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元制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双元制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我国一批职业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解决校企供需匹配度问题,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赢得了快速发展。在AHK Shanghai的指导下,国内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德资企业等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双元制本土化办学模式,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学校通过理实一体教学实现行为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方案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我国一批职业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解决校企供需匹配度问题,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赢得了快速发展。

1979年,著名的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我国教育部开展教育领域合作,截至目前,基金会合作的职业教育项目达14项,其中有湖北啤酒学校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进修培训中心、东风公司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成果,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基金会仍在继续推进中德教育项目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等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贡献。2007年,德国工商总会(DIHK)委托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AHK Shanghai)在中国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同年7月,为满足江苏省太仓市及周边地区德资企业的用人需要,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率先与AHK Shanghai合作建设中德培训中心,每年为德资企业定向培养工业机械工20名、机电一体化工48名、模具机械工24名。2015年,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成都蒲江职业中专学校等先后成为AHK Shanghai职业教育的直接合作单位,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模具机械工”等高素质专业技术工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AHK Shanghai和地方职业院校的主导下,国内一批德资企业为满足人才需求成立了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如博世公司在苏州、南京等地开展“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模具机械工”等培训;舍弗勒公司在太仓、南京和兰州等地开展“工业机械工”技术培训。在太仓,由于大部分德资企业为小型企业,政府为了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主动出资建立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德国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DAWT),一方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扩大招商引资影响,此举受到各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并效仿。在AHK Shanghai的指导下,国内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德资企业等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双元制本土化办学模式,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站互动、分段交替”是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总结,三站是指“专业学习站”“技术技能站”和“实践本领站”,分段交替是指学徒在以上三个重要场所的交替学习与实践,如图1-1所示。

图1-1 “三站互动、分段交替”培养模式

专业学习站:以学校为建设和管理主体,设计为多个一体化的学习区域,融“自主学习、操作模仿、资源收集、专业教学、研讨学习”于一体,既能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专业理论学习,又能提供实践训练设备设施,以“学中做”为主要特点。

技术技能站:建设主体为学校、政府或产业园,一般由多家企业参与管理,即跨企业培训中心,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主要开展基本技能、职业工种等专项培训,以“做中学”为主要培训特点,是学徒逐步提高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

实践本领站: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导,融“技术交流、轮岗实践、生产实习、工作模仿”于一体,是培养学徒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场所。

分段交替:要求学生按计划在三个不同的学习场所交替培训。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应以生产能力为导向,开展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育培训,完成工作岗位赋予的工作任务。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校企双主体,开展“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全能力人才培养,将知识、技术、技能和其他关键工作要素融入培养过程,构建能力目标和培训任务,按照完整的行为过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生产技术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使得双元制教育在人才能力目标开发中更注重综合性和针对性,提出全能力培养目标。全能力培养是指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个人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等。

全能力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方法能力的衔接和融合,是行为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和发展路径。不同于综合能力,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典型的专业特性。全能力可分为行为能力和行动能力。行为能力主要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为目的,采用方法和利用资源,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学校通过理实一体教学实现行为能力的培养。行动能力是以行为能力为思想准则,以生产标准和职业要求为基本要求,运用技术技能手段,完成工作任务。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培训中心通过项目化培训,以工作过程系统训练学徒的行动能力。行为能力和行动能力不同,前者强调价值引领,后者注重实践结果,两者又相容于一体,构成全能力育人标准。图1-2是全能力目标构架。

图1-2 全能力目标构架

工业机械工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专业技术工种之一,主要针对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设备调试、质量控制等岗位培养技术人才,其能力目标为:

(1)依据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设置目标:

● 使用机床加工机械零部件;

● 制订零件生产计划、工艺程序;

● 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和维护;

● 使用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 识读(企业)生产技术文件。

(2)以发挥专业能力为目标,设置关键的行为能力:

● 独立实施工作计划的意愿和决心;

● 提升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能力;

● 精益生产为目标的现场组织和管理;

