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班级建设创新实践方案

小学班级建设创新实践方案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制定依据、系列设计、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的内容。凭着特有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许老师决定通过班队活动进行适时引导。根据上述情况分析,许老师设计了小队合作系列活动,包括游戏篇、岗位篇、学习篇三方面的内容。期待通过班级活动与组织建设、学科活动的有机结合,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小学班级建设创新实践方案

一般来说,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制定依据(含学生分析及活动背景分析)、系列设计、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的内容。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要进行文案的概要表述。

1.准确定位活动目标

在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活动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师生在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说,活动目标既是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活动的归宿,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因此,活动目标的确定是活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目标制定中的主要问题

(1)空泛——活动目标过于抽象和笼统。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会关爱”的活动时,提出了如下目标:“积极领会全国少代会精神,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光荣和使命感;在活动中做到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这样的目标设定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年级的任何一节主题活动中,缺乏对本次活动主题的聚集和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思考,因此,对于具体活动的展开难以起到定向和调控作用。

(2)求全——活动目标过于理想化。例如,“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了解礼仪常识,并能够发扬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这是一位教师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时提出的目标,虽然有主题意识,但目标涉及内容多且要求高,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全部实现。

(3)缺失——活动目标普遍忽视了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目标引领,缺乏研究学生“具体个人”的意识。大部分教师制定的目标局限在一节活动中,缺乏对系列活动的整体连续性思考,很少关注学段的长期目标或每个年段的中期目标。

2)目标制定时表述的方式

“活动目标”一般可用“通过……指导(帮助、引领)学生……”的句式表述,前一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活动载体、方式等”,如讨论、交流、表演、竞赛、展示汇报等,后一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活动后的发展状态”,可以从个体和群体视角,从“成事”和“成人”两个层面来思考。目标不局限于接受教育,它可以涉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包括认识的提升、方法的习得、情感的共鸣等。当然,这样思考并不是说在制定目标时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汇聚,以便形成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聚集于学生参与活动后可能出现的变化与提高[10]

目标的表述还可以分为教师立场式和学生立场式。

(1)教师立场式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活动目标。如“梦开始的地方”活动目标制定为: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等自主意识,鼓励并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明确现阶段目标、努力方向,激励学生在远大理想的驱动下发奋学习、积极进取[11]

(2)学生立场式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活动目标。如“这个冬天不怕冷”活动目标制定为:通过参加“这个冬天不怕冷”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懂得克服困难、挑战自己、与同伴互助、分享的快乐;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中,提高策划、组织、合作、创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所在社团的活动质量[12]

2.明晰目标制定依据

教师在做活动设计前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从主题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的潜在状态等阐述活动的必要性。选题从研究学生入手,了解时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期望。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从研究个别学生,到研究学生群体;从研究学生某一方面的状态,到研究学生整体的发展状态与需要;从零散性的研究,到深入具体地分析各种学生信息,使学生的成长特征与发展需要外化出来。如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来选择活动的主题,就显得真实且有针对性。当然,活动的主题选择也需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涵,如果能将活动与阶段性主题教育的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许倩老师发现学生升入二年级后,随着活动能量的不断增强以及活动空间的减少(教室由一楼搬至二楼),课间追逐奔跑的现象多了,午间无所事事的学生多了。虽然学生有着和同龄伙伴交往、游戏的强烈愿望和心理需求,但是方式方法却成为其达成目的的障碍,更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失败感。凭着特有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许老师决定通过班队活动进行适时引导。在活动策划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学期班队组织建设的目标是建立6个懂得合作的小队,培养6个会根据要求组织开展活动的队长,而且前期已经顺利完成小队组建,自主选出了队长,确定了队名、口号,制作了活动席卡。

二是本学期,学科教学中开展了4人小组的建设。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组长自顾自,不能很好地发挥组织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要么你争我抢,要么大家都不愿意做;小组活动效率比较低,有的小组很少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三是本学期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个由5篇课文组成的童话单元。孩子们喜欢读童话,也喜欢演童话,所以10月份语文学科活动是童话展演。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许老师设计了小队合作系列活动,包括游戏篇、岗位篇、学习篇三方面的内容。期待通过班级活动与组织建设、学科活动的有机结合,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整体策划系列活动

“活动的开始是教育的起点,活动结束也就意味着教育的终结”不可取,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思考活动主题的内在教育价值和外在空间开发等,综合各种资源,形成系列化设计。

