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栏式建筑、汉式建筑、两塔景观、大理国建筑、曹溪寺奇景

干栏式建筑、汉式建筑、两塔景观、大理国建筑、曹溪寺奇景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栏式建筑是为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出现的。东汉以后,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发达地区普遍采用汉式建筑,古滇国时代有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逐渐被汉式建筑所取代。两塔的外形极为相似,仅高矮不同而已,相距约500米,东西对峙,遥相呼应,为昆明城南一大景观,现在两塔已是昆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大理国的建筑承南诏之习,仍然是兴建宫廷、园林和古塔。曹溪寺脍炙人口的奇景为“曹溪印月”,在昆明地区家喻户晓。

干栏式建筑、汉式建筑、两塔景观、大理国建筑、曹溪寺奇景

KUNMING JIANZHU SHIHUA

新石器时代滇池地区由于农业的发展,为人们走向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已出现的原始建筑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半穴居类型,中间立主柱,以草盖四面坡小顶,四壁有草编的矮墙,是一种小型房屋;另一种是干栏式建筑,均为木结构建筑,其房屋的立柱、墙体和房顶已具有建筑的基本体形。干栏式建筑是为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出现的。使用红烧土等煅烧加工技术,并用草筋泥、混合土等复合材料建成。从此先民有了住房,生活安定下来。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个建筑模型,是一座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有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木柱架平台围边,钩栏与其余建筑相连接。下段刻有阶梯5级,布局类似今天三合院住宅,底层为专门圈养家畜的场所,庭前柱间缚2牛、2马、3猪和1犬,庭院散布人物28个,是比较富裕人家的住所,或被认为是贵族议事厅的再现。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另一个建筑模型,也是为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歇山式大屋顶建筑形式。由粗木作柱搭成上、下两层的平台,边上三面设有栏杆和栏板。平台后是1座井干式房屋,屋壁上有浅显的多道横线,表示由枋木叠架而成。屋正面开窗子,屋与台面周边形成回廊,屋宇右侧置铜鼓一面,应当是为了显示富有。底层柱间缚有牛、马等,亦为豢养家畜的场所。

古滇国还有一种井干式建筑。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个铜贮贝器石上面的图像,按“井”字形用一根根木料搭建而成,尽管它的屋顶和干栏式建筑相同,但底架属于井干式,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建筑。

传说庄蹻入滇,约在滇池北西北部的黑林铺一带修建过一座苴兰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入滇,征服滇人、册封滇王,于今黑土凹附近筑谷昌城。谷昌城历经西汉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南北朝七百多年,一直是滇池北边的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

西汉以前,就青铜器上的建筑模型所见,还完全没有砖瓦结构。东汉以后,建筑技术最显著的进步是内地烧制砖、瓦技术的传入,滇池等发达地区普遍采用汉式建筑,出土的纹饰砖多为几何纹或云雷纹,以及各种钱纹砖。瓦也大量见于东汉以后的考古发现,那时瓦的式样已经相当丰富了。砖和瓦的传入解决了房屋建设和防水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本地的建筑水平。东汉以后,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发达地区普遍采用汉式建筑,古滇国时代有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逐渐被汉式建筑所取代。

隋唐之前,滇池北岸先后有“苴兰城”“谷昌城”“益宁城”“昆州城”等几座小城,公元765年,南诏建立拓东城(又称鄯阐城),定为东京。公元860年南诏王世隆把东京改为上京,地位在西京之上。南诏在拓东城内外兴建了许多宫殿、寺塔、楼阁等,建筑技术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给后人留下许多遗迹。公元829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请中原著名工匠尉迟恭韬在拓东城西修造慧光等二寺,并各自建塔,即现存的东、西寺塔。东寺塔,位于昆明市东寺街,高40.57米,四方形,砖砌,空心密檐式13层。西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高35.5米,四方形,砖砌,空心密檐式13层,南面设券门。两塔均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第二级以上塔面渐宽,各层间距较短并设有券洞和佛龛,用青砖层叠出檐,外檐四角反翅,塔的外轮廓呈曲线形。两塔的外形极为相似,仅高矮不同而已,相距约500米,东西对峙,遥相呼应,为昆明城南一大景观,现在两塔已是昆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东、西寺塔最早记载于元代的《纪古滇说集》,其中谈到建塔人员的情况:“遣弄栋节度使王嗟颠诣善禅,创建觉照、慧光二寺,命大匠尉迟恭韬烧造砖石,皆勒其匠名,始建双塔以为善禅浮屠。”此外,南诏王还修建了妙应寺、圆通寺。公元872年,南诏王世隆在上京修建了豪华无比的“鄯阐王宫”。

