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成熟时期发展和巩固信念:帕夫雷什中学成果

道德成熟时期发展和巩固信念:帕夫雷什中学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三分之一公顷的土地上栽种了葡萄藤苗。葡萄意味着健康、美好和生活愉悦。每人每天如果吃三把葡萄,他就可以比一般人活得久。而要把这块坡地开辟成一片葡萄园,并不需要任何花费。8月底9月初,我们邀请许多带着小孩的母亲、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来我们这里,请他们吃葡萄。另一些情况却十分令人高兴:有三户庄员,打通了他们的篱笆,种植了一个集体葡萄园,他们共同管理草木,从而创造共同的快乐。

道德成熟时期发展和巩固信念:帕夫雷什中学成果

人只有理解、发掘和获取了思想,并为了思想的胜利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后,思想才能变为坚定的信念。思想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的消极对象,而是追求内心坚定信念的积极斗士。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的活动、行为和行为的世界观倾向性。我们希望青少年把自己的经历投入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情上。为了理想,人应当尽可能多做一些事,生活中的劳动和工作应当成为他达到崇高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

青年对于分配给他的每一件事和他完成的每个行为的道德意义非常敏感。假若你只告诉学生在深秋乍寒时节收甜菜,而不讲清楚为什么要为此付出辛苦,他们就会对此漠不关心,不愿去做。他们一向关心眼前劳动的道德意义。如果他们发现,他们不得不付出的紧张劳动是由于某些人的懈怠失职和经营不善所致,那么这种劳动就会失去教育价值。只有经历了相当程度的道德锻炼的集体,才可以组织学生从事就其性质来说是补救由于某些人的懒惰和懈怠所致的恶果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目的不只是完成一定量的劳动,也是对丑恶、懒惰、懈怠、冷漠和个人主义进行的思想斗争。只有这样,克服困难的胜利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得到提高。如果青年们在劳动中意识不到自己是同丑恶做斗争的斗士和这场斗争的胜利者,那就千万不要让他们去参加那种旨在补救某些人过失的劳动。

向学生阐明劳动的道德意义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许多劳动过程具有单一的特点,过程本身不易引起兴趣,而且还需克服许多困难。我们竭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很好地认识劳动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要劳动,使得他们在劳动后信念不仅不会动摇,而且相反,变得更加坚定。

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饱含纯洁情感的高尚行为树立一种信念,即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改变地球和自己,造福人民的平凡的日常劳动就是青年们所追求的爱国主义的功勋。我们希望这种信念成为激发学生从事高尚行为的内在力量,成为他们个人行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

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到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劳动的鼓舞:这种劳动成为重大社会思想的物质体现,成为实现这种思想的实际例证。

几年前,我们在沟边斜坡的荒地上开辟了一块葡萄园。刚开始劳动时,学生就发现荒地的土质是肥沃的黑土。坡地朝南,阳光充足,春汛和降雨时节蓄水条件也很好。这一切都说明,此地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块种植葡萄的优选之地。我们在三分之一公顷的土地上栽种了葡萄藤苗。我们一年在此地只干四五天的活,仅凭有限的劳动,大自然却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每100平方米收获4公担多的葡萄。

秋天,当我们的葡萄园里一串串琥珀般的葡萄成熟时,近旁的几公顷坡地却呈现枯草蓬杂、一片荒芜的景象,不堪人目。如果这里都种上葡萄藤苗,那么全村居民每人每年就可以收获100公斤葡萄。葡萄意味着健康、美好和生活愉悦。每人每天如果吃三把葡萄,他就可以比一般人活得久。而要把这块坡地开辟成一片葡萄园,并不需要任何花费。只要每个16~60岁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每年仅仅干4天的农活就够了。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暂时做不到。虽然人手是现成的,但并非所有人都做好了开发自然财富的精神准备。我们为人们缺乏积极创造幸福这种精神而深感难过(这是我们学生的话)。在我们这片小小的葡萄园,我们收摘的这120公担葡萄就是我们理想的体现。8月底9月初,我们邀请许多带着小孩的母亲、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来我们这里,请他们吃葡萄。我们试图说服每一位来的人,对他们反复讲:“只要勤于动手,土地是慷慨的。”

