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核心素养与文化资源开发

英语核心素养与文化资源开发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让学生的中华文化品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就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本教学内容,而要深入挖掘和整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资料,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文化的学习中。为了让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的高品质文化资源,那么在开发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区域教研力量应该发挥出必要的统领作用,使资源得到充分优化。

英语核心素养与文化资源开发

袁振国教授说:“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显然,以往我们太注重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或者自以为知道教什么。“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思想方向的准确把握,既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所以,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处理上要注重自主开发,从语言入手,进行文化渗透,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达到语言熟练、文化精通,这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进行教材的自主开发呢?这其实也并不完全是教师的事。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牛津英语教材每个unit后面都有project部分,教师应该根据project的要求定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来完成,题目可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重大科技发明、重要事件等,形式可以是海报、文字介绍、话题讨论、宣传册、新闻角等,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把自己融入英语文化中。完成任务之后的presentation过程就是对文化资源的交流、学习和吸收过程。当然,任何教材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之处。重视课程意识,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挖掘出教材后面的精髓,放大、加深、扩展、联系。这样所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挖掘潜力,举一反三,获得厚实、立体的语言知识。

要想让学生的中华文化品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就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本教学内容,而要深入挖掘和整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资料,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文化的学习中。但是,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其体量是巨大的,其内容也是繁杂的。为了让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的高品质文化资源,那么在开发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区域教研力量应该发挥出必要的统领作用,使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具体而言,课前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区域性(Zonality)原则

区域性文化资源就是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学生对其具有亲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用其来充实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和过程,那么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使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具体化。为此,区域教研力量应该优先植根于乡土文化资源,编写示范性的、系列性的资源手册、乡土文化读本或英文阅读文本。例如,有关扬州区域的文化资源可以分为自然生态(如the Slender West Lake,the Bamboo Garden,the He Garden等园林文化)、人文传奇(如Emperor Qianlong in Yangzhou,National Hero Shi Kefa等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如the History of Jiangdu,the Grand Canal)等方面的内容。

(二)共享性(Sharing)原则

为了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区域教研力量应该大力促进“共享工程”,推进互联网平台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如英语学科基地网站上的“资料汇编”栏目、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超链接等)的建设,甚至可以整合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它将迅速扭转部分学校文化资源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这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而且必将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区域教研力量在学校内部可以借助于公开课、赛课、微课等授课形式动员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文化信息互换,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染力。(www.xing528.com)

(三)意义性(Meaningfulness)原则

区域教研力量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意义性,也就是说文化资源要能够传达有效的文化信息。如果文化资源仅仅充当了辅助性的教学材料,就失去了文化教学的意义性。同时,被引用的文化资源要有助于学生形成价值观念、养成思维方式、促成行为规范等,避免教师仅仅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采用其当作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例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3 The Lost Civilization讲述了意大利的庞贝城,教师可以选择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庞贝城”的马王堆汉墓来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出诸如漆器纺织、绘画等有意义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国文化,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移情性(Empathy)原则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性,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必然会进行优劣性方面的比较。因此,区域教研力量需要选择具备移情性的文化资源,以便能够让学生在课堂英语语言环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方面或心理感受方面的认同,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坚定自身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例如,Module 8 Unit 2 From the Blues to Pop中讲述了西方的音乐文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就可以引入磬、箫等中华传统乐器,《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古典名曲,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美国语言学家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一书中说:“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感兴趣的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英语新闻恰恰是非常称职的英美文化使者。比如英语报纸杂志的信息既新又快,十分丰富,可作为英语文化教学资源。我们也可以开设阅读课或将学生带到电子阅览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现在的高中生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感兴趣,学校和家长对游戏非常敏感,大都持否定态度,但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也能从玩游戏中学到不少英语文化知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国际著名报刊网站发布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它们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互联网还可以在国际网站找到笔友,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或参加网上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活动,增强英语的表达能力,把自己融入一个真实的英语世界,像体验母语那样去感受英语文化,从而拓宽文化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