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进行重度劳动,消耗率则大幅度的增加,这表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可影响能量代谢。高温环境下汗液、尿液中丢失大量的氨基酸,势必造成体内氨基酸代谢的改变及氨基酸模式的变换。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8.2.2.1 能量代谢

关于高温环境对人体能量代谢及需要量影响的问题,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1.能量需要量减少 认为人体的能量需要量与环境温度呈反比。当环境温度增高时,能量需要量随之减少。其理由是:在高温环境中,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降低,因着装少而工作效率提高以及在炎热环境中人的活动倾向减少等因素,使能量消耗降低。根据这些报道,WHO/FAO(1973)曾规定:以生活环境年平均温度10℃为基础,每增加10℃,能量推荐摄入量标准就减少5%。

2.对人体的能量需要量影响不大 热负荷对人体能量需要影响不大,只是长期在酷热或寒冷气候下才需要调整,通常人体能量需要与食欲相适应,如正常食欲得到满足,能量需要基本不会缺乏。

3.高温环境中人体的能量需要量增加Consolazio等在20世纪60、70年代做了一系列比较仔细的研究后着重指出,炎热环境中能量消耗的增加是与体温上升一起出现的。他们认为热环境下能量增加与下列因素有关:机体为了散热,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汗腺活动增强,而体温升高可引起代谢率和氧耗增加。热适应后由于产热酶系统活性和肝、肾氧耗降低,在同样的热环境里代谢率可以降低16%~17%。Durminwells等指出,干热环境与湿热环境对能量需要的影响差别不大,在热环境里相对湿度增加,不增加热代谢能量。关于环境温度为多少时可能出现体温增高和能量代谢增加,Consolazio等测定了人体在37.8℃、29.4℃和21.2℃这3种室温下的能量消耗率。结果在21.2~29.4℃时人体的能量消耗率无显著差别,而在29.4~37.8℃时人体的能量消耗率有显著差别。故认为在29.4~37.8℃之间有一个能量消耗开始增加的阈值。因此,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修订能量推荐摄入量(RNI)标准中考虑了这些观察结果,即在30~40℃的环境温度中,每增加1℃,增加能量0.5%。这种观点目前得到国内外多数人的支持。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不多,1995年有人对热区人员能量代谢和需要量进行了研究。对象为一个全训分队,每日训练科目有5 km越野跑、400m障碍训练、射击、刺杀、爆破以及单兵训练等。训练时,最低气温25.3℃,最高为37.0℃。采用“生活观察法”、“体重平衡法”、“生活活动指数法”和“静息能量消耗推算法”4种方法进行能量需要量研究。结果显示:除“生活活动指数法”偏低外,其余3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平均每人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2.55~14.64 MJ(3000~3500 kcal),平均为每日13.81 MJ(3300 kcal),与在相同训练内容和强度的温区人员每日12.97 MJ(3100 kcal)比较,仅见轻微增加。用气体代谢法测量能量消耗率,观察了气温30.0℃和32.4℃时静坐消耗率和29.0℃室外徒步、轻装和全装行走时能量消耗率,结果可见,随着气温的升高,能量消耗率有增加倾向。若进行重度劳动,消耗率则大幅度的增加,这表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可影响能量代谢。这些结果与第3种观点是一致的。

8.2.2.2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1.高温环境下的蛋白质代谢 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率增加,在热应激期间,组织蛋白质的代谢以分解代谢为主,尿中肌酐排出量增加,汗氮排出量也增多;高温环境对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有以下2个方面:①因失水和体温增高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因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供水不足又可促进体温升高,不论供水不足还是体温升高均可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此时,可见尿中肌酐排出增加,从而引起蛋白质需要量的增加,但如果水和矿物质代谢良好和体温调节良好,则不致出现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加。②因出汗引起氮的丢失。汗液中含有尿素、氨、氨基酸、肌酸酐、肌酸、尿酸等含氮物质,每100 ml汗液含氮20~70 mg,因此大量出汗会有一定量的氮随汗丢失。虽然由于人体的适应能力,在汗氮丢失增加时尿氮排出量代偿性地减少,同时随着对热环境的适应,汗氮的丢失逐渐减少,但这种保护性生理反应有时仍不足以抵消由于出汗量增加而引起的汗氮丢失的增加,仍可出现负氮平衡,尤其是尚未适应于高温的阶段。