我们为什么而奋斗?为的是人民的幸福。对我们来说,共产主义首先是人人都幸福、快乐。我们奋斗,并不是为了每个人把幸福放入个人的小天地中,用高高的围墙把它圈起来,养只家犬看守,而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去创造、去争取,在共同的劳动中寻求幸福。葡萄园旁是我们的苗圃,那里培育着数以百计的葡萄藤苗。令人高兴的是,有许多庄员找我们提供葡萄藤苗,人们已经在欣赏那串串果实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个别庄员种葡萄是为了赚钱,这让我们有些丧气。另一些情况却十分令人高兴:有三户庄员,打通了他们的篱笆,种植了一个集体葡萄园,他们共同管理草木,从而创造共同的快乐。另有两户庄员,在他们宅邸旁的共同地界上栽上了梨树苹果树。我们感到很高兴,正是这些不属于任何人的果木给大家带来了最大的快乐。

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信念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利益和遵行禁欲主义马克思[8]描述的那种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都是为了个人幸福而创造的。然而美满的幸福并不只在于由人们创造并为其享用的物质财富,也在于精神创造,当人们倾心于这种创造时,就可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品格和公民美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青少年形成一个信念:生活的意义在于精神创造。

如何在实践中完成这个任务呢?在我们看来,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复杂、最精细的领域之一。它之所以复杂而精细,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思想影响之下。教育的技巧在于,使人在为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努力创造时,通过他的活动、行为、品行,通过他与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生活的冲突来表达愿望。这种愿望从何而来?它来源于为人们进行创造的快乐感受,而这种感受从为崇高思想所鼓舞的劳动中产生。人在青少年时期能每天从这个源泉中不断地汲取新的力量,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存在这种源泉,那您的学生就不会是一个消极的教育对象,而是一个为自己培育信念的积极斗士。信念并不是脱离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存在的抽象真理。信念是脉搏的跳动和智慧的火焰;只有当一个人为自身树立信念,因而在社会中确立自我时,信念才会变为现实。

学生根纳季从小就喜欢技术。他家里有母亲、外祖母和妹妹,生活困难。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年轻妇女,外祖母常常带他去教堂,给他讲一些雷公打雷和巫婆捉鬼的有趣故事。我们从不对孩子讲:“不要相信你外婆讲的故事,她在欺骗你。”这是家庭精神生活中一个极其微妙的问题,对此要持慎重态度。让他边在学校掌握知识,边把科学、知识和文化之光带到家里,并受到这种思想的激励,把在民间传播文化作为他的人生目标:我们便是朝这个方向引导孩子的。他在上二年级时教会了妈妈和外祖母识字。他在四年级学习时,我们帮他建造了一座小小的风力发电站。于是这个偏僻农村的农舍里点起了电灯。后来根纳季又组装了一台收音机(这一切发生在本村尚未电气化的很早之前,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12年前,可以想见,当邻居们来到他母亲的农舍看到电灯的光亮,听到从收音机的小匣子里播放出优美的音乐时,会感到多么有趣)。

这个孩子的心灵焕发出传播知识、科学和智慧之光的强烈热情。他成为一名少年启蒙教育者。他的家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教育中心——自然科学知识俱乐部。晚上总是有许多庄员聚集在这里。根纳季给他们讲解各种科学知识,展示各种机械模型(许多模型是在学校制作的)。他总是在证实些什么,使人确信某种科学道理。他看到种种愚昧和迷信现象时总是不平静的。有一次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出现了一个幻日,一位90岁的邻居老人便对根纳季说:“看见上帝显灵了吗?这是向你说明,不管人怎样相信智慧的力量,不管他讲了些什么道理,他是无法知晓一切的。你能证明不是这么回事吗?”

这位青年倾注了他的全部激情去设法动摇、改变人们不可知论的观念。他给老人做实验,演示光学反射的“奇景”,使他们惊讶不已。不久,村里又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这是根纳季自己装配的。

毕业后,根纳季在附近的一个工厂当了一名电工。像以前一样,他举办的自然科学知识俱乐部照常活动。此时俱乐部已经分成了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青年人在这里学习无线电技术,装配收音机。老年人的兴趣则很广泛——从海洋深处的生物到宇宙飞船。根纳季向他们介绍各类科学技术成就,用幻灯机放映各种图片、照片和图解。他为中年人组织了一个电工技术学习小组。村里还有人不会使用电动机,不会把它安装在各种加工机械上,这使他感到不安。原来一字不识的妈妈已通过了技术工人资格考试,现在当上了变电站的值班员。