● 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

● 总结、表述生产关键工艺的能力。

双元制归根到底是将企业的“育职”和职业院校的“育人”相结合,发挥校企优质资源,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成功离不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培训师,不管是教师还是培训师都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其特点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管理能力突出,最重要的是熟悉职业教育,掌握一套“育人”“育职”的方法,而德国选聘教师和培训师的过程严格、周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教育系统中,教师在职业院校主要从事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培训师选聘于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主要承担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企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训。在“三站互动”培训模式中,教师和培训师指导学生学习、成长,承担人才培养的不同角色,他们的能力结构也不同,称之为“双师队伍”。教师和培训师虽然岗位不同、培训分工不同,但必须相互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对于同一个专业教育培训,教师和培训师共同形成全能力团队,这个团队除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企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能力,并在育人育职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掌握持续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和培训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不完全相同,培训师注重“育职”,教师注重“育人”。中德双元制模式下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德双元制模式下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比较

由表1-1可以看出,教师和培训师在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上有能力差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拥有在一定工作领域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师具有实践应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一定实践领域是专家。教师和培训师应共同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 拥有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

● 教学资料编制和设计能力;

●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 教育教学崇高的职业道德

● 培训现场设计和布局能力;

● 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 技术总结和专业评估能力。

以工业机械工为例,中德双元制教育在选聘培训师方面,与一些职业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双元制教育拥有经过严格选聘和培养的专职培训师队伍,并且与专业教师同等重要。在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而培训师几乎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或聘用退休后的企业员工担任,没有专职的培训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培训师应该按照工作岗位要求选聘,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必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5年以上,技能熟练、技术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善于沟通,能够设计教学资料等。培训师入职前,要通过必要的测验,即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一个技能实践项目,制订工作计划,然后实践操作完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论述,以测验被选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材料制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通过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考查其工作态度和严谨性。另外在选聘时还要设计一个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答试卷,主要涉及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和生产布局等。

全力培养学徒的职业能力是培训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同样,为了培训学徒的职业能力,培训师必须进行全面的工作准备,这是培养高质量学徒的重要保障,培训师是决定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师要完成以下工作:

● 不断地设计、开发培训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模型;

● 设计、完善培训环境;

● 维护培训设备;

● 培训项目成本核算

● 维持培训安全;

● 注重保护环境,做学徒的表率;

● 独立设计培训计划;

● 管理学徒、调动学徒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职业院校,一个培训师全年工作周一般为40周,现场工作时间一般保持为工作周的80%左右,即现场工作为32周,每周40课时,可达1 280课时;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培训师按企业上班制工作,工作周可达48~50周,现场工作时间控制在80%,为38~40周,可达1 520~1 600课时。配备培训师,除了按时间安排配备以外,还要根据技术领域和学徒数量综合考虑,一般1个培训师可同时兼顾2个不同模块的现场培训,培训人数不得超过24人、6个组。

如每年有工业机械工48名学徒,共分为8组,2个班培训,3个年级共144名学徒,需要配备的培训师数量如表1-2所示:

表1-2 工业机械工培训师配备标准

在德国,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持续变化,培训师会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获得企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从而将新的要求融入培训项目,让学徒获得企业新的技术。与德国不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培训师虽然从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群中选聘,但是培训的主体往往还是学校,所以他们的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提升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另外寻找培训培训师的企业或专业机构,这些企业或机构必须在行业中具有领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能够提供先进的培训内容。除此以外,教育环境的综合变化,要求培训师也要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让培训师团队和学校教师团队合作学习,在教学能力和技术培训能力方面上共同提升、相互促进。

在德国,企业以培训条例规定的培训内容为基本准则建设培训中心,承担学徒的技术技能培训,根据生产岗位、生产体系等要求组织培训;学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培训中心完成学习任务,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我国的职业教育,政府更注重学校实训(培训)中心建设;相比德国企业的培训中心,由于缺乏企业参与,针对性不够强,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及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培训过程也未能按生产体系化执行,培训质量相对较差。

表1-3将几种不同主体的培训中心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德国培训中心是以生产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企业化培训。

表1-3 不同主体的培训中心比较

通过比较可见,中德职业教育建设培训中心在管理、执行条件、环境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往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培训中心缺乏企业参与,已成为阻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借鉴德国企业化培训中心建设标准,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改变运行机制,使培训中心符合企业化培训需求,成为发展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促成了“三站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双元。

