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卓越绩效模式下的实践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卓越绩效模式下的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受到五个方面的压力,在替代者、竞争者、供应者与需求者等外部要素的作用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对市场变化的动态适应,是外部需求倒逼的组织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很多,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别属性定位,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有基于办学主体协同机制的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及基于职业标准融入模式的创新。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卓越绩效模式下的实践

创新源自创新的理念与动机。创新理念是指组织或个人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式。其前提是对现状的不满足,但也基于对市场规律和本行业发展前景的正确把握。

管理创新是指组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组织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创新按内容分为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和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按功能分为目标、计划、实行、检馈、控制、调整、领导、组织、人力九项管理职能的创新;按业务组织的系统分为战略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标准创新、观念创新、风气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

职业学校的核心业务是育人,创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义所在。

(一)教育教学改革动力创新

动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力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力。动力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之分。外部动力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力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期望通过某些手段和途径以达到行动的目的,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来提升创新的动力。

1.从个人驱动到组织驱动。

教师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创新提升个人的竞争力以获得在绩效收入、职称竞争、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利益,是个人需求激发的原始动力。组织的作用在于通过管理行为,为个人实现内在的需求建立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渠道”,从而使个人的创新动力汇聚成组织的发展动能,提升教师业绩对组织发展的支撑力。例如,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研究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可以由教师个人自主选择,但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业务列入科研的范畴,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等环节予以适度的倾斜,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凝聚创新力量,提升创新的效益。

2.从外部“倒逼”到内部主动提升。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受到五个方面的压力(见图7-9),在替代者、竞争者、供应者与需求者等外部要素的作用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对市场变化的动态适应,是外部需求倒逼的组织创新。

图7-9 职业学校的市场竞争压力分析模型

然而,当今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市场动态的快速适应关乎维护和保障学校的市场竞争优势。“领先一步”、追求卓越,从动态适应转向引领市场变化与发展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内部主动提升,强化市场预测能力,提升目标定位的前瞻性、先进性,才能保障学校的市场地位,保障学校长期稳定与发展。

3.从绩效拉动到文化认同。

绩效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它的基本框架来自期望理论模型,即个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个人绩效,良好的个人绩效会带来组织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见图7-10)。

绩效激励以公平的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满足了人的生理与安全两个层次的需求,但对人的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需要文化的感染力来实现(见图7-11)。

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成了全社会的发展主线。除此之外,“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都要求活力与创新力兼备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改善实践方式扩展自身功能,在市场场域中转变自身发展方式,通过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更为高深的技术技能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能力素质与市场实际用人需求的高度匹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图7-10 绩效激励模型

图7-11 绩效激励的边际效应

(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创新

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例。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很多,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别属性定位,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有基于办学主体协同机制的创新、基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及基于职业标准融入模式的创新。(www.xing528.com)

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点在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融入职业教育领域,形成多元组合的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如从人才供给侧实施改革,以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园区或跨地区联动的形式改变职业教育资金投资结构,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载体,整合、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开发和培育人才市场,建立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基于集团或区域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在扩展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职业人才的供给力,提高职业职校在人才供需谈判中的话语权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与传统课堂完全不同的教学形态——慕课。这种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新形态课程,依托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但因其完全依赖于网上的在线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将传统课堂与慕课有机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产生了线上线下混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点在于课堂教学运行的形态与流程的变革。借助各种智能化工具与移动设备,将教师授课内容分解为课前自学、课中答疑、课后训练提高等三个阶段,教学时空被剪切分割成线上、线下两个方位,知识要点的讲解分配为传授、内化、外化三个步骤,不仅极大地拓展、整合了课程教学时间、空间及教师资源,而且彻底改变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性与个性化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1+X模式。

1+X模式实质上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别属性,将多种职业标准、多种职业培训内容、多种职业技能项目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使职业证书与专业能力证书相互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社会层面对职业院校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认为职业院校教育学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不大。在以往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职业资格证书泛滥,职业资格证书多头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没有监管退出机制,考核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1+X模式改革创新的焦点在于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制度体系的融合。1+X模式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的刚性制度,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施层面上,1+X模式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师资源等育人要素上具有更加宽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创新。

(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旨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各个方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实际上规划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1.技术标准创新。

技术标准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标准指标范围的扩大和标准指标水平的提高上。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标准的对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上相互借鉴与融合,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指标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各领域技术不断创新与标准提升,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层次等要素也将发生改变,评价人才质量的指标体系也可能发生变化,或者评价指标不变但指标的地位权重改变,也会引发人才培养标准的调整和更新。例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引领下,对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才评价的标准上突出教学内容与岗位操作技能的融合,教学实践更多地关注技能的熟练性且兼顾规范性。但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生产设备的智慧程度提升,对人的肢体动作上的熟练程度要求可能有所降低,而智力水平将对工作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这可能使人才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刺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形成新的育人目标、实施方案和评价模式。

2.育人载体创新。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载体的开发、整合、删减都围绕着人才培养的目标、标准进行。基于学情创新开发适宜的课程载体,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进行规划,并借此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不仅会拓展职业学校服务的市场、领域,而且更能强化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内容的精准度和学习行动的持续性。例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育人载体中,突出职业岗位实践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的地位将逐步提高,构建优质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载体也是创新的路径之一。

3.育人资源的创新。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变革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等硬件设备的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撑。资源库的边界与结构、库存内涵的丰富性和可共享性、库存内容的形态等,都可能成为资源库的创新点和特色点。例如,目前演讲型的微课在教学资源库中较为常见,但演讲型的微课主要承载的是信息传递功能,定位焦点是“教”与“学”,如果能够将演讲型微课改成“演”或“译”等“做”的形式,则可能在强化知、信、行的效益上有所创新。而这种教、学、做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显然很难依赖能力单一的团队来完成。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创新也将带动教学团队结构与团建机制、模式的创新。

4.育人理论的创新。

认知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能力理论等教育理论已经长期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行为主义等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过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目前已经开启了跨界理论、生态理