大理国的建筑承南诏之习,仍然是兴建宫廷、园林和古塔。大理国王段素兴曾在东京(今昆明)营造宫室园林:“广营宫室于东京,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当时东京宫廷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广建宫室,掘池造堤,在碧波荡涤的堤桥上布置花草,充分利用环境构成悠闲雅逸的意趣。民间传说云南很常见的素馨花也与段素兴爱花有关。(www.xing528.com)

始建于宋元时代的曹溪寺位于安宁县城西北5千米,《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记载:“曹溪寺,在新生里,旁有潮水一脉,潮汐如期,亦安宁之佳致也。”寺内建筑除主殿外,有后殿、庞廊、钟鼓楼等,主殿壁间竖有《重修曹溪寺碑》。曹溪寺脍炙人口的奇景为“曹溪印月”,在昆明地区家喻户晓。从建筑上看,主殿外檐3间,内柱5间,前檐设廊,由立柱、斗拱、梁枋组成抬梁式结构建筑。屋顶举折较陡,转角起翘较大。其明显特征是采用硕大的斗拱承托,给人有厚重之感。20世纪4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游历曹溪寺,认为主殿的梁柱为斗拱结构,以斗拱为支点,保留有宋代建筑特有的风格。该寺大殿壁后“华严三圣”(释迦中坐,文殊、普贤胁侍)木雕像,1956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伽鉴定,为国内已经少见的宋代原物。根据以上的鉴定,曹溪寺主殿当属云南现存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曹溪寺的年代虽然可追溯到大理国晚期,但其风格完全是汉式建筑,印证了元人郭松年在《大理行纪》中说,云南的“宫室、楼观……略本于汉”的记载。现在昆明市博物馆还留有大理国地藏寺古经幢。

元设中庆路后,元统治者为推动中庆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赛典赤和中庆路总管张立道任内,在鄯阐城的基础上扩建了中庆城。中庆城经历位平章政事的建设,不断发展,日渐繁华。城内的重要建筑有;梁王府(今庆云街东段)、行中书省(今威远街)、梁玉离宫(今五里多)、城东万庆寺(今白塔路口)、城内的观音寺(今三市街)、大灵庙(今武成路东边)等。现在祖遍山还有元大德寺双塔。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已有了类似今天的居民小区——坊。仅见于记载的就有“此善坊”(城东北郊)、“利城坊”(城东部)。中庆城的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其中工商业中心在三市街,即从今威远街口的正义路到金碧一段。各行工匠被编为“匠户”,统归“人匠提举司”管理。中庆城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其中还有人被征调到宫中服务。当时城内还专门设有“印染局”。另外,还有大批的建筑、木匠、雕塑、绘画、油彩和泥水工等工匠。此外,中庆城中还出现了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医院——惠民药局。也正是靠他们,中庆城成为“大而名贵”的壮丽大城。

明镇守云南的沐英将元代昆明土城拓建为砖城,建城时融入了中原文明的风格和理念,请风水大师汪湛海将昆明城设计为龟形,以成龟蛇相交之气,合于阴阳五行。明代昆明城市建筑发展很快。但清代反复出现的动乱,对昆明的古建筑破坏很大。现位于昆明白塔路的真庆观,原名真武祠,始建于元代,是昆明市区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明清建筑最多、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民国初期,在昆明、大理一带出现少数西式建筑,如昆明陆军讲武堂、昆明甘美医院,都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最著名的是建于1923年的云南大学会泽院,由云南镇雄人、留学比利时归国的张邦翰主持设计和修建,巍峨壮观,堪称民国时代昆明的建筑杰作,已成为云南大学的标志。20世纪40年代,由于采用了昆明生产的水泥作为建筑材料,昆明开始出现了较多的西式建筑,在昆明金碧路和南屏街,都建造了一些用水泥和钢筋作为建筑材料的西式房屋。五华山的光复楼和光华街的胜利堂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建成的风格突出的大型建筑。

【水泥生产】20世纪初昆明引进了水泥生产,使得昆明等地出现了各种西式建筑。

1940年,由富滇新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投资的昆明海口华新水泥公司昆明水泥厂建成投产,其设备除一套丹麦磨外,其他均为本国制造。原料为黄泥、白沙、石灰石焦炭石膏,采用干法普通立窑工艺,生产龙门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年产量约6000吨,动力来自耀龙电力公司。该厂的建立,开创了昆明生产建筑材料水泥的历史。1949年以后,位于海口的云南水泥厂一直是昆明主要的水泥厂之一。其采用的水泥立窑对以后中国水泥生产工艺有很大的影响,现今中国各地数千台水泥立窑就是借鉴云南水泥厂和济南水泥厂立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