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欧几里得几何到创新之路:重返基础,砥砺前行!

从欧几里得几何到创新之路:重返基础,砥砺前行!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0届高中方旭升现在常说:“走得再远,不要忘记当初从哪里出发。”我们所学的平面几何课,是“欧几里得几何”,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从几大“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形成了一门基础数学学科。退休前后,我曾几次与年轻的同行们探讨研发工作的一个路线图,那就是“创新从基础出发”,先回到技术领域的原点,吃透原理,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再出发,反而能异军突起,弯道超车。这是我人生征途的出发点。

从欧几里得几何到创新之路:重返基础,砥砺前行!

1960届高中 方旭升

现在常说:“走得再远,不要忘记当初从哪里出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那一段历程是什么?莫非是离开学校之后,由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得于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那四五十年。那么,使你得以安身立命的知识、技能又从何而来?当然首先来自之前所受的教育。人生最有意义的历程,自学校始。

1954年秋,我进入双十中学初中,此后历经6年至高中毕业。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晋级”中学的心情与感受,由“儿童”晋升“少年”,很快又摘掉红领巾,进入“青年”的行列,似乎一下子长高了一截,“懂事”了。随着身心的成长,逐渐萌生了初始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了更强更广的求知欲,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很幸运,在初中三年中,我在师长们的辛勤培育下,从文史地到数理化,各科各门功课都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学习、读书不再成为负担,而是兴趣与追求。退休后,回顾求学与职业生涯,其中作为一个“工科男”,在化工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工作近40年,这整个一段历程的起点是哪里呢?就是双十中学的初中。

初中二年级,开始上平面几何课。任课的颜文国老师,高高的个子,清癯的国字脸,精干而沉稳。当年他大概还不到40岁吧,家在仙游,家眷没同来厦门。校园中新建成的“建设楼”,是一座钝角曲尺形的二层教学楼,两翼相交处,楼梯转折的地方,隔出了一间几何形状不规则的“亭子间”,这就是咱们几何老师的住处。

我们所学的平面几何课,是“欧几里得几何”,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从几大“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形成了一门基础数学学科。

随着课程的进展,“公理、命题、定义、定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等新鲜的概念涌入我们的脑海,“已知、求证、证明、讨论”等程序和思路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颜老师讲课,条分缕析,严谨而又风趣,我们越学越有兴趣。作业中遇到难题,不是苦恼逃避,反而是见猎心喜,斗志昂扬。课前、课间的片段时间,也常见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争论。颜老师的“亭子间”里,更常挤满请教与请老师评判谁的解题方案更好的同学。近40年后,在一次老同学聚会时,与一位时隔30年未见面的同学回忆起了当年学习平面几何课的“盛况”,心里还热乎乎的。

此后,随着学业的继续,尤其以后在科研工作实践中,才逐渐感悟到当年平面几何课的深远意义。颜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何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向我们传授“逻辑即思维的规律”的理念!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感到,我的脑子原来就像一块“顽铁”,里头的粒子是混乱无序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的脑袋被“磁化”了,粒子的排列有序了,“顽铁”变成了有力的“磁铁”。可以说,自此,我才从一个“蒙童”长成一个“学生”,一个得以开始懂得“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颜老师就是牵着我们的手走进科学殿堂之门的领路人。(www.xing528.com)

初中三年级才开始上化学课,执教的是廖超勋老师。当时廖老师刚从工厂调入双十任教,同学们也觉得他与“科班教师”风格有所不同,高高的个子,憨厚的脸庞,不善言辞,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木讷。但是他讲课的认真、热情,绝不含糊。

那时初三所学的化学,也就是入门知识而已。讲的是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基本知识。而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课是:廖老师站在讲台前,用带有“厦门腔”的普通话,高声讲解“物质的分子”的定义:“物质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它是保持了这种物质的性质的最小微粒。”廖老师讲着,还打着手势,强调像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定义,同学们必须准确牢记,“记一辈子”。还好,我记住了。几十年后,这个基本定义,就提醒我在一项新产品研发时,对复杂化学反应历程中的中间产物正确定位,从而创造条件使反应更能充分进行,副反应更得到抑制。

在灿若繁星的双十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廖超勋老师只是普通的一员。而且,他执教的时间不太长,教过的学生也不太多,但我记住了他,践行过他的启迪,衷心地感谢他,而且一次次把他那“基本定义要记一辈子”的诤言转赠给求学的晚辈。

实际上,在日后的继续深造与职业生涯中,像这样应用中学里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我也曾经应用三角形、三棱柱的基本性质解决过涂料试验样板的安全转移问题,但那是折腾了几个月不得其法之后,有一天“蓦然回首”,才想起应用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的性质,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这时,我既高兴又惭愧,觉得没能很快就想到应用当年所学,对不起颜文国老师和继他之后教我们立体几何课的何甘棠老师。

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各科老师们无一不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无一不告诫我们基本知识的重要,不仅是数理化,像汉语基础语法的学习,就让我受用终生。也许,老师们当时强调基本知识的重要,是着眼于打好我们后继升学的基础。但在以后几十年的求学与工作中,我愈加体会到重视基本知识对养成正确有效的思考方法与工作方法的意义。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可以看到,对于应用科学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技术领域而言,每一个领域都植根于某一些已被前人揭示,已经人所共知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就是这个技术领域的“干细胞”,而具体的专利技术不过是后人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诀窍。别人的路子可供参考,但与其跟着人家跑,不如回归基础,吃透原理,激发“干细胞”的功能而创新。退休前后,我曾几次与年轻的同行们探讨研发工作的一个路线图,那就是“创新从基础出发”,先回到技术领域的原点,吃透原理,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再出发,反而能异军突起,弯道超车。

之后,进入双十中学的高中学习,三年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我们终于成为双十中学高中部的“成品”。高中,是基础教育的完备阶段,但初中却是基础的基础,这不仅是就文化知识而言,而且是更为根本的为学之道乃至为人之道的修为。

我怀念我在双十中学的初中岁月,怀念那个年代的老师、同学。这是我人生征途的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