卢那察尔斯基说过,共产主义个性是具有鲜明表现力的个性。[9]他这句话具有英明的预见性,预见了当代人个性形成过程的特点。培养这种鲜明的个性,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通过他的热情、个人追求、所倾心的事业和激情将高尚的道德信念展示出来。只要我们教育得当,每个人都能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只要我们教育者能够引导人们从事最崇高的创造事业——为人们带来快乐,人的个性就能在每个活动领域都达到完美的程度。激发人们为了思想、原则、信念而生活的志向特别重要,要知道如果没有思想的激励,没有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感受,一个人就无法发掘自己的才能。人们无法直接寻觅和发现才能,而是靠信念和行动在人身上产生和形成才能。

几年前,我校有一个叫瓦西里的学生。在学校他曾是一个缺乏热情的学生。但我们发现,他对年纪小的孩子特别爱护、热诚、和善,他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并给他们制作玩具。孩子们来寻求他的帮助时,他总是感到很高兴。我们帮他在他家的宅邸旁开辟了一个幼儿游戏场。瓦西里还栽种了葡萄和果树。全街的孩子都愿意到这里来玩。他们津津有味地听瓦西里讲童话、说故事。瓦西里教孩子们如何照看果树,显示出一个园艺家的才能。

孩子们都把这个友好的集体和小果园称作“乐园”。孩子们经常急不可耐地等待瓦西里放学回家,并到他家花园来。后来,瓦西里在九年级学习时,还为他的小朋友在他家的一个旧柴草棚里设了一个讲故事的角落。

随着秋天来临,乐园里的活动简直成了欢乐的节日。每个人晚上都可以带着礼物回去送给妈妈和不能来这里玩的弟弟妹妹。

瓦西里早已长大成人。他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他现在是一名拖拉机手。而乐园依旧如故,他和早前少年时代一样,继续给新一代的小朋友带来幸福和快乐。乐园里一如既往,从早春到晚秋,依旧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传出。瓦西里还为小朋友们修建了淋浴室和运动场。到了休假日,他就带着小伙伴们到森林里去玩。如今,他们去众人花力气挖的森林洞穴里玩耍,这里已经成为他们讲故事的园地。(www.xing528.com)

只有当信念成为一个人的行动和行为的核心时,它才能在人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犹如犁头因天天耕地会脱锈而光洁如镜,当一个人劳动并努力克服困难、不骄不躁时,他的心灵也会闪闪发光。困难、障碍和不幸是信念的试金石。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如何对待困难,决定着他精神上的坚定性和对原则的忠诚性。

社会主义现实使青年一代免受人在剥削制度下所要遭受的那些艰难困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生活就没有困难、冲突和不幸。在创造性劳动中,在为造福人民、征服自然而进行的斗争中就包含磨炼精神所必需的困难。谁能以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别人,谁能在造福社会的斗争中寻得个人幸福,谁就会一心向往有非凡作为的前景。在这一劳动中,人的品德发展会提升至更高阶段。向青年男女展示这种精神向上的高尚性,是形成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学生无论完成什么工作,我们向他们传递的思想始终是:不论在这项工作中还是在任何其他工作中,创造力都能得到更大的发挥,都有更广阔的天地。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说:“我已达到顶峰了。”就拿种植小麦来说,我们种植的小麦一个麦穗上有55~60个麦粒,但还可以培植出有上百个麦粒的麦穗。在实践中从来没有人用插条的办法培育梨树树苗和苹果树树苗,如果运用智慧和技巧,也能把苹果树枝插活,并且照顾它长大,这将非常有趣。通常在土质好、肥料足、管理好的情况下,每公顷地最多能产40公担小麦。但如果充分发挥作物本身的潜力,每公顷可收获90~100公担小麦,甚至达到150公担(我们暂时还在进行小面积实验)。本地的粮食作物通常是一年一收,但也可能达到一年两收,甚至更多。

凡是一切有困难但是可以做到的事,青年都会被其不寻常性、创造性和认知上的浪漫所吸引。在劳动中他们总希望走无人走过的路。我们的教育工作体系中专门安排了以形成和发展信念为目的的劳动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为信念巩固与否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们估计学生从少年早期做起,到青年早期才能完成我们安排的劳动任务。