德国工业机械工,是以机械零部件生产完整的行动过程培养技术人才,因此培训的技术岗位设置有工艺技术分析、设备生产、设备调试、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移交等,形成以机械零部件生产为核心的岗位链培训体系。

一座规模化的培训中心建设,必然经过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等过程,以工业机械工为例,培训中心建设重点围绕数据分析、模式规划、现场规划、管理体系等主要方面。

在制订培训中心建设方案之前,要对双元制本土化的培训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工种类别、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规划、区域利用率、学徒数量等。工业机械工双元制本土化培训的课程有劳动规章和行为规范、手动加工、车床加工、铣床加工、磨床加工、数控技术、设备维护维修、夹具设计与生产、气动液压、电气控制、工艺设备11个培训模块,3年内完成以上培训模块内容,培训时间共45周,考试培训分两次进行共10周,分别为AHK证书考试1和AHK证书考试2。

设计者应按照学徒成长的规律进行培训规划,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进行培训,将学徒培训成技术能手。

科学的培训一定基于对培训数据的分析,工业机械工本土化培训时间为3年,一般情况下,学校本土化培训时间可以达到131周/156周。每年时间分配如表1-4所示:

表1-4 工业机械工本土化培训每年时间分配

从表1-4看出,131周中培训中心技能培训50周、考试及备料10周、企业实习培训28周、学校教学43周,一般学校每周安排学时为28小时,培训中心培训及企业实习安排学时为每周40小时,3年培训时间可达4 728小时。模块时间分配如表1-5所示:

表1-5 工业机械工本土化培训模块时间分配

培训模块包括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等,同一模块的培训有简易、复杂和较大难度之分,且相互联系,因此,要对培训模块的先后顺序及培训情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如果每年有48名工业机械工学徒,在实施培训时要分为8组,每组6名学徒,每个功能区域的工位至少6个,以确保每人一个工位,在购置培训设备时,要保证设备工位的利用率控制在65%~85%。若按8组,每组6名学徒计算的话,利用率=培训量×组数/(一年周数×容量),则区域的利用率分析如表1-6所示:

表1-6 工业机械工培训区域利用率分析

一个完整的培训模型是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而制定的,工业机械工48名学徒的培训模型如表1-7所示(见第13页)。

科学布局设备有利于培训的顺利开展,一般将手动加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放在一起,且配备工作计划区、学生作品区、更衣处、仓库以及垃圾分类处,按48名学徒的工业机械工模式,该区域共设68个工位,需要600 m2,基本情况如图1-3所示:

图1-3 培训中心基础功能规划

在培训区域设置培训师工作区,培训师主要负责该区域的技能培训,具备手动加工和机器加工的能力,是区域的使用者,也是区域的管理者。学生计划区是学生集中培训、研究和学习资讯的场所,该场所配备更衣场所,每名学徒配备一个资料柜,可以安全放置手机等重要物品。在培训中心建设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电气控制、气液控制以及维修维护放在一个区域,并对这些区域进行封闭式管理,共有24个工位,大约180 m2,布局如图1-4所示:

表1-7 工业机械工本土化培训模型

图1-4 培训教学一体化规划

一体化空间设计时可以放置钳工台,用来装配机械设备等,如果能和机械加工区配合,可以用来设计、加工工艺设备,完成工艺夹具、工艺设备等技能培训。

管理运行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管理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科学性,二是培训运行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安全性主要指培训期间学员的操作安全,例如,安全操作机器、安全用电以及安全使用各类工具等。为了保证区域的安全,培训中心要制订安全手册,培训运行期间要定期检查安全情况,学徒操作时按规定戴好防护镜、劳保鞋,不能携带手机等物品,在适当的区域要张贴安全警示图标。最重要的就是培训期间的操作安全,要根据培训情况制订严密的行动计划程序和规则,并按照规范要求实施现场操作,确保安全。如果培训期间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一定要有应急措施:配备医疗箱,能够进行应急医疗;配备防火设备,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完好率。

环保性是指培训中心的管理要注重生态环保,培训期间产生的各类垃圾要进行分类存放,以备回收,尤其对废油、废水、废液等要进行环保回收处理。(www.xing528.com)

