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收藏的伊斯兰碑铭

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收藏的伊斯兰碑铭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泉州伊斯兰博物馆,收集和展览有很多伊斯兰教和聂斯脱利派的碑铭。由于至今在伊朗或伊斯兰国家没有对它们的直接研究,在这里,本书把该博物馆中收藏的最重要的一些碑铭图像资料及其释读展示出来。其中一些图片,由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负责人提供给本作者使用,另一些是本人亲自拍摄。从书法、装饰图案和辨识历史名称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碑铭,其结果对了解留在中国的伊朗—伊斯兰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收藏的伊斯兰碑铭

泉州伊斯兰博物馆,收集和展览有很多伊斯兰教和聂斯脱利派的碑铭。这些碑铭是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都收藏在这座博物馆中,另一些搬运到了与该城邻近的厦门大学博物馆。这些碑铭对从书法、装饰图案、辨识历史名称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的地位。由于至今在伊朗或伊斯兰国家没有对它们的直接研究,在这里,本书把该博物馆中收藏的最重要的一些碑铭图像资料及其释读展示出来。本研究是本书作者两次到中国东部泉州和厦门旅行的结果。其中一些图片,由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负责人提供给本作者使用,另一些是本人亲自拍摄。从书法、装饰图案和辨识历史名称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碑铭,其结果对了解留在中国的伊朗—伊斯兰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这些资料能够为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所需所用。

(1-2)[44]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哈拉提之墓(安拉怜悯他),(3-6)他于希吉拉历(有的碑文有标注是希吉拉历,有的碑文没有标注,本译著统一加“希吉拉历”。——译者注)567年4月10日去世。

(1-2)在异乡死亡便是烈士。(3-5)这是最可爱的青年殉教者伽拉塔·塔金·伊本·苏尔坦汗[45]??(6)他于希吉拉历698年9月即斋月逝世。

(1)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2)艾哈迈德·本·和卓·哈基姆丁·拉玛?·本·(3-4)沙赫里亚尔·本·艾哈迈德,他出生在这刺桐城;(4)龙年,在三十岁之时,(5)希吉拉历692年去世。

(1)这是死于异乡的烈士之墓;(2)穆罕默德·沙赫·本·沙赫·花剌子模裔;(3)至仁的安拉怜悯他;(4)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5)于希吉拉历670年9月即斋月的周四去世。

(1)真主永存;(2)他掌控万物生长;(3)这是安定的世界;(4-7)这是曼苏尔·本·哈吉高塞姆·加吉拉米的陵墓;他于希吉拉历676年6月21日去世。

(1)至上的安拉说: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2-8)从这转眼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存的世界;至大者的教长;他是美德、赞美、宽恕的源泉;他是慷慨者中的慷慨者,伊本·达乌德·本·伊斯法赫萨拉尔·巴拉·萨贡裔的双亲沙哈布杜勒……的陵墓,芬芳的殉教者;归真的被选先知迁徙之701年4月上旬第一天。

(1-4)这大门和围墙,这吉祥的清真寺,由虔信的教长,欧麦尔·本·艾哈迈德·曼苏尔·本·欧麦尔·阿比尼·也门裔承担。安拉宽恕他。

(1-2)这是善良的、谦恭的、跪拜的已故者法蒂玛的陵墓,她是尼亚·艾哈迈德的女儿;(3)安拉怜悯她,保佑她进天堂;(4)她去世于先知迁徙之700年吉祥的斋月13日。

(1)我们是安拉的奴仆,我们将返回他。(2-3)这是已故的有罪者的陵墓;请求真主怜悯他,宽恕他,(4)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安拉,以“卡德冈裔”著名;(5-6)他于希吉拉历704年6月周六去世。

(1)至上的安拉说:(2-6)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伊斯兰的高贵的先知说:(7-8)死于异乡即是烈士,已故者请求安拉的怜悯和宽恕;他是至大者、至睿者、完美者的教长;(9)欧麦尔·本·叶海亚?·本·艾哈迈德·和卓·汗巴拉格裔。安拉宽恕他。(10)希吉拉历703年4月。