1960年,我们制订了每公顷产量90~100公担的小麦高产计划,吸引了一批学生参与。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体验战胜困难的感受,我们为这项实验选取了一块土质贫瘠的黏土地做试验田,这就要求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高产土壤。这样一场不轻松的劳动旨在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发起豪迈的挑战:大自然毁坏了的,我们要重新再造,就像在北方原始森林区建造一座水力发电站或制造一架新的机器一样令人神往。

我们开始干起来:挖山沟里淤积的肥沃淤泥,把它运到这片黏土地里,为了使这块毫无生气的黏土地更快地恢复生机,我们还施加了有机肥料,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一切做起来是很困难的。但要知道,任何一桩严肃的事情,不付出努力是不可能做成的。我们的精神支持是,我们在创造新事物,犹如打开通向未来的窗口:既然能造出0.1公顷的高产沃土,就能造出成千上万公顷这样的土地。

半年后,我们在试验田里播种了能为土壤增加含氮量的作物,再把土地重翻一遍,又掺了淤泥。这样反复做了3年,而且每年秋天都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可以种植冬小麦。但每次都发现缺少某些成分,我们便千方百计地寻找肥料,加以补充。完成的工作越多,克服新困难的决心就越大,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困难将是明天的快乐。每个人每次从有明确目标的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犹如滴滴细流汇集成一个源泉,滋养了我们必达目的的信念。假若您想要借助困难去锻炼意志,加强信念,就要把这些困难用无形的纽带同某项重大工作联系起来,这项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并且要求达成精神和思想上的集体统一。

当例行分析说明土壤已经符合要求后,我们就集中几天时间到田里去:我们从千千万万个麦穗中挑选最饱满——说明它抗旱力最强(那一年是旱年)——的一些,随之,脱粒后进行筛选,去除了那些发育不全的小粒。

播种前,我们又施了有机肥,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我们没有使用无间隙的播种方式,而是使用点播的方式,株距较大,使得每株作物都有生长空间和较大的供养面积。冬天我们还采取了防雪措施。

禾苗长得很壮实,我们又追施肥料,每次下雨后都松土。这样每一束比一般的多长了四五倍的麦穗,每穗比一般的多了一倍麦粒,每个麦粒又比一般的重了一倍,我们为此感到高兴。收获的那天像过节一样:0.1公顷的土地上收了10.5公担小麦(每公顷单产合105公担)。这样的产量前所未见。

1965年,我们达到了每公顷合137公担的产量。可是我们的学生对此并不感到满足,他们又树立了一公顷产150公担的目标。每个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对此津津乐道,不久,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就会培育出像我们这块小试验田一样高产量的麦粒。麦粒会像稻粒那样大,那样有分量。

信念的培养离不开劳动,劳动使得自己在道德和意志上的努力表露出来。只有当人通过劳动证实一些什么,确立已成为他心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某种思想时,劳动才能成为形成思想信念的强有力手段。因而人应当在成果中看到他所珍视的真理和原则的生动体现。

劳动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不仅可以贯注在他创造的物质财富中,也可以贯注在其他人身上。当一个人理解了这种劳动的道德意义时,他的道德修养就会达到更高的阶段,因为一个人在教育别人时,同时也在真正地教育自己。

我校集体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建立一种道德关系,从中劳动能够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我们希望每个青少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同学,关怀他,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时,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帮助大同学找出他和他的小伙伴的共同爱好。

我们激发了六年级女学生奥利娅对6岁小女孩瓦利娅的关怀之情。瓦利娅的父亲曾对女儿犯下严重罪行,因而被判处长期监禁。小女孩的心灵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她不再相信善良,也不爱母亲了,她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就这样,12岁的奥利娅做了瓦利娅的朋友。

她们两人友谊的建立过程并不容易。瓦利娅很长时间都不信任奥利娅。奥利娅经常去找瓦利娅,给她带玩具(她们住得很近)。后来瓦利娅上学后,奥利娅又在她家里布置了一个故事角——用硬纸板剪刻并绘制了各种童话人物,还给她送来一些有趣的儿童读物放在书架上。奥利娅的同情心和关怀唤起了瓦利娅对人们的信任。一连好几年,直到奥利娅毕业,她一直在培养瓦利娅对图书的爱好。于是我们把她们的友谊称为“读书友谊”。奥利娅常用在农庄赚的钱购买许多书,这些图书已成为她们两个人的共同财富。

当一个人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当他感觉他所有的善良和美德也传递给他人,使这个人变为他亲近和喜欢的人时,这就是道德信念的形成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