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史学流派:胡适实用主义简析

近现代史学流派:胡适实用主义简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学习实用(实验)主义哲学,并服膺一生。胡适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学者,他认为自己最感兴趣是历史学。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胡适主张史学致用,无用的历史也就没有价值。胡适主张治学应当与社会和人生实际相结合,表明了他功利主义的学术观。

近现代史学流派:胡适实用主义简析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取自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因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

胡适在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后到上海梅溪学堂、澄衷蒙学堂求学,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入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学习实用(实验)主义哲学,并服膺一生。

1917年7月毕业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反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1922年5月,胡适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同月创办《努力周报》,宣传自由主义思想。1923年北京大学出版《国学季刊》,胡适为编辑部主任,撰写了《发刊宣言》。他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0]《国学季刊》陆续出版了7卷,直到1952年,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28年3月,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倡导人权运动。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与傅斯年等创办《独立评论》,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抗战时期,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后去台湾,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学识渊博,名扬天下,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至今无人望其项背。1919年2月,他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采用西方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他的重要著作收录在《胡适文存》《胡适学术文集》中,近人编有《胡适文集》,其作品广为流传。

胡适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学者,他认为自己最感兴趣是历史学。他晚年曾说:“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他各行的什么专家。”[21]但是,相对于其它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来说,学术界对胡适史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1.多元渐进的历史进化观

胡适坚持渐进的历史进化观,反对社会革命。他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22]他认为这种渐进的历史演化观才是科学的,有科学的进化论作根据,辩证唯物史观是出于黑格尔的玄想而非生物学的实证。他说,进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决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地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但却面临“五鬼闹中华”的局面。“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它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不断的改革收功之日,即是我们的目的地达到之时。”[23]同时,胡适也明确反对历史单因论,认为历史前进是由多方面促成的,除了“经济史观”外,还有思想文化的作用,这就是他“要从在思想文艺的方面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非政治的基础”的原因。[24]

胡适认为,社会历史(大我)是由无数个人(小我)构成和不断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人在历史中都有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历史伟人可以不朽,普通的民众同样可以不朽。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他反对中国传统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论”的“英雄史观”,认为“冠绝古今道德功业固可以不朽,那极平常的‘庸言庸行’,油盐柴米的琐屑,愚夫愚妇的细事,一言一笑,也都永远不朽。”[25]这种人人创造历史的观念具有民主精神,是对传统英雄史观和帝王史观的革命。

2.实用主义的史学价值观

胡适的历史认识思想主要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强调知识或思想(真理)的效用与价值。胡适重视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主体认识(感觉)对认识结果的决定作用。他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26]有学者将这段话演绎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也并不为过。因为按照胡适的逻辑,历史也是一种“实在”,历史被不同观点的人研究后,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女孩”。(www.xing528.com)

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胡适主张史学致用,无用的历史也就没有价值。他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27]他提出的新文化运动的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就体现了他的目的性。胡适主张治学应当与社会和人生实际相结合,表明了他功利主义的学术观。

3.“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史学方法

胡适十分重视方法的运用,他晚年说:“‘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28]1921年11月,胡适在总结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时,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1931年11月,在介绍自己思想时,再次说明自己的科学方法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10个字。[29]

胡适自称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赫胥黎教给他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这是存疑主义,一切都要拿证据来。杜威教给他怎样思想,处处要顾及当前的问题,对当前无用即没有价值的,不予关注,这是实用(实验)主义。

存疑的方法就是把不可信、拿不准的历史暂时搁置起来,进行考证研究,即审定史料。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审定史料乃是史学家第一步根本工夫。西洋近百年来史学大进步,大半都由于审定史料的方法更严密了。”他批评中国传统史学说,“中国人作史,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却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所以“凡审定史料的真伪,须要有证据,方能使人心服”。这种证据可分五种,通过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旁证来进行。[30]关于史料的整理,约有三种方法,即校勘、训诂和贯通。校勘是对书的版本的整理,训诂是对书的字义的整理,贯通是对脉络条理的整理。

审定和整理史料,是为了求证,求证要解开存疑的问题,就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说,假设不大胆,就不能有新发现。证据不充分,就不能使人信服。“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31]

比如考证《水浒传》《红楼梦》,胡适假设元代还没有《水浒传》,考证出《水浒传》七十回以前是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以后为罗贯中所作。又假设《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然后寻找证据,进行考证,结果虽然推翻了最初的假设,但却摸清了曹雪芹的家世。假设是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大胆猜想,提出的假定命题,但求证是要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的验证过程。

胡适的“十字法”历来评价不一,但肯定者居多。季羡林就说:“胡适提出来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不刊之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针。古今中外,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莫能外。”[32]

胡适还很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整理国故”中,就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材料的整理与解释。他说:“比较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许多现象,孤立的说来说去,总说不通,总说不明白;一有了比较,竟不须解释,自然明白了。”[33]“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最根本的方法,其他如史料的审定与整理、历史的比较研究等,是在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体现。

胡适的史学思想相当丰富,他提出了不少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话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史学和文化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他培养和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如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罗尔纲、吴晗冯友兰、季羡林、俞平伯周汝昌等,都是大师级的学者。同时,胡适的史学思想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历史观、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这又影响和制约了他的思想发展和史学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