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社会工作:技能强化与本土创新方案

社区社会工作:技能强化与本土创新方案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社区工作教育培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明确政府、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应用社区资本。政府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保障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水平。二是加强在职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与专业社区工作者的联系,从社区居民满意度、认可度来考核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并对其不足及时进行教育及完善。

社区社会工作:技能强化与本土创新方案

(一)创新社区工作制度

中国社区工作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社区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借助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认可、接受与支持,接纳与吸收西方社区工作的研究成果,进而突出本土化特点。社区工作本土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制度保障。费孝通指出需要确立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进而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以制度作为支撑促进社区工作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政府主导的社会背景下,社区工作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现阶段社会工作基本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制度”“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制度”[46],该制度同样适用于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制度包括社区工作者教育制度、社区工作者使用制度、社区工作者评价制度、社区工作者激励制度四方面。[47]

1.完善社区工作教育培训制度

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制度是指对专业社会工作开展教育培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制度;二是面向社区工作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既包含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又包括实验室基地建设、培训师资建设、培训教育设施建设等。在具体实践中要解决以下问题: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怎样认识社区工作教育;如何把教育的理念应用到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等问题;学校如何立足国情设置具有本土价值的课程;政府要承担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有序推进;社区组织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社区工作者是接受课堂教育还是接受实践教育才能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实践性;社区居民接受怎样的教育才能肯定认可社区工作的地位。[48]

2.构建社区工作学科体系

一方面明确社区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健全项目评审制度。另一方面,有效推行社区工作教育培训。依照社区工作教育培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明确政府、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应用社区资本。创新社区工作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政府与高校的密切联系。政府从财政上支持社区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肯定社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社区工作学术研究的价值予以评价,为社区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政府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保障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水平。同时要严格审查社区工作专业的申报,建立专业准入制度。高校完善自身相关体制,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实践能力,完善社区工作课程设置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在职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与专业社区工作者的联系,从社区居民满意度、认可度来考核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并对其不足及时进行教育及完善。[49]

3.创新社区工作者评价制度

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制度,引导社区理论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引导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评价,让服务的对象作为监督的主体,从而更好地推动服务提供者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社区工作队伍。构建社区工作评价制度,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三方面的积极配合。社区工作者评价制度的构建是以引导、培养、激励、约束人才为目的。

创新社区工作者评价制度,要制订《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考核社区工作者,同时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确定考核指标的比重;以服务主体为核心,加大居民的参与度,确保评价主体的发言权,增加民主测评所占比重;要明确评价程序,采取自评总结、民主测评、评估考核、结果评定等四个步骤,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要有效运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与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相挂钩,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指向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创新社区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应当建立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当我们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不能适应并满足我们的社会存在着的大量需求时,不妨先虚心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模仿中才有可能创新。[50]因此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社区工作方法来构建本土社区工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区是由个人组成的,社区工作者在从事社区工作时,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即社区工作者通常是和个人、小组打交道。社区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也是整合整个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的过程。[51]社区工作者要树立灵活、开放的、多元的观念,把多起个人问题转变为社区共同关心的课题。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将不同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最大限度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方法。

首先,社区工作者要对所在的社区的居民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和居民的亲和力,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摆正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要以一种俯视的态度去和居民交流,对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进行定期的问卷调查加以分析,及时找到居民关心或者不满的问题。其次,针对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工作者要加以研究和分析,本着一种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居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构建一种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与社区工作者良性互动的关系。再次,找到宏观的一些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持,告知当事人,可能一些政策刚刚实施的时候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见。与此同时,借助当事人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影响,利用有效的社区工作的方法使问题和矛盾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社区工作者解决居民矛盾的工作方法,但不要生搬硬套,把他们的工作方法拿来加以改造,和我们自己的社区工作方法结合,不断创新社区工作方法。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没有损害到案外人的利益、有没有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事后都要不断地寻找和探索。所以评估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只有评估才能找到自己在工作方法上的不足,也才能够在以后的社区工作中引以为鉴,不断提高处事效率[52]

(三)提高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实效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城市流动人口服务,进一步扩大城市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完善城市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深化城市社会工作服务内涵,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服务,实现城市本地户籍居民与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和谐共处。

二是要进一步重视农村留守人员服务,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提供持久、可靠的社会支持和专业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重视老年群体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代际沟通等方面服务,使老年人过上有尊严、有品质、有精神保证的晚年生活。

四是要进一步重视特殊人群服务,通过困难救助、心理疏导、政策倡导、社会矫正、资源协调等方式,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艾滋病患者、酗酒吸毒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给予特别关爱,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修复功能,转化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是要进一步重视受灾群众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筹集社会资源、组织志愿服务、评估社会风险、推动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将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引入应急管理范围,帮助受灾群众纾解心理压力、修复社会关系、强化社会支持、提升发展能力。[53]

【注释】

[1]杨发祥、王杰:《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学海》2018年第3期。

[2]刘华丽:《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社会》2004年第24期。

[3]焦若水:《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探索》2014年第4期。

[4]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5]郑蓉:《改革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浅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葛道顺:《社会工作转向:结构需求与国家策略》,《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7]童敏:《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困境及其解决路径——一项历史和社会结构的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8]汪楷茗:《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初探》,《管理观察》2017年第21期。

[9]史铁尔、高桂贤、SHITie—er等:《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融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罗肖泉:《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怎样的本土伦理支持》,《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0期。

[11]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刘华丽:《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社会》2004年第24期。

[13]王健:《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本土实践中的困境》,《社会工作》2010年第3期。

[14]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15]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社会工作》2013年第4期。

[16]文军:《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

[17]冯元、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背景、动力与价值》,《中州学刊》2016年第1期。(www.xing528.com)

[18]何雪松:《迈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

[19]姜艳:《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务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初探》,《劳动保障世界》2017年第20期。

[20]姜艳:《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务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初探》,《劳动保障世界》2017年第20期。

[21]陆士桢、王志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双重机理及其实践路径》,《新视野》2020年第1期。

[22]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2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4]杨笑思:《西方思想中的“个人—社会”模式及其宗教背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5]刘华丽:《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社会》2004年第24期。

[26]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7]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28]陆士桢、王志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双重机理及其实践路径》,《新视野》2020年第1期。

[29]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0]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1]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2]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3]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34]柳拯、黄胜伟、刘东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社会工作与管理》2012年第4期。

[35]彭小兵、谭志恒:《信任机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合作治理》,《理论探讨》2017年第1期。

[36]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37]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38]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39]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40]彭小兵、王雪燕:《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41]文军、陈倩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42]文军、陈倩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43]文军、吴越菲:《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44]文军:《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5期。

[45]文军、陈倩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2期。

[46]甄炳亮:《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社会福利》2007年第5期。

[47]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8]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9]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0]张曙:《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1]曾家达:《社区发展中的个人和小组工作方法》,载殷妙仲、高鉴国著《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52]曹翠翠:《社区工作本土化探析》,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3]柳拯、黄胜伟、刘东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