(1-6)死于异乡是烈士般的死亡;这座陵墓的主人忠诚于先知;至上的安拉怜悯这位幸福吉祥的烈士,侯赛因·本·阿里?……伽兹温裔——他是安拉之光的开采者;(7-8)他于希吉拉历706年的1月23日去世。

(1)他是永存的;(2)他搬迁到了后世;(3)至上的安拉怜悯他,与他结合;(4-7)和卓·阿里·本·奥斯曼·吉朗裔;真主宽恕他。他去世于希吉拉历759年5月。

公墓、百氏坟。希吉拉历715年?月末。

(1)他是永存永生的;(2)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然后,你们将被召归于我。(3)烈士已经逝世;(4)被宽恕的已故者、吉祥幸福的烈士,席琳夫人,哈桑·刺桐裔——安拉之光——的女儿;(5-6)墓穴即是天园;从转瞬即逝的世界到永存之世界;(7-8)被挑选的先知迁徙之721年吉祥的斋月;信仰降示穆罕默德的天经者,真主将改善他们的状况。

(1-2)至上的安拉怜悯他,与他结合;这是图兰沙赫·伊本·和卓·巴拉德沙赫·伊本·和卓·哈吉·加里克·花剌子模裔——真主之光——的陵墓;(3-4)墓穴即是天园;从转瞬即逝的世界到永存之世界;(5)被挑选的先知迁徙之722年吉祥的斋月的22日。

(1-2)这是一位著名的母亲的陵墓;(3-4)萨利赫·法蒂玛女士,阿里·塔孔·库哈特裔的女儿,安拉宽恕她,怜悯她;(5-8)伊斯兰先知(祝福他)迁徙之729年3月第一个周日;(9)鲸年第8月12日?

(1)至上的安拉说:(2)他们在乐园中,除初次死亡外不再尝死的滋味。(3)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遭受善与恶,然后,你们将被召归于我。(4)先知(祝福他)说……(5)希吉拉历738年3月5日。

(1-4)从转瞬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存之世界;至上的安拉怜悯他,与他结合;幸福吉祥的烈士、已故者雅姆拉旺·巴朗·本·高塞姆·伊斯法罕裔;(5-6)真主保佑他,怜悯他;(7)希吉拉历759年。

(1)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2-4)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在我的乐园里。

(1)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2)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1-4)这是法蒂玛的陵墓,她是哈吉·尼萨裔的女儿;至上的安拉怜悯她;她是穆斯林大众中的高贵者;先知穆罕默德(祝福他)的眷顾者。

(1)奉至仁至慈的安拉的名义;(2-4)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5-6)伊斯兰高贵的先知说:人生在世开初是哭泣,中间是劳苦,终了是寂灭;先知言:死于异乡即是烈士。

(1)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2-3)从转瞬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存的世界;(4)侯赛因·本·伊斯玛仪·伽里;(5)于希吉拉历764年的某月去世。

(1)奉至仁至慈的安拉的名义;(2)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

(1)被宽恕的少女的死亡,(2)哈蒂洁·方沙赫的女儿,(3-5)4月28日星期日日出之时

(1-2)730年 8月或10月20日

(1-2)他搬迁到后世;(3-5)沙姆斯丁·穆罕默德·伊本·洛肯丁·大不里士裔,?年7月20日

(1)除他(真主)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2)伊斯兰高贵的先知说:死于异乡即是烈士;(3-5)离开妄念的世界到快乐的世界,与至上、至大、公正、慷慨的安拉的怜悯结合;埃米尔·艾合提亚尔丁去世于……

(1-5)他将永存,搬迁到后世,与至上的安拉的怜悯结合;哈吉·本·霍萨姆丁·严基·本·伽裔;希吉拉历764年10月15日。

(1)这是乌玛·扎伊法·法基尔之墓,至上的安拉怜悯她;萨伊德·莫尔塔扎·本·赛义德·穆罕默德·哈马丹裔的母亲;她去世于星期日……

(1-5)……从转眼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恒的世界,狮·兹因?·易卜拉欣·施拉夫裔……

(1-5)……贝克尔·本……6??年?月10日,安拉宽恕她,……之母

(1)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2-3)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4)乌玛·法基拉去世于?年5月2日星期日……安拉宽恕他……

