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美育:培养学生完美心灵

理想美育:培养学生完美心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我所说的“精神美育”,指通过美育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并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心灵美外化为语言美、行为美。这种内在要求“诚”、外在要求“巧”的语言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原则之一。学校美育必须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行为指导,突出学校美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文学是进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理当成为我们“精神教育”之目的。

理想美育:培养学生完美心灵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我们的美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欣赏艺术。有人曾说:“会弹钢琴的孩子是不会堕落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艺术美没有内化为心灵的美,人性同样会堕落。据说二战时相当多的德国纳粹军官都会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在电影红樱桃》中,那个丧失人性的德国将军便是一个有着极高艺术修养的人。他酷爱纹身艺术,竟以中国女孩楚楚的肌肤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在楚楚的背上纹上了纳粹党党徽!可见单纯的艺术鉴赏力,并不必然导向人性的纯正崇高。

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以今天的标准看,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德育,而从孔夫子开始的中国德育则主要是通过美育来实现的,或者说那时的德育差不多也就是美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人的志气,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从孔夫子起,中国古代教育就非常重视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宋代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颐也说:“古人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在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看来,离开了美育,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到了近代,美育开始从德育中分离出来。为此,中国近代美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解释道:“因为晚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李岚清副总理在强调美育的意义时更明确地提出:“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文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之美、人心之美、精神之美,是美育的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

我所说的“精神美育”,指通过美育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并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心灵美外化为语言美、行为美。

美的心灵包括善良、正直、坚强,它同时与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相联系。《命运交响曲》所洋溢的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黄河大合唱》所奔涌的撞击心灵的民族精神,《梁山伯祝英台》所流淌的纯真而崇高的爱情,《爱的教育》所蕴含的晶莹透明的童心和爱心,《悲惨世界》所展现的人性美丽,还有《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飞鸟集》隽永的诗歌……都不能仅仅是让学生们客观地“了解”,而应该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让他们精神的原野也盛开最美丽的人类文明之花。(www.xing528.com)

美的心灵必然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因为美的语言是心灵散发出来的芬芳。古人在《易经》中提出“修辞立其诚”,而在《礼记》中则要求更高了:“情欲信,辞欲巧。”这种内在要求“诚”、外在要求“巧”的语言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原则之一。注意,这种“巧”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它的内核是“诚”。孔子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但要求美,还要求诗化:“不读诗,无以言。”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渐渐丢掉了这些优秀传统,许多孩子会唱许多文句不通的流行歌,却越来越不会“说话”了:讲演成了背诵作文,甚至连打个电话都不知道起码的礼貌。我们通过美育希望孩子所要具备的语言美,就是要做到和气、文雅、谦逊、恰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说粗话、脏话。语言美还表现在说话的语气、语调。对人讲话要认真、诚恳、清楚、大方、自然,不要装腔作势、忸怩作态。听人说话也要认真、诚恳,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随便打断,提出不同意见要恰当,争辩要有理有据,不恶语伤人。即使遇到对方语言不礼貌,也要以礼待人,以文雅、机智、幽默、坚定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修养和内在的力量。

与语言美相联系的是行为美。行为美的内容非常广泛,语言、待人接物、走路、坐姿、站势等,无所不包。中国古人就非常强调“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除此之外,我特别要强调通过美育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们在与人交往中体验到和谐真诚的情感美。每个人生活在社会里,都要与人交往,交往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符合行为规范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我很赞赏有的学校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对自己讲仪表,对别人讲礼貌,对社会讲公德,回到家讲孝顺。”这不但对学生个人提出了美的要求,而且还提出了在社会中、在家庭中与人交往的规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有“行礼如仪”“知礼成性”的传统美德。中小学生都有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是中小学生行为美的重要内容。学校美育必须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行为指导,突出学校美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文学是进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容易迷恋眼花缭乱的动画片,花样迭出的广告,甚至打闹的游戏卡。人是多么容易陷进这么简单的消遣中!这正是人性的弱点。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越来越紧。所以,她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是让孩子懂得鉴赏”。只有懂得对人的鉴赏,对艺术和生活的鉴赏,对世界的鉴赏,才可能去热爱,去创造,去追求,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文学。文学能使人上进,使人幸福,也能使世界美好丰富。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这样告诫教育者:“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这也理当成为我们“精神教育”之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