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社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

全球化社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以提高学力为基本方针。因此,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三)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全球化社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

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

(1)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要以系统总结以往课程教材建设经验为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知道,要了解,而且要全面深入地、系统完整地加以了解。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在编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争论,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最终是如何解决的,采纳了哪种意见或解决方法,为什么没有采纳别的意见或方法等等。

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总结出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需要改进或改革的,以此作为学科课程和教材编制的重要依据。

(2)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我国的教育国情与教育背景。

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在某种办学和师资条件下可达成的教育目标、在某种教育情境中可行的教学设计,在另一种条件或情境中就无法达成或实现。因此,教育实践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清自己所处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因地因校因班制宜地、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在实践情境中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教材的实践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研究世界各地的课程教材,最终的研究目的是为研究和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提供参考。(【阅读材料1.5:“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质,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北威州的课程改革则强调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集中的本质性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向他们传授能整体地认识世界和建立整体观念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技巧。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以提高学力为基本方针。从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立场出发,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数学的学习指导。在中学的本国语教学中,特别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英国政府推行了“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统称为“国家基础学力战略”,从1999年9月开始实施。该战略确定的学力目标是,读写方面,到2002年,80%的11岁儿童,其语文水平达到该年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标准;计算方面,到2002年,75%的11岁儿童,其计算水平在到要求的标准。日本则提出了“生存能力”包含了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伦理道德精神等。

(二)信息素养的养成

这方面是各国对信息社会到来所作出的反应。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例如,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这门学科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生可以运用ICT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ICT迅速地从社区、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还要求在数学、理科、历史以及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日本计划1999年实现小学两人一台,初中、普通科高中一人一台教育计算机;2003年所有小学联上互联网等等。

(三)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例如,日本在2000年3月召开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会议主席江琦玲於奈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丰富的想像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四)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但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与道德沦丧。因此,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例如,英国在1999年9月9日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包括自身、家庭及相互关系,学生所属的更广泛的群体、社会的多样性及生存的环境,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信念。日本“生存能力”的概念也关注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认为“生存能力”不仅是理性的判断力和合理精神,也包含对美和自然的感受力,爱善憎恶、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理解和关怀他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道德伦理精神和社会奉献精神。

(五)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例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第一,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第二,树立社会责任感;第三,建立民主社会理念;第四,培养基本价值观;第五,参与文化活动;第六,在职业和劳动界从事活动的责任。在日本,长期以来人们批评日本的教育渗透了太多的集团主义的东西而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因此,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小学阶段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合科课程,如小学低年级的手工图画、社会科、生活科等。

从研究方法论上说,不仅要看其课程教材是怎样的,更要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历史方面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同时,认真调查研究和弄清我们自己特有的经济现实、文化和历史传统。这样,在分析与借鉴时才会比较科学客观,比较实事求是。

(3)要关注并深入研究和汲取教育理论界(尤其是课程理论界)、心理学界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注意研究和汲取教育教学实践和实验中的新观念、新成果,以先进的理念为支撑,编制出面向未来的课程教材。(www.xing528.com)

要使课程教材编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把那些被实践证明对学校教学有积极促进意义的内容转化到新的课程教材之中。

(4)课程教材在正式推选前,要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足够规模且具代表性(不能仅局限于部分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的充分试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然后才在全国推广。

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就是从1986年酝酿,经历了充分的大规模的试验,到1992年才正式通过并在全国推广。

课程教材实践的重要特性是其情境性、复杂性和细致性。一方面,许许多多的具体课程问题由于课程理论界发展水平、成熟度有待提高,尚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加之课程理论界有待进一步加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课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具体实践情境中的课程问题也是一般课程理论难以关注的问题,课程论往往更着眼于课程实践中的一般规律,或指出几种不同的流派或理论,而具体到一个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课程问题如何解决,则只能由其实践者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借鉴以前的经验和他人的实践,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实践来加以把握和取舍。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往往需要实践者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实验,从理论中有时难以找到现成答案。

(5)课程教材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教师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整体开展。

(6)课程教材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课程改革不可能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根据现有条件,确定本次课程改革需要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课程教材改革要制订一个发展规划,包括改革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走。

雄心勃勃地理想召唤着我们改革的热情,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实理智的认识和实事求是的判断。改革,既要大胆,也要慎重;既要创新,也要继承;不能太随意,也不能搞运动式。必须使课程改革不断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不能一味迁就现在条件的制约,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改,不具备条件的要努力创造条件,但也不能超出近期内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必须制订一个长期规划,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分别制订出每个阶段的改革目标、支撑条件、配套改革目标等。

(7)要认真探讨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义务。

义务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接受的公民基本素质教育,是人一生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终生学习的基础,是15岁之前的教育。要根据义务教育的这些规定性,给“义务教育课程”一个科学合适的定位和理解。

课程要合理设定合适的学生学业负担,科学配置合理的学业负担结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课程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与判断所谓“有用”与“无用”,适度控制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机会,正确对待、辩证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有限时间内设法习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不要在任何一点细节上都面面俱到,而要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均衡。学生的时间有限,需要学习的东西又很多,如果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太多,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开展主动探索而无法使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如果把过多的学习活动都设计成自己主动发现结论的过程,恐又占用太多的时间,使一个全面系统均衡的知识结构的习得落空。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就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怎样的“度”才合适,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与要求,符合“新世纪课程”的发展趋势,这可能是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8)课程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地区差异问题,辩证地处理课程教材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辩证处理课程的选择性与共同基础性的关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发挥最大发展潜力。

探讨

一、当前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论基础教育改革?

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