科学性是指培训中心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分为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培训硬件使用的科学性。培训时应按照区域实施培训,而非按照班级或小组实施培训,一个培训师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指导多个组培训。完成科学培训,必须按照要求对相关技能培训进行规范的设计,让培训师知晓学徒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

高效性是指设备的高效利用和培训质量的持续提高,高效培训是建立在硬件科学布局和培训计划周密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从培训环境和培训情境的设计入手,让培训环境适合培训师培训、适合学徒成长。因此,培训师的办公区域设置应在工作现场,培训师应充分了解设备和现场情况,学徒在现场有工作区也有生活区,让学徒安心培训,每个培训区域都要有一个一体化培训空间,使学徒能够主动和独立工作,提高学徒的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灵活性是指教务管理方面要灵活,要打破一个培训师只能带一个班的规定以及一个班只能在同一个区域培训的规定,要灵活地利用设备、工具和技术资料培训学徒,考核方式更要灵活,随时记录,定时给予培训反馈,随时对学徒进行测评,且记录要全面,对培训过程应严格要求和科学评测。

工业机械工培训设备规划如表1-8所示:

表1-8 工业机械工培训设备规划

(续表)

(续表)

每位学徒应配备一套量具,如游标卡尺万用表电工工具等,部分工具应每组一套,一体化空间只要一套各类工具即可。

一体化教学设计应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教学内容集专业知识、应用技术、跨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为一体,培养学徒的专业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培训学徒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在培训情境设计方面,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意愿,全方位营造学生独立工作的氛围,形成“教育教学空间”“自主学习空间”“技能实践空间”于一体的布局,为各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营造良好的情境。

一体化培训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学习领域课程实施需要,德国工业机械工学习领域课程一般设置13~15个,每年度课程在600小时,三年共1 800小时。双元制本土化以后,工业机械工学习领域设置9~13个,三年总课时为1 000小时左右。如果每年度按40学习周,每周按40小时安排培训计划,一个一体化培训空间一年最大能够承担1 600小时,三年能够承担4 800小时,是一个班级课时的4~5倍。按工业机械工本土化模式设计一体化学习空间,需要两个一体化培训空间:一个为机械制造一体化培训空间,另一个为控制系统一体化培训空间。两个一体化培训空间完全能够满足至少三个年级六个班的专业教学计划任务,且利用率仅为62.5%,如果容纳三个年级九个班,其利用率为93.75%。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以生产岗位需求为导向,一个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又是持续开放的,因此,培养过程中可以将新内容不断融入其中,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开发者来说,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了解岗位需求,熟知岗位生产过程,具体设计学习任务时,应以生产过程设置完整的行为过程,将岗位需求和学习任务融入行为过程,在课程实践中才能体现任务驱动、能力导向的学习效益,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岗位能力。

课程开发应以生产过程为依据,了解岗位需求,对于工业机械工培训,还需要了解岗位应用的设备、工具、仪器和组织流程等,尽可能地熟悉企业岗位整体情况,进而分析岗位任务,根据岗位需求开发学习任务,再通过生产过程将学习任务组成新的学习系统,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能力。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5所示:

图1-5 以生产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的流程

工业机械工是以机械零部件生产过程为主线,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传统的课程开发,将机械绘图、识图、标准编制成机械制图课程,将机械原理、结构分析、材料等编制成机械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仍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标开发的。而工业机械工是以机械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开发、研制、生产、装配以及调试为对象,围绕职业行为开发课程。德国工业机械工培训规定15门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 020课时,在3.5年内完成相关教学,如表1-9所示。根据国内工业机械生产需要,工业机械工一般可围绕机器生产、设备装配、生产工艺、装置研制以及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等开发课程。

表1-9 德国工业机械工学习领域课程设置

工业机械工是德国较成熟的职业培训之一,在德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应用广泛。2006年以后,我国一些德资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引入这一职业培训工种,实施工业机械工本土化培训,设置10个学习领域课程,因学制和学员的不同,教学学时仅为670学时,教学计划如表1-10所示:

表1-10 本土化工业机械工行为能力课程体系

本土化学习领域课程,从内容上也可分为基础性技术领域、专业性技术领域以及企业岗位结合的技术领域课程。第1年的学习领域课程基本为基础技术领域课程共280课时,也是金属加工类职业技术工种可以共用的学习领域课程;第2年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性较强,共200课时,融合机械系统、控制系统、系统的装调和维修等内容;第3年主要研究质量和产品、设备设计和生产实现,是解决企业岗位技术持续创新和工艺完善所需要的技术领域,共190课时。

根据能力为导向的原则设置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要根据职业能力设计学习目标,也就是行为能力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解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要按完整行动方案的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组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步骤逐一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就是任务驱动下的行动方案,是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要领。行为能力课程的开发如图1-6所示:

图1-6 行为能力课程的开发

工业机械工的手动工具加工机械零件课程,是以手持工具加工、拆卸、装配等为载体,开发工艺、零件、材料和制图等学习任务,在一个机械零件完整的加工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实践,以获得工作能力。其课程开发如表1-11所示:

表1-11 手动加工机械零件课程开发

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要充分考虑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注重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的衔接,相关的任务在下一个学习过程中可能被应用,学习者不仅可以深入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到的知识、技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巩固。教师的任务是评价、考核、测试学习者。教师在设计的学习情境中要求学生自学,并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师教学时要发放学习工作页,学习工作页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行文资料,翔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资料。教师在每一个学习情境完成时,都要设计考核环节,方式各异,可通过观察进行评价评估,也可通过记录学习情况的学习工作页来考核,或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进行考核。

在德国,企业根据职业培训条例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岗位用人需求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培训时间等建设培训中心,由地方商业行会对方案审核通过后实施。双元制本土化后,培训中心建设的主体可能是学校,如太仓健雄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可能是政府依托产业园投资建设,如成都(蒲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中心;也有的是德资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如舍弗勒培训中心、博世培训中心等。

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宽基础实践能力、重专业实践能力、强化岗位实践能力”,同时要求学习领域课程在岗位实践能力培训时提供理论支撑。

工业机械工基础实践能力培训安排在总课程前1.5~2年,宽基础体现在培训时间较长,培训内容广,重要的技能强化训练;专业性技能培训在第2年,为严格的技术能力培训,重点是让学徒体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培训期间要完成相应的专业技术作品;岗位实践能力培训是介于培训中心和企业生产现场之间的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培训中心可以针对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开发基于岗位任务的培训项目,在学徒学习的第3年实施培训,让培训与工作紧密对接,这是岗位实践能力培训的重要任务。培训模块设置如表1-12所示:

表1-12 工业机械工培训模块设置

技能技术培训不是简单的零部件加工,是对企业岗位工作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学徒学习能力和成长规律实施培训。完整的工作行动分为六个步骤,称为“六步行动法”,分别为资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和评价。

第一步,资讯。收集必要的技术信息、技术标准、实践条件和工位状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徒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计划性等,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奠定基础。

第二步,计划。独立或小组制订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准备方案、设备清单、工量具等,是执行计划的前期准备。以往培训准备都是由教师提供条件和反复要求,在行动能力导向的培训模式中,行动由学徒自己决定,方案由学徒自己制订。

第三步,决策。学徒在决定执行计划之前,可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或向培训师咨询获得最终执行方案。

第四步,执行。实施计划,执行过程要根据工艺要求,工艺文件应规定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时间,为取得较好的效果,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突出“做中学”的特点。

第五步,检查。检查并不是教师考核学徒,主要以学徒自我检查为主。检查要对照技术标准和工艺文件要求,做好记录,对未达到要求的成果提出整改措施,培养学徒专业技术的鉴别能力。

第六步,评价。正确评价别人学习成果是培养学徒专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按照完成的成果进行技术评价,根据各小组的演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行动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是一种让学徒自主行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培训模式,要求思想和行动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获得工作经验。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中,培训师十分重视技能的规范操作以及加工零件的精度,但是以行动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中,更要注重培训的准备和行动的过程,尤其是工作计划和技术文件的制订及其在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上的应用,这对双元制技能培训非常重要。表1-13是不同培训体系间的比较。