(1)除他(真主)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2)伊斯兰尊贵的先知说:死于异乡即是烈士;(3)从转瞬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恒的世界;荣耀胜过易逝;(4-5)与至上的安拉的怜悯结合,被宽恕者已故的萨阿德都勒·丁,伊斯兰和穆斯林的引导者;(6)至慈的至恕的安拉保佑穆罕默德和世人。

(1-2)他将永存,搬迁到后世;(3-6)巴哈丁·欧麦尔·本·艾哈迈德·阿米·大不里士裔,去世于希吉拉历764年5月8日。

(1)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2-4)宽恕的、仁慈的真主保佑穆斯林大众。

安拉永存;(2-7)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他是永生不死的所在;(2)从转瞬即逝的世界搬迁到永恒的世界;(3)古特布安拉·本·卡里姆丁·本·哈吉·贾加尔姆裔;(4)安拉宽恕他;希吉拉历709年12月。

他是永存的;(2-5)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在我的乐园里。

至上的安拉在不可质疑的经书中说:(2)每一个有息气的,都要尝死的滋味;(3-4)除他(真主)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判决只由他作出,你们只被召归于他。

(1-4)除他(真主)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判决只由他作出,你们只被召归于祂。

(1-2)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3-4)去世于希吉拉历751年1月。(5-7)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信道而行善,且信仰降示穆罕默德的天经者,真主将赦宥他们的罪恶,改善他们的状况。

(1-5)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注释】

[1]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itian, Newl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enry Yule, London, 1871, vol.2.pp.185-188.(www.xing528.com)

[2]Yule,Henry,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The Hakluyt Society,1916,Vol.4.pp.117-118.

[3]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itian, Newl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enry Yule, London, 1871, vol.2.pp.185-187.

[4]Pelliot , Paul, Notes on Marco polo, Paris, 1959, pp.583-595.

[5]陈达生《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陈达生《唐宋元时期定居中国东南部的波斯人》,载《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叶奕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页。陈达生《泉州艾哈马德墓碑 jian-zai-tong名称小考》,载《福建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第116—120页。陈达生《泉州伊斯兰教牌与元末 Yi-si-ba-xi(espāh) zhang-luan xin-zhi 试探》,载《海交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13—119页。

[6]A.C.Moule, Where Was Zayton Actually Situated ? in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 Vol.70,No.1.(Jan.- Mar. 1950), pp.49-50.

[7]Geo.Phillips, the Identity of Marco Polo’s Zaitun with Changchau, in “ Toung Pao”, Vol.1.No.3 (Oct.1890), pp.218-238.

[8]Geo.Phillips, Two Mediaeval Fuh-Kien Trading Ports: Chuan-Chow and Chang- Chow, in “Toung Pao”, Vol.7, No.3(1896), pp.223-240.

[9]John Foster ,Crosses from the Walls of Zaitun, in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No.1/2 (Apr. 1954) , pp.1-25.

[10]L.Carrington Goodrich Reviewed, Recent Discoveries at Zayton: Additional Note , in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78.No.2 (Apr.-Jun. 1958 ), p.118.

[11]D.Howard Smith Reviewed, Zaitun’s Five Centuries of Sino-Foreign Trade, in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No.3/4 (Oct.1958),pp.165-177.

[12]Hugh R. Clark, Quanzhou (Fujian) During the Tang-Song Interregnum, 879-978, in “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68. Livr.1/3 ( 1982), pp.132-149.

[13]Tzu tung 一词的发音在波斯语中很难用字母转写。在汉语中包含了T和S两个音的同时混合发音。但是,大致可以写作“Si”的形式。这里采用该名字通常的发音规则。

[14]Pelliot,op,cit,p.585.

[15]Ibid, p.587.

[16]安德鲁·佩鲁吉亚(Andrew of Perugia)是方济会的意大利主教,公元1322年/希吉拉历722年,作为“橄榄”(刺桐)城基督教主教从事活动。他与七位牧师一起在公元1307年/希吉拉历707年,为了传播基督教,被教皇克莱芒五世派遣到中国。他最初到的是汗八里即北京城,在公元1322年/希吉拉历722年被任命为“橄榄”(刺桐)城主教。他的一封书信留存至今,是从“橄榄”(刺桐)城寄到意大利城市的。亨利·玉尔将这封书信纳入《契丹及通向它之路》一书中刊发。

[17]Yule,Henry,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The Hakluyt Society,1916,Vol.3.p.72.

