有些老师非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组“北国风光”,第二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后全班起身朗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试想,这样上课,毛主席听了开心吗?关于专业素养,黄校长举例说:有些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自己都不会做。高考完后,各科老师都没有相互交流,都不说,因为答案没出来。碰到不知情的学生跑过来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都会说:“辛苦三年了,刚考完,不要想那么多,好好放松一下。”答案发下来,老师就牛起来了,看见一个学生,远远招手:“过来,过来,选择题错了几道?哪个错了?你应该这么这么做。”看了答案之后,奇葩的老师甚至能把错误的答案讲“对”,而且让学生理解。(www.xing528.com)

作为小人物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素养。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我深深认识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生活即课堂,课堂源于生活。苏州本来就是一座生动的大课堂。俗话说:“在北京,看砖头;在南京,看石头;在苏州,看文头。”漫步苏州一中,叶圣陶的大名如雷贯耳;参观苏州中学,发现范仲淹与苏州中学有如此深的渊源;校史馆里陈列的三百多位大师竟然也曾经在苏州的一所高中里教书育人,我们的语文老师讲他们的作品还怕没有真情实感吗?踏上苏州这座移步易景的城市,抚今追昔,每一个景点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亲爱的历史老师们,我们可能不知道苏州究竟有多少个景点,但我们却知道光苏州中学鳞次栉比的人文景观,如校史馆、尊经亭、道山路、德智门等就让我们数得晕晕乎乎。当我们在苏州中学不知名的湖畔留影变为“雷人”时,我们才醍醐灌顶般地感受到苏州的历史积淀如此厚重!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吗?

作为地理老师,如果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话,感觉苏州的气候简直把我们伺候成了老爷子:搽脸油不用抹,鞋子不用擦,路边的椅子不用抹。为什么?苏州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气候湿润。中国人特别讲究遣词造句,通常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形容美丽的女子。“小桥流水,姑苏女子”,为什么苏州有这么多“莎莎”?就是因为苏州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光的削弱作用强,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少,人的皮肤好。苏州雨多,培训以来淫雨霏霏,我姑且把它称为“苏雨”;因为雨多,所以鱼多,苏州的鱼我叫它“苏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美女当然应该称为“苏女”。我自作主张把“苏雨”“苏鱼”“苏女”概括为“苏州三绝”。培训期间,我们亲身体验了“苏州三绝”:淋苏雨,吃苏鱼,看苏女,多生动的课程资源!

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智慧之河。黄厚江、王开东等专家们精彩的讲座就像是河中奔腾的一朵朵浪花。说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要说的第三句话:“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聆听专家的讲座,就像享受美味的苏帮菜,清淡中透着悠长的后味。专家“形散而神不散”的讲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核心素养与应试教育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作为名班主任,我感到此次苏州之行更大的收获就是各位专家都是从普通的班主任做起。看到云集的苏州教育界的大腕,突然一句话涌上心头:“不当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确实是这样,从一个人带19个班班主任的李庾南,到靠单打独斗血拼成功的杨瑞清,还有从安徽农村打拼到苏州一中的王开东。曾几何时,他们和我们普通的老师有过相同的境遇,例如黄厚江原先就是一个乡村教师,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在苏州中学站稳了脚跟,不仅是学生崇拜的偶像,而且短短的一场报告让听课的兰州老师们心甘情愿地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有的当初境遇甚至还不如我们,比如王开东原先是安徽的乡村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苏州中学的草坪非常漂亮,于是萌发了留在苏州中学的想法。他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调动没有成功,干脆当起了没有编制的临聘老师。在那样的压力下,王开东依然干得非常出色,最终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苏州之行,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好”: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苏州教育就像是上好的海鲜,不能直接吃,用合适的烹饪之道才能做出海鲜的甘美,而我们的反思、实践、创新就会还原海鲜的甘美,让兰州的教育散发馨香,悠远而绵甜……

通过研修才能成为好教师,有了好教师才能成就好教育。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不虚此行”,我们既提升了业务素质,又到“天堂”里走了一遭。

2016年11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