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学论丛:楚墓发现大夫级陶器和铜器

楚学论丛:楚墓发现大夫级陶器和铜器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仰天湖25号楚墓属大夫级,但遭盗掘,遗留残铜鼎足、铜剑、陶鼎、陶敦、陶壶等物。综上所述,战国简牍中,用作名物修饰词的国名、地名主要有楚、吴、越、齐、鲁、晋、蔡、狄等,多用于兵器和纺织品的取名,通常表示的是名物的产地或式样。这些以国名、地名为修饰词的名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物质文化的特色及其相互间的物品流通。[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13、394页。

楚学论丛:楚墓发现大夫级陶器和铜器

1.二(蔡)鈲(壶),皆又(有)盍(盖) 仰天湖简30

2.一齐(炉) 信阳简2-027

例1的“”,商承祚先生释为“”,指出蔡为地名,故从“邑”作“”。[37]田河先生释“ ”下一字为“鈲”,读为“壶”,并认为“蔡”疑读为“彩”,“蔡(彩)壶”是绘有纹饰的壶,相当于信阳简的“华壶”。[38]田先生读“蔡”为“彩”可备一说。不过,楚文字中,蔡国或蔡地的专字一般都写作“”,因此从用字习惯看,“壶”之“”很可能是表示蔡国制造或蔡式的铜壶。仰天湖25号楚墓属大夫级,但遭盗掘,遗留残铜鼎足、铜剑、陶鼎、陶敦、陶壶等物。[39]

例2的“齐”,郭若愚先生读为《周礼》“五齑七醢”之“齑”。[40]齑指细切的酱菜之类,如“齐”读为“齑”,则“齑炉”大概只能理解作盛齑或烤齑的炉,这未必合适。此处“齐”指炉的形制或功能的可能性更大,疑即齐国之“齐”,表示齐国制造或齐式的炉。

综上所述,战国简牍中,用作名物修饰词的国名、地名(少数为族名)主要有楚、吴、越、齐、鲁、晋、蔡、狄等,多用于兵器纺织品的取名,通常表示的是名物的产地或式样。这些以国名、地名为修饰词的名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物质文化的特色及其相互间的物品流通。王子今先生曾就河西汉简“任城国亢父缣”、“河内廿两帛”、“广汉八稯布”、“淮布”等显示地方品牌的织品作了很好的论述,认为汉晋时期的物品名称中提示地名可能已成为重要商品名号的生成惯例。[41]战国时期的商业已较发达,商品的流通交易也是需要有合适的品牌名称,而将国名或地名冠于货品名称之中还是十分简洁、有效的方法。一些商品由此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也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年,第27页。

[2]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4页。

[3]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4页。

[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1、154页。

[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13、394页。

[6]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04页。

[7]曹菁菁:《曾侯乙墓遣册车载兵器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7页。

[8]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05页。

[9]白于蓝:《说“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期。

[10]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22页。

[11]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5页。

[1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15页。

[13]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45页。

[1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2页。

[15]参看王子今:《河西简文所见汉代纺织品的地方品牌》,《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7:新出土战国秦汉简牍研究论文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研究中心、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历史系编,2017年,第36页。

[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75页。

[1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18]刘信芳:《望山楚简校读记》,《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9页。(www.xing528.com)

[19]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第111页。

[2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2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22]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17页。

[2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06页。

[24]李家浩:《楚简中的祫衣》,《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6—97页。

[25]刘国胜:《楚简文字中的“綉”和“”》,《江汉考古》2007年第4期。

[26]罗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27]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18页。

[28]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29]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81页。

[30]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90页。

[31]罗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8页。

[3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李天虹:《上博五〈竞〉〈鲍〉篇校读四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3,2006年2月19日;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2006年2月19日。

[33]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34]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88页。

[3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19页。

[36]李家浩:《楚大府镐铭文新释》,《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二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7]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第69页。

[38]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第48—49页。

[39]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槨墓》,《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40]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41]王子今:《河西简文所见汉代纺织品的地方品牌》,《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7:新出土战国秦汉简牍研究论文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研究中心、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历史系编,2017年,第3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