[18]请参看本书P152插图。

[19]阿布法达《诸国历法》,法兰克福,1992年,第365页。

[20]和卓·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关于该词写道:“‘行’不是在每个城市都有,它是像巴格达、设拉子、罗姆的科尼亚那样的拥有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大都会。在大汗的国家有十二个‘行’。”哈马丹裔,同上,第2卷第483页。

[21]和卓·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史集》,巴黎,1911年,第2卷第490页。

[22]《瓦萨夫史诠释》,同前,第17页。

[23]穆罕默德·本·伊本·白图泰《游记》,阿卜杜哈迪·塔兹校注,利雅得:马格里布国家科学院,1417(1996)年,第4卷,第134—137页。

[24]毛拉·阿卜杜安拉·比拉建迪《诸国历法》译本,马什哈德手抄本中心,编号5532,第24页b。

[25]在此,本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负责人、艾苏哈布清真寺的主持伊玛目、厦门大学博物馆表示感谢,他们为我拍摄这些资料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26]Nahkhid Asmar Al-Mushhai al-din。

[27]Richard Pearson, Li Min and Li Guo, Quanzhou Archaeology: A Brief Review,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Vol.6, No.1, March 2002,pp.35-36.

[28]Greg. Arnàiz and Max van Berchem, Memoire sur les Antiquités Musulmanes de Ts’iuan-tcheou 泉州,in “Toung Pau”, Second Series, Vol.12, No.5 (1911), pp.677-727.

[29]马赫穆德·优素福(李华延。音译。——译者注)《中国清真寺》,北京:外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30]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9页。

[31]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安拉·伊本·白图泰《游记》,马格里布国家科学院出版,利雅得,1417(1996)年,第4卷第134—137页。

[32]清净在汉语词汇里的意思是“圣洁”,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称谓。

[33]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0页。

[34]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7—28页。

[35]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36]有关“穆尔什迪耶”苏非教团在中国的影响详情请参阅下面文章:Kauz, Ralph, A Kazeruni network , in Aspect of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the Persian gulf to East China sea, Edited by Ralph Kauz,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m 2010.

[37]同上,第52页

[38]阿德尔·汉尼《郑和在波斯湾的航行》,载《第三届波斯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德黑兰大学,1392(2013)年,第157—181页。

[39]西安清真寺的波斯语碑铭已由本作者释读出来,其阿拉伯语碑铭已由本作者和王诚刊布。详情请参阅:穆罕默德·巴格尔·乌苏吉、王诚《西安清真寺阿拉伯语碑铭》,载《阿亚特安拉·礼萨·乌斯塔迪纪念文集》,库姆:伊斯兰历史专门图书馆,1393(2014)年,第???页(原文如此。——译者注)。

[40]李兴华《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85年,第221页。

[41]Somasiri Devendra, New Light on Some Arabic Lithic Records in Sri Lanka, in Sri Lanka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ed.by Sendake Bandaranyake , Lorna Dewaraja, K.D.G. Wimalaratne, The Sri Lanka National Commirion for UESCO and the Central Cultural Fund, Colombo, 1990, pp.217-290.

[42]同上,第57页。

[43]同上,第60页。

[44]碑文部分的序号根据原文而来。原文对每一行碑文都标有序号,翻译时却无法按“每一行”来翻译,可能两三行原文才能译成一句具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因此,译文是将原文的两三个标号合在一起翻译的。如1-3、4-6、7-10,等等。同时,原文是对碑文的误读,没有标点,原文的问号或省略号均表示不能误读的内容。译文的标点是译者根据句子意思是否完整添加的。——译者注

[45]在《史集》第2卷第930页中提到了忽必烈的一个克什米尔人军需官,叫作伽拉塔·巴赫希。厄尔布尔士出版,(1994)年。书中认为“塔金”()的深层意思是“王子”。《史集》第2卷写道:“行,是一个单独的区划,在那里有一个大城市,名叫‘衙启’(),‘行’(这是指‘行’之行政中心。——译者注)就在那城市中。那里的人大部分是穆斯林,其长官是亚冈·塔金和亚古布·贝克,是先知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