2.高温环境下的氨基酸代谢 在高温环境下的作业者汗液和尿液中也有氨基酸排出,Davis和Liappis研究发现,汗中丢失的氮基酸以赖氨酸最多,平均为147~195 mg,赖氨酸占必需氨基酸最低需要量的27%,苏氨酸则占11%,天冬氨酸大约占汗中非必需氨基酸的50%。总的游离氨基酸在7.5小时的汗液中约丢失1.0g以上。国内邱仞之等研究发现,汗中排出最多的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达(740.9±132.9)μmol/L;蛋氨酸最少,为(40.5±3.7)μmol/L。汗中氨基酸总量为(7898.2±1130.7)μmol/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21.3%,非必需氨基酸占78.7%。如出汗量为3~5L/d,可损失氨基酸2785~4641 mg/d。高温环境下汗液、尿液中丢失大量的氨基酸,势必造成体内氨基酸代谢的改变及氨基酸模式的变换。国内罗海吉等选择小鼠为实验动物,测定其在热应激期和热适应期后血清氨基酸含量和模式变化,发现在热应激期,血清17种游离氨基酸(FAA)除精氨酸略有下降外,其余都增高,血清总的游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支链氨基酸(BCAA)和芳香族氨基酸(AAA)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反映在热应激期机体蛋白质代谢处于高分解状态。当热适应后,多数游离氨基酸(FAA)趋于正常,必需氨基酸血浆氨基酸浓度变化较小,说明热适应后机体发生适应性变化,蛋白质分解与合成趋向平衡。

3.高温环境下的蛋白质供给量 国内孙伟等模拟高温环境,给予大鼠不同水平的蛋白质,观察热应激期和热适应期大鼠氮排出情况,用氮平衡法计算各期氮的需要量,观察高温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热应激期尿氮排出显著增加,氮平衡值明显下降;在热适应期,较高蛋白质水平摄入的大鼠尿氮排出和氮平衡值趋向正常,但低蛋白质水平摄入的大鼠,尿氮排出仍持续增高,氮平衡值仍维持在较低水平。蛋白质需要量,在热应激期间明显增高,在热适应期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热暴露前水平。郭俊生等曾选择热区某部队中强度和高强度劳动的战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氮平衡法和营养调查法,结合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作为观察指标,研究湿热高温环境下蛋白质需要量。结果当蛋白质摄入量为1.26 g/(kg·d)时,可维持受试者氮平衡在零点水平,如加上2倍SD作为安全系数,则蛋白质的需要量为1.48 g/(kg·d)。即在湿热高温环境下正常膳食的适宜蛋白质水平应为80.5~89.3 g,平均为84.9 g或1.54 g/(kg·d)。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资料证明改变膳食蛋白质可提高耐热能力。中外学者报道在高温下给予高蛋白质饲料,会引起动物体重和肝氮恢复延迟,体温和耗氧量更加增高;成年大鼠的蛋白质适宜需要量约为最低需要量的4倍,若超过反而降低耐热能力。综合上述,在热应激期,机体蛋白质处于高度分解状态,此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增加,但当对热环境适应之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趋向平衡,此时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应减少,但对芳香族氨基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相对增多。然而,高温环境作业下对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及其确切的需要量问题仍需要做许多探索。

8.2.2.3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

关于高温环境中脂肪需要量的研究很少。有研究表明在炎热气候下,血清总血脂、总胆固醇和总蛋白质含量比寒季气候下的低,高温环境作业丢失的脂类不多,增加植物脂肪和动物蛋白可以促使脂类代谢朝有利的方面转变。在膳食调查中有人注意到热带地区居民膳食中脂肪含量很少,但也有人注意到有些热环境下人们膳食中的脂肪约占总能量的30%或40%,其结果并不一致。看来这种调查结果所反映的与其说是由于热环境而引起的身体对于脂肪的需要不同,不如说是由于调查对象的膳食习惯不同所致。曾有人提出脂肪摄取量占总能量的30%~40%对机体保留水分有利,但仍然缺乏充分的材料进一步证明高脂肪膳食在提高人体对于热环境耐力中的作用。因此,高温环境中的膳食脂肪量尚无比较肯定的特殊要求。

关于高温环境对糖代谢影响的报道也很少。20世纪70年代,一些动物试验表明高糖饲料有促进热适应和提高热耐力的作用。1981年Lahiri等曾将一批体重为100~130 g大鼠分成2组,禁食18小时后,一组给1 ml 0.2%的葡萄糖溶液,另一组不给,然后暴露于45℃±1℃高温环境中2.5小时,结果不给葡萄糖的大鼠,血中葡萄糖、总脂、磷脂、胆固醇、糖原,以及大脑中γ-氨基丁酸含量均降低,但大脑中谷氨酸增加。而给予葡萄糖的大鼠除了血中保持高的葡萄糖水平外,所有数值几乎立即恢复正常。不给葡萄糖的大鼠变得不安,水的摄入增加,唾液分泌增多,而给予葡萄糖的大鼠行为几乎正常。这说明糖对于保持机体在高温下耐力和健康的重要性。