表1-13 不同培训体系的比较

学徒的培训成果可用来展示,形成教材和案例,部分成果可作为其他技能培训的基础材料。另外,按培训计划展示三个年级的培训成果,从培训成果可以了解学徒的培训任务和培训目标,使学徒学习目标明确。

对培训项目进行考核是为了验证学徒的学习情况,督促学徒努力学习。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是以行动能力培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考核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学徒按“六步行动法”进行学习,分组分工,学徒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有一个明确的记录,并且要求自我评价,在上一步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下一步工作,且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并记录在学习工作页中,教师要定期检查学徒的学习工作页,并且按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进行考核。

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和快速应用,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从“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逐步转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1)关键能力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如图1-7所示。专业能力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关键能力需要依托培训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培养,关键能力也可称为跨专业能力。在德国,培训人才十分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不同,在产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管理能力和数字化应用能力等。因此,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呈现了复合全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详细划分,有利于教育者实施培训和评估,同时,也能够使得专业方案设计目标更加明确。

图1-7 关键能力结构

跨专业能力区别于专业能力,对于每个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依托专业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一个技术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工作发挥也必须依赖关键能力。因职业差异,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跨专业能力有所不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跨专业能力方向和培养路径是十分重要的。

2)以完整的行动过程驱动学习

以完整的行动过程驱动学习,就是依据生产流程、要求和组织方式进行培训开发和实施,尽可能为学徒创造贴近岗位的培训情境,并在每个培训环节设置具体的工作任务,学徒需采用一些典型的学习方式完成,使学徒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方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升。完整的行动过程和行动能力训练,除了符合生产岗位能力需求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质量意识以及岗位迁移能力,例如,工业机械工是以技术分析、制订计划、操作实施和技术移交等行动过程组织培训,也称为“四步行动培训法”,如图1-8所示:

图1-8 工业机械工“四步行动培训法”过程

3)自我导演学习方法体系

在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驱动下,学徒会按照任务要求分步骤组织学习,对于学徒来说,善于学习和自我组织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培训师首先应给学徒开设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训练课程,让学徒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导演的学习体系,让善于学习的学徒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在不同的行动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个人独立学习和团队自我组织学习方式进行归纳,在培训组织过程中,鼓励学徒创造性地学习,这是当前组织职业教育培训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学习领域教学中,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分为资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实施教学时,可能会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但系统构建自我学习方法比直接的学习更为重要。“六步行动法”过程中的一般学习方法如表1-14所示:

表1-14 “六步行动法”过程中的一般学习方法

职业教育研究发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要求学习者自发学习和主动接受培训,在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驱动下,学生需要自我学习,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培训模式。

1)自我学习模式构建

学习者首先应明白一点,职业能力主要靠自我学习而获得。实践证明,传统的控制型学习模式效果较差,连最基本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劳动意识都得不到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逐步消失。自我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具有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以“管理、服务、环境、文化”等为载体,以不断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为前提,构建的一种个体学习模式。两者比较如表1-15所示:

表1-15 自我学习模式与控制型学习模式的比较

2)生产标准与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控制应注重教育性控制和生产性控制,其中教育性控制主要反映在教学组织和管理,如备课制度、考核制度和教学模式等,是否有利于人才的能力提升,是否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生产标准下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培训的职业性和生产性、内容的新颖性、操作的技术标准等,这是评价学习者学习和实践过程的基本依据,也是学习者执行学习任务的基本依据。显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双元制,培训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必须反映出生产的诉求、岗位的需求,必须依据生产标准进行培训质量控制。

3)评价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学校一般注重培训硬件的投入,课程建设方面,也只是注重结合设备编制教材,这对于高水平、高要求的技术人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注重内涵建设,改革评价模式,要在“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围绕双元制育人的基本要求,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评价模式。以工业机械工为例,我们设计了专业建设、过程管理和目标导向这三个方面的七个质量领域,根据七个质量领域制订了工业机械工的评价体系,如表1-16所示:

表1-16 工业机械工的评价体系

(续表)

(续表)

德国企业培训由德国商会负责过程质量管理,德国商会组织优秀的培训师对学徒进行职业资格考试认定,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专业技术技能的最终评价由第三方(非培训方)执行,以确保培训质量,满足职业需求。