系列活动设计,并不是相同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更新行为,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内化的过程。活动的呈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态。

(1)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年段要逐渐提高要求,形成纵向的系列。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成纵向系列,逐步提升学生爱的能力:

一年级——爱红领巾;

二年级——爱家人;

三年级——爱同伴;

四年级——爱学校

五年级——爱家乡;

六年级——爱自然。

而“读书破万卷”主题活动则可以有以下系列设计:

一年级——我爱听故事,我爱看故事;

二年级——我爱讲故事,我爱编故事;

三年级——慧眼辨好书,好书我导读;

四年级——童话我导读,名著我导读;

五年级——导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六年级——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并写读后感

这些系列活动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同一主题横向拓展,形成多维度教育活动的系列构成。例如,一年级“爱红领巾”的教育活动,就可以进行“我要戴红领巾啦”“我和红领巾交朋友”“我为红领巾添光彩”“红领巾上岗啦”等的系列设计。(www.xing528.com)

再如白露老师组织的“少年成长说”系列活动包括:

话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谈家庭——了解父母,关爱父母,融洽亲子关系

讲学校——了解活动,参与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说社团——了解社团,经营社团,创造多彩生活;

聊我们——了解同伴,学习同伴,携手走向未来;

……

以此形成一个有核心目标又丰富多彩的“教育之场”。

(3)具体活动的前移后续。所谓前移,是指活动前期所作的准备、开展的必要的教育活动,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准备节目、背诵台词等。所谓后续,是指本次活动之后,进一步的后续教育安排。例如,有位班主任在开学初进行班级岗位竞聘时,借鉴了以往的经验,把岗位招聘表贴在了教室里,让学生自主申报岗位。申报结束,发现“午餐服务”一栏中的“桌面清洁员”无人应聘,通过询问,得知学生普遍认为升到三年级后,自己能够做好桌面清洁工作,不需要别人来做了。而且学生还反映了有关岗位的其他一些问题,如三年级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书了,建议班级图书馆的岗位可以取消;新教室的班级板报比原来的教室要大,原来的三人小组不够用,需要增添人手等。老师一听,马上意识到二年级时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三年级学生的需求了,于是决定和学生们一起开展“岗位升级”的活动。她设计了前移性活动:在班级广泛征集“岗位升级”的提案,在“岗位升级”班队活动课上,由各小队汇报自己的升级提案,以得到大家的认同。班主任则和学生一起,通过增加、合并、取消等手段产生新的岗位表,班级活动后再组织学生参与新的岗位竞聘,进行上岗前培训等。这样一来,一次“岗位升级”的活动最终形成了一个系列。

4.智慧推进活动过程展开

班队活动是聚焦性的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研究过程本身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价值的实现方式,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

1)重心下移,关注全员参与

班级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人参与其中,获得发展,大部分人作为观众的活动,而应该是属于全体、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成长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形式上,可以考虑小队、小组,或者现场互动等形式,形成多元的参与平台。

2)适时介入,资源捕捉转化

主题活动应该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呈现、自我发展的舞台,但并非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作为观众或活动结束前模式化的总结者,而应该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动态调整者、资源的捕捉与价值开发者、活动过程的整体推动者、主持人的合作者等。所以,当资源呈现需捕捉时、育人价值需提升时、学生讨论有矛盾时、活动过程需推进时、主持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介入。但也要注意介入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不能占用学生交流的时机,不能强势改变活动推进逻辑等。

5.及时进行活动反思与重建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13]。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同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反思,特别是班级活动的组织,更需要班主任及时进行反思和重建。对班级活动策划组织的反思与重建一般有以下几个视角。

1)对具体班队活动的反思与重建

活动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反思与重建”,并对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进行自我评价。看学生活动前后的状态是否有所变化(积极的变化);对照活动目标,看哪些目标达成了,为什么会达成,哪些目标没达成,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预设目标的达成;看一看这一主题或活动形式对何种类型的学生有促进和帮助作用,为什么,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提出后续活动。

许倩老师在“下雨啦”班队活动结束之后,作出了如下反思:

本次班队课,我把4人小组建设、小队建设、语文学科的童话表演、指导学生开展课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些资源综合起来,较好地呈现出了综合融通追求的1+1>2效益。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我以游戏为载体整体设计活动情景,并且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玩游戏和在班队课上玩游戏时的差异,较好地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怎样调节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二是通过随机采访,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玩这个游戏,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活动在结尾部分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对游戏规则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规则中应说明,游戏开始前,队长要组织队员进行协商、分工,要让“每只蚂蚁都有事干”。如果这样,学生会在这个相对复杂的游戏中,呈现更多的创造性。在后续活动中我要对此予以关注和调整。[14]

之后,许老师还就游戏类型、班队活动的展开逻辑进行了提炼,将其分为营造气氛、带入情境,组织游戏、实现目标,提升总结、适时拓展三个环节,不仅为自己以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积累了经验,也通过集体研讨,给其他老师诸多启发。

2)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反思与重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而,在选择班级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收集“金点子”。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且其中不乏见多识广的小能人,调动集体的智慧去组织活动,既能迅速作出选择,又能考虑得更全面、周到。如开展“嗨,男生女生”活动前,与其老师一个人绞尽脑汁地想活动形式,不如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共同思考。于是拔河比赛、折纸比赛、“同舟共济”等游戏很快就产生了,通过这些游戏,男女生双方都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明白只有男女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些主题范畴较广、内容形式可以较灵活的班级集体活动的选择,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较擅长或较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如组织“爱心献妈妈”活动,表现这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就不一定要进行统一的组织,可以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制作一张贺卡,给妈妈唱一首歌、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写一封信等。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3)对学生全体参与活动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活动重在人人参与,要让全班学生明白,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必须参与每次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一场活动不能仅是有特长的或能干的学生唱主角。每一次活动组织及反思,都需要充分关注活动的参与面与参与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哪怕是准备一件道具,为活动画一张宣传画,只要与活动相关,都可以由学生去分工完成,让他们感到我在班级活动中的价值,并逐渐融入小队,融入集体,成为班级小主人。只有重视全班参与,只有人人都参与,班级活动才有凝聚力和积极影响力。

4)对活动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的反思与重建

在班级集体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了,并不是说班主任就可以不闻不问。教师应当不时到学生中去关心活动的准备情况,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全力的帮助。比如,在开展手拉手活动时,五年级学生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玩出童年的快乐,重新设计了校园一角的布局,但是他们却没有勇气将设计方案送到校长室,班主任了解这一情况后,可以事先与校长沟通,请校长出面支持孩子们的创意,当面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如果学生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相信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5)对以评价提升活动质量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活动的评价切忌泛泛而谈,一句“总的来说不错,还需要继续努力”远远不够,只会使学生对今后的活动失去兴趣。也不能只说好话不说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傲。评价应尽可能具体和中肯,要让学生在活动后既得到付出努力后的赞扬,又清楚自己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参加“你好,十岁——三年级学生成长仪式活动”后,三(2)班郁丽艳老师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和摄影照片,对每个小队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评价:“第一小队的同学与爸爸妈妈配合非常默契,展示了自制帽子的精美;第二小队的同学表现力特别强,表演精彩传神;第三小队的同学特别有创意,每个同学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了定格动作,特别时尚;第四小队参与表演的都是男生和爸爸,阳刚健美。但是在候场的时候,老师有一点不满意,许多同学忙着跟爸爸妈妈交流,声音有点大了。我相信,下一次你们一定会扬长避短,表现更出色的。”[15]

6)对系统策划后续活动的反思与重建

通过反思,老师能将捕捉到的动态生成的资源,转化为后续活动的设计,例如,每年助残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捐款。潘银婷老师在组织学生捐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只是把捐款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还对这样的活动颇多抱怨。于是,她和班委一起设计了“让我走近你”主题活动,活动开始设计了两个游戏:“蒙眼穿衣”和“拷贝不走样”(无声传话)。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说玩游戏的体会。有的说,“我想快点穿衣服,可就是使不上劲”;有的说,“我觉得我做的动作很容易看出它的意思,可后面的同学就是猜不出来,我觉得很难过”;还有的同学说,“我穿好了衣服,想照照镜子,可是没有办法看到,我觉得挺遗憾的”……于是老师希望孩子们能真正走近残疾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讨论,“让我走近你”的后续活动又产生了,有的小组准备和聋人学校的孩子结成手拉手朋友;有的小组准备开展义演,用义演所得帮助福利院的小伙伴;有的小组准备捐献一些衣物、学习用品给残疾小伙伴……学生亲历了这样一系列活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设计切实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策划具有实效的系列的班级活动,并及时反思与重建,以确保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