8.2.2.4 水和矿物质代谢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由于大量出汗,丢失水分和矿物质是高温中暑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温营养中水和矿物质的补充对预防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 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体力劳动,因外界温度高,不利于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热蓄积、体温升高。人体为了散热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出汗是其中之一。高温环境中的出汗量取决于热强度和劳动强度以及相对湿度,夏季正常人每天排汗1~3 L,中等强度劳动达6~8 L,足球运动员竞赛时为2~7 L,部队行军、训练为4~12 L,每小时出汗率为0.6~0.7L,最高达1.5~2.0 L。汗液是一种低渗性体液,其中99%以上是水分,固体成分为0.3%~0.8%,其中主要是电解质成分,包括氯化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大量出汗可引起大量的水和盐丢失,出汗多时每天随汗丢失的氯化钠可达20~25 g,甚至30~40 g。

体内缺水会引起血液浓缩,循环血量减少,脉搏加快,体温增高,机体的耐受力明显下降。一般认为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当机体缺水达到体重的2%~4%时,机体明显不适,感到口渴、头昏、头痛、视力减弱、作业能力下降。如急性缺水达到体重的5%~10%时,可出现缺水性衰竭,如急性缺水达到体重的18%~20%时,可昏迷致死。

高温环境中,保持各种体液的正常含水量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保持良好的耐力都十分重要。首先,水对调节体温有重要作用,因为水是比热较高的流体,它可以吸收较多的热而本身温度变化不大。作为体液主要成分的水,能通过血液循环和体液交换将体内的热迅速送至体表经皮肤而散发。所以它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机体其他成分无法代替的。而水作为汗液的组成成分,又在皮肤表面通过蒸发汽化而起散热作用。每克水在37℃完全蒸发时约吸收能量2.510kJ(600 cal),散热效率是很高的。其次,保持体液的正常含水量对维护人体生理生化功能也十分重要,因为水是良好的溶剂,多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主要是溶解于血浆和细胞间液的水中进行运输的。又由于水的溶解力强,体内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而溶解和分散的物质容易起化学反应,所以水对于促进人体内许多化学反应是十分重要的。高温环境下因大量出汗而失水时,可产生血液浓缩,血浆容量和细胞外液减少,体温调节障碍,体温升高,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心跳加快,尿量减少以及其他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从而导致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下降、热适应能力显著降低。

2.矿物质 人体组织中含有20多种矿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大量出汗,随汗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在饮食营养中应特别注意矿物质的补充。

(1)钠:对保持体液的渗透压和体液平衡、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和保持酸碱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温下因大量出汗而失盐过多时,可引起电解质平衡的紊乱;若只补充水分而不及时补充盐分就会造成细胞外渗透压下降、细胞水肿、细胞膜电位显著改变,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痉挛。同时,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大量出汗引起的失钠使人体内阳离子总量减少,为使阴阳离子平衡,碳酸相应地减少,因而降低了血浆中碳酸盐缓冲系统(NaHCO3∶H2CO3=20∶1)的比例、血液pH值下降,可能引起酸中毒。

另一方面,因出汗而大量损失水和盐时,如不及时补充,即可出现一系列失水和失盐症状。与体液相比,汗液是一种低渗液,如果大量出汗而不补充水,使失水大于失电解质,到一定程度即可出现以失水为主的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此时出汗减少、体温上升、血液浓缩、口干、头昏、心悸,严重时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如大量出汗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则可出现以缺盐为主的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即所谓热痉挛。以上2种情况在临床上均称为中暑,这是2种不同类型的中暑。因此,对于大量出汗的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必须注意其水和盐的补充,这是高温营养保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措施之一。

(2)钾:汗中矿物质除氯化钠外还有钾、钙、镁等多种元素的盐类,大量出汗亦可引起这些元素的显著损失。Davies曾报道汗中这些矿物质的丢失占矿物质总排出量的比例为:钠54%~68%,钾19%~44%,钙22%~23%,镁10%~15%,铁4%~5%。高镭等报道,在高温机舱中作业的船员,汗中钾的排出量仅次于钠。近年来已提出缺钾可能是引起中暑的原因之一,因而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补钾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不仅因出汗丢失大量的钾(每天可失钾3910.2 mg),而且在大量出汗、血钠降低、血容量减少的情况下,近肾小球细胞感受这些变化后刺激肾素分泌,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作用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使尿钾排出量显著增加,每天可达1798.7~2932.6 mg。这样通过汗和尿排出钾的总量就会超过摄入量而引起负平衡。(www.xing528.com)

