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制造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宁波制造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全市各部门从五个方面入手,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制造业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74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宁波市也因此入选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公示名单。

宁波制造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2016年,全市各部门从五个方面入手,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制造业发展。

1.科学应对增速换挡

面对年初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宁波市坚持把“稳增长”放在工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化运行监测,采取针对性举措,精准发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一是确保工业稳定增长。坚持年度目标导向,帮扶企业有效生产,按月对标跟踪管理,强化落实督查考核。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799亿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74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宁波市也因此入选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公示名单。二是努力稳定工业投资。积极谋划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并促成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百度大数据、华中数控机器人等项目;加强项目分类指导与跟踪管理,做好协调服务保障,确保项目进度,对923个重点技改项目、445个重点产业项目以及124个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制定联系基层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工作方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69.9亿元,同比下降2.0%,降幅逐月回调收窄。三是积极搭建市场平台。承办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并永久落户宁波,组织举办第六届智博会、第二十届国际服装节,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宁波周、欧洲宁波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中国新材料博览会、义乌装博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帮助企业开展市场对接合作。四是深入推进降本减负。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体经济稳增促调的若干意见》35条政策,制定5个专项行动计划和13个配套政策,设立稳增促调专项资金,切实推动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累计落实兑现减负资金超300亿元。全市规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下降1.1元,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1元、3.5元。

2.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宁波市均在努力抢抓机遇,勇担国家试点示范使命,推动国家战略在宁波市的实践。一是成功争得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研究谋划,做好工作参谋,争取上级支持。邀请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等院士专家领导来甬实地评估调研,联合发改、财政、科技、人才、人社、教育国土、质监、市场监管金融、法制办等部门成功推动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牵头制定了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宁波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实施方案》《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起草了15个重点细分行业、重点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编制发布了16项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启动研究了“智能经济”“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发展思路。二是成功争创全国小微双创基地城市示范。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创建方案,成功推动宁波成为第二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得国家9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制定发布专项实施意见,启动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等六大工程。三是成功争取重点领域示范试点。积极推动区域和企业高水平创建各类国家级试点,入选国家级各类工程和示范项目34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产业基地和大榭石化产业基地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车新能源、慈兴轴承等9个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专项试点。

3.推动产业提质增效(www.xing528.com)

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型,积极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试点示范企业培育。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全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占比达47.2%;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1924亿元,同比增长29.8%,成为全市第一大行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4%、9.1%,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3%;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1.7万辆,镇海区、余姚市入选省级信息经济示范区,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成为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实施智能制造。组织实施全市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培育推进了4个自动化改造试点项目、2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项目和12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工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9.8万元/(人·年)、同比增长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同比下降8.3%。三是积极实施“去产能”。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在石化、钢铁、造纸等领域坚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53.6万吨标煤、节水1227万吨,创建节水型企业52家;在化工化纤、有色等领域深入推进清洁化改造,组织16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坚持倒逼转型,扎实开展“低小散”重点行业(区块)整治提升工程,腾出用能空间24.3万吨标煤,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859台;对铸造不锈钢行业85家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处置特困企业38家,共盘活土地面积4243.8亩,安置职工7471人,新增利税3572万元;整治“蓝色屋面(立面)”29处,总面积612.1万平方米,完成旧厂房改造和“蓝色屋面”整治任务。

4.提升产业新生动能

一是推进重大平台创新建设。推进建设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开展磁性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组建方案研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共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共137家)。二是推进质量品牌创新提升。宁波模具城列入工信部品牌培育试点示范,26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批“浙江制造精品”,2569项新产品列入新产品试产计划,45个产品评为市级重点新产品。三是强化企业示范创新引领。持续开展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三名”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培育,精选潜力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省级“三名”企业4家(共14家),海天塑机、德鹰精密机械2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级单项冠军,“小升规”企业达600多家。四是促进要素资源创新配置。实施企业综合评价改革,制定出台了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加强培训宣传和考核督查,顺利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五项基本指标“三个全面覆盖”的工作目标;编制集聚区规划,并同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多规融合的重点工业集聚区规划。

5.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协作,全面推进产城融合、两化融合和产金融合。一是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深入推进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城市建设,牵头推进宁波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重大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智能技术、智能产业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前沿技术和产品交流、智慧产业项目合作,举办智慧城市博览会,3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参会,首设15场智能产品发布会,现场集中签约了38个项目,实现投资额近200亿元。2016年,宁波市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峰会“卓越奖”。二是发展大数据,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成立宁波市大数据局,发布《关于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开展全市大数据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推动建立智能装备等大数据平台,支持企业云设计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余姚市入选省两化融合示范区,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7家(共20家),4家企业已通过国家贯标评定(共5家)。三是聚焦制造业,加强产金融合。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与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细分行业建设;推动工信产业基金3个子基金的建设运行,加强企业项目与产业基金对接;研究制定出台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融资担保行业扶持与监管,组建市再担保公司和区县(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促进宁波市政策性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成功推动慈溪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