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圆梦桥:转行就业研究成果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圆梦桥:转行就业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魏萼着重于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转换过程,强调转衔为一种成果导向,也就是指向职业目标的过程,包含一系列使智力残疾者获得职业的服务与经验,她强调转衔的时期、转衔的桥梁作用。该就业转衔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务模式,称为“就业架桥模式”。如图1所示:图1魏萼转衔模式图[29]其特色与原则如下:1.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转衔:强调智力残疾者的转衔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获得与从事工作为根本目的。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圆梦桥:转行就业研究成果

(一)魏萼模式

1982年,转衔(transition)的概念由时任美国教育特殊教育与康复服务署的魏萼(M.Will)女士提出:“转衔是以就业结果为导向的一连串广泛服务与相关经验。”[25]魏萼着重于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转换过程,强调转衔为一种成果导向,也就是指向职业目标的过程,包含一系列使智力残疾者获得职业的服务与经验,她强调转衔的时期、转衔的桥梁作用。该就业转衔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务模式,称为“就业架桥模式”。她曾自己注释说:“转衔是一种桥梁,它连接学校生活的安全与秩序的这边跟成年生活的机会与风险的另一边。”[26]任何桥梁都需要稳固的桥面与基础坚实的两端。从学校走向工作,走入成人生活的进路也照样需要在中学里有全面的准备,在毕业离校时有适当的支持,乃至于在必要时,还要在成人生活中获得安全的机会与服务。“转衔是一个时期,它指的是智力残疾者高中毕业的时候,以及高中之后的后中等教育阶段,也包括成年就业生活的最初几年。”[27]这个有关转衔的看法着眼的是智力残疾者从学校环境走向职业环境的教育准备与教育计划,把令人满意的就业看作是良好的成人生活适应的关键。这为人门所普遍接受,如赖士和孟杰德(R.Rusch & B.Menchetti)认为:魏萼把转衔界定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就业的转变,如果重视其他的结果,那么我们觉得将会冲淡魏萼女士所倡导的转衔服务的本意,而且也可能随之无法实质性地改进智力残疾者的生活品质,“转衔服务必须仍然全神贯注于发展以就业为背景的健全措施”[28]

魏萼的转衔模式有三个重要组合成分:(1)一般性服务:对于轻度智力残疾者给予一般性支持,使学生和非智力残疾者混合在一起受教育;(2)短程性服务:提供建议或指导中度或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直到他们顺利就业,这是一个短期性的就业服务;(3)持续性服务:部分重度或极重度智力残疾者获得工作之后,不见得能胜任其工作时,必须给予的支持性的就业服务,如由工作伙伴、专家、学者等继续不断地给予其支持与协助。如图1所示:

图1 魏萼转衔模式图[29]

其特色与原则如下:

1.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转衔:强调智力残疾者的转衔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获得与从事工作为根本目的。

2.持续性支持甚至终身性就业支持:要充分考虑智力残疾者不同的残疾程度,并为其提供持续性的支持,直到他人生的终点。

3.强调生活技能课程:智力残疾者功能性课程与生活性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强调智力残疾者课程应以生活性的技能、适应性的技能、或日常生活所需的主要技能为重点。(www.xing528.com)

4.强调用科技辅助以提升就业能力:智力残疾者转衔宜以科技辅助手段来提升并发挥学生最大的生活潜能。

不过,此种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转衔,由于观点过于狭隘而被扬弃。人们普遍认为转衔尚应包含居住环境的品质、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圈等。但魏萼是提出“转衔”的第一人,而且此种模式已被美国于1990年纳入《智力残疾个人教育法案》并作为基本内容,她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使“转衔”作为一个符号被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并扩展成为目前所提倡的一系列以成果为导向的“转衔服务”。

(二)何本模式

何本于1985年提出转衔的功能是协助高中毕业生由学生转换至社区生活。为了适应社区生活。他认为一般的服务、短程的特殊服务、持续的特殊服务都是必须的,不过他认为中学毕业后的生活适应不仅仅是职业生活,还应兼顾居家环境与社会人际关系。何本认为:“成人生活应该是全面的,一位享有良好职业适应的障碍者必然要有适合的居家环境和健全的社会人际关系。”[30]何本的转衔理论模式被认为是较周延的见解。如图2所示。

图2 何本转衔模式图[31]

何本转衔理论的特点如下:

社区适应包括居家环境及家居生活形态。不仅工作中有社会行为,回家之后的婚姻生活、公民生活、休闲生活等各种生活层面都有人际交流与社会互动。只有让障碍者在这个全方位的社区生活中获得满足,转衔才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