正常成人体内约含钾15640 mg,80%分布于细胞内液,在细胞内维持渗透压的总离子量中钾约占一半,因此钾对于维持细胞内液及细胞容量有重要作用。同时,体内钾离子的动向与水分、钠离子和氢离子的转移有密切联系,钾代谢失常往往导致水的分布及酸碱平衡的紊乱。血钾浓度对心脏活动有重要作用,血钾降低时心脏容易产生期前收缩及其他心律异常。

人体在热环境下进行体力活动时,由于钾排出量增加以及一般膳食标准钾摄入量偏低,出现负钾平衡,而致血清钾偏低,劳动后体温增加较多。经低钾饲料喂养产生缺钾的动物,其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运动耐力降低。Schamadam等报道,在以色列夏季热适应后,膳食中含钾高者有极高的耐热能力。研究者提出钾的需要量在轻度与中度劳动时为40~60 mmol/d,并建议将热环境下钾的供应量在中度劳动基础上增加到70~80 mmol/d。

由于钾对保持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的耐力和防止中暑有重要作用,有人主张对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补盐应采用包括钾在内的含多种电解质的矿物质,而不是单纯补充氯化钠。

(3)钙:通常汗液中钙的排出量每天仅15 mg,高温环境作业时可增加汗钙的丧失。Consolazio等报道,在气温37.8℃下连续16天,每天7.5小时做100分钟定量运动,汗钙排出量为每小时20.2 mg,占机体总钙排出量的33.2%,每天钙负平衡166 mg;热适应后汗钙仍较高,尿钙不降低,不能补偿汗钙的损失,每天经汗丢失的钙平均为234 mg。高镭等测定了驱逐舰主机舱新机电人员持续执勤4小时经汗、尿排出的矿物质(舱内温度40℃~45℃,相对湿度45%~51%):钠为3650~5460 mg、钾981~1063 mg、钙197~254 mg,汗中排出量占排出总量的83%~95%。机电人员每天执勤3次,丢失的钙每天高达762 mg。

(4)镁:撒哈拉沙漠的采油工每天摄入镁263.8 mg,从汗排出的镁为380.6 mg,负平衡116.8 mg。Davies报道,热适应时,钠、钾、铁、磷的丧失量减少,而磷不变。Sehroederz指出:在严重恶劣环境中,汗中丢失的镁可达机体镁总丢失量的1/4。有人观察到高温环境作业后血清镁浓度降低0.9%,而常温下只降低0.4%。镁的降低可引起抽搐,注射镁盐对治疗热痉挛有效。

(5)铁和其他微量元素: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由于出汗而失去一定的铁、锌、铜、锰、硒等微量元素。据Cohn等报道,男性汗液中含锌量平均为(960±435)μg/L,女性平均为507(400~680)μg/L。男性汗液中铁含量平均为(630±587)μg/L,女性平均为163μg/L。男性汗中含铜量平均为(1425±505)μg/L,女性平均为1532 μg/L。男性汗中含锰量平均为(24±14)μg/L,女性平均为17μg/L。美军报道,在气温37.8℃下坐位轻度劳动7小时,每天汗中微量元素排出量分别占摄入量的百分比为:锌18%,铜40%,铬6.9%,锰2.3%,钼35.5%,镍41%,铅50%;每天汗中钴平均排出量为18μg,碘为20 μg。当热适应以后,这些微量元素丧失量可减少。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大量出汗时,微量元素的丢失是相当可观的,在某些情况下,可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对于高温环境作业的人员营养供给时,应充分考虑微量元素的平衡。

8.2.2.5 维生素代谢

有关高温环境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资料比较多,但结果也不尽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所研究的热环境温度和湿度、劳动强度、热环境暴露时间、膳食中维生素含量、个体差异以及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等不同所致。

关于热环境下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一种意见是高温使维生素消耗增多,但补充维生素不能提高耐热力。另一种意见认为高温下机体维生素含量下降,补充维生素后能提高耐力,加速热适应。维生素可能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或通过神经系统和酶系统来调节物质代谢,以改善生理功能,达到增强体力、提高耐力的功效。