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形势,经历了直接尝试和多种模式的实践,制订了新双元制质量评价体系,要求企业以岗位能力和人才持续发展能力为标准进行人才评价和过程质量管理,人才评价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学分制转向企业主导的能力评价,由企业岗位需求主导人才评价体系,这种方式符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引入我国以后,发展成为“三站联合培训”的本土化模式,各类培训条件、环境和资源的管理需要企业化管理,要求培训运行科学高效,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得满意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设备理性化的购置、最优化的运用,看似很高的培训成本,一旦企业化高效运作,成本反而会大大降低,可避免设备盲目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

为使培训资源高效运用,提高培训的科学化程度,实现高质量培训,政府、企业、商会、学校联合成立专业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对培训过程进行评价,进行培训成本核算和资源调度,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培训委员会设置董事长,培训项目运行采取董事长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制定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这是双元制本土化模式最有效的保障机制。

人才培养考试委员会是由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或培训师、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组建,要求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和执行过程,是培训机构或学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的培训质量管理部门,代表企业利益、学生利益,是帮助培训机构提高培训水平的监督部门,要定期研讨、定期评估、提出管理意见,通过委员会的监管,培训质量可以持续得到提高。

学校、企业在政府、商会的支持下,签署合作协议,规定相关责任和义务,同时,制订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维持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这是双元制有规可循的顶层工作。高质量培训是双元制的产品,是学徒的利益所在,也是企业的利益所在。在我国承担培训的是学校而非企业,企业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国不同,德国企业为了获得优秀人才而积极努力地进行培训,主动性相对较强,且有商会的监控。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参与培训,必须以高质量就业作为条件,为了让企业参与培训,必须以输送高质量人才作为条件,这些工作是以学校为主体完成,企业、学校和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签署合作培训协议,培训工作由学校承担、政府买单,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学生要享受高质量的培训,不承担任何费用,但毕业后需要到订单企业工作,服务期至少3~5年。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过程中如果学生达不到要求或者企业不再接受双元制培训,这对学校的管理都是挑战;同样,如果学生不履行职责,不愿意到订单企业工作,虽然支付违约赔偿金,但是伤害了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以上这些情况经常发生,这是我国与德国双元制培养的不同之处。

在德国,职业培训考试规定,考试要设置考试委员会,开展进修领域的各个考试,考试委员会至少有3名委员组成,设置考试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各一名,由德国工商行会任命考试委员会委员,任期不得超过5年,属于名誉性工作,重点负责考试组织、实施和阅卷。

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和形式与德国存在差异,但是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企业工作能力为主导开展的职业资格认证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也是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机械工的考试委员会由多家企业联合组建,选聘优秀的技术人员成为考官,考试充分借鉴了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办法。

1)考试的组织流程

考试分为“考试1”和“考试2”两部分,培训1.5年后实施“考试1”,权重为40%,培训3年后实施“考试2”权重为60%,如图1-9所示:

图1-9 考试的组织流程

“考试1”分为笔试1.5小时、实践考试6.5小时,考试委员会对实践考试中学徒的操作过程和功能调试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测,允许学徒在考试时间内犯错,考官核查学生对作品的检查情况,重要的是学徒能够对功能、尺寸和精度进行正确评价,不管组件制造是否正确和精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考试委员要对学徒进行情境口试,每次口试最长可达10分钟,同时有两个考试委员在场,内容涉及考试过程有关的专业内容。

“考试2”分为笔试2小时、实践工作阶段8小时,实践阶段又分为1小时的准备阶段和7小时的实施和评估阶段。

准备阶段由观察、专业口试、文字记录和讨论等环节构成。在8小时实践工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展示分析任务的能力、安全操作、制定质量标准、发现问题和排除、选用工具以及记录等能力。

2)行业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工商总会(DIHK)集聚了三百多种职业从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和制度,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标准高、过程管理严格、设计科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在德国境内和欧盟企业中被广泛认同,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IHK)的人员训练有素、综合应用能力强,在我国特别是沿海省份的培训机构和外资企业日益被广泛关注和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