1.维生素C 有人研究了高温环境(气温35℃±2℃,相对湿度55%±5%)对大鼠维生素C代谢的影响,每天热暴露6小时,连续4天后血清中维生素C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肾上腺中维生素C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负相关。AmpkoB实验证明维生素C可促进大鼠热适应、提高耐热能力,将维生素C和地巴佐结合进行耐热锻炼或缺氧锻炼,可使动物获得较高的热适应效果,降低产热和改善机体对氧的利用。用药物阻断神经节后纤维,则前述处理不能提高耐热作用,但切除肾上腺给上述处理仍可提高耐热能力。高温环境对人体维生素C代谢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汗液中丢失:人体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自0~1100 μg/100 g不等。因此在大量出汗时,常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随汗丢失。

(2)高温环境下机体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在热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维生素C是合成糖皮质激素的辅助因子,神经递质如5-HT和多巴胺的羟化也需要维生素C参与。在维生素C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入高温环境后,血浆和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若要血浆维生素C含量达到正常水平,需摄入更多的维生素C。刘毓谷等报道,钢铁厂的高温环境作业工人,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维生素C 84.5 mg,其维生素C营养状况仍不能达到饱和试验的规定指标。当将其每日摄入量增加到180mg以上时,才能达到规定指标。又如,在高温下35℃每日摄入维生素C 100 mg即可使血浆维生素C达到正常水平(0.8~1.2 mg/100 g),而在炎热环境(40℃以上)中要补充140 mg才能达到这一水平。矿工在热适应期间,每日需维生素C 250mg才能保持血清维生素C在正常水平,每日补充250~500 mg可加速热适应;长期在矿下劳动,每日应补充维生素C 100~200 mg。也有研究表明,大剂量维生素C可提高夏季行军能力,并抑制体温上升,减轻血液浓缩和疲劳。还有研究报道,在45~50℃中作业的暖房工人,需每日补充维生素C 150 mg才能满足需要。

上述研究报道证明,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应根据高温程度和劳动强度给予维生素C补充,使每人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150~200 mg。

2.维生素B1(硫胺素)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对硫胺素的需要量增加。可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在维生素B1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入高温环境后人体尿中维生素B1排出量减少,并且维生素B1饱和试验也发现作业者中维生素B1缺乏者夏季多于冬季。

(2)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出汗而丢失一定量的维生素B1(人体每100 ml汗中维生素B1含量大多在0~15 μg范围内)。有报道高温下身着防毒服作业时汗液中维生素B1含量为(452±220)μg/L,维生素B2为(312±174)μg/L,维生素C为(33304±1200)μg/L。

(3)补充维生素B1能增强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劳动能力,并明显提高机体耐受高温的能力。据报道,给高温环境作业人员每人每日2片硫酸苄硫胺(共10 mg)或给予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钙和含维生素C的复合维生素片时,较明显地制止了通常易于在高温环境作业中出现的体重下降,而原来诉有口渴、倦怠、食欲不振、心悸、恶心、眩晕、手指发抖、气喘、头痛等症状的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半数以上症状消失。

(4)当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时,可出现体温升高、能量代谢增强。为了满足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加的需要,维生素B1的需要量相应增加。

(5)有研究报道,在45~50℃中作业的暖房工人需每日补充维生素B1 3 mg才能满足需要。

3.维生素B2(核黄素) 给高温环境作业人员补充维生素B2后,对体力与自我感觉都有良好影响。刘毓谷等通过维生素B2饱和试验提出,钢铁厂的高温环境作业工人每人每日要摄入3.2 mg的维生素B2才能基本满足身体的需要。顾景范等报道,在炎热环境中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时,除每日由膳食摄入维生素B2 0.7~0.9 mg外,还应每2天补充维生素B2 5 mg。高温环境中因出汗丢失相当量的维生素B2,由汗丢失的维生素B2甚至比随尿排出的还多。有研究报道,在45~50℃中作业的暖房工人需每日补充维生素B2 3 mg才能满足需要。综合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维生素B2需要量应比在常温下每人每日增加1.5~2.5 mg。

4.维生素A 高温环境对机体维生素A代谢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黑川报道,用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喂养大鼠,在高温下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最快,动物热致死时间缩短,较缺乏维生素B更易死亡,如补充维生素A则可延长存活时间。Rousson等报道,当环境温度由25℃升高到34℃时,大鼠血浆和肝脏中维生素A浓度分别下降54%和17%。另有人观察到,进食平衡膳食的船员航行到热带地区时血浆维生素A浓度降低,而离开热带后又恢复正常。有报道热区雷达操纵员每日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应为13000 IU(3900 μg RE),才能使血清维生素A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研究提示高温环境可能使人体对于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

5.维生素E 维生素E的吸收率在20%~45%,食物中广泛存在,一般不易缺乏。Wisueell报道,维生素E可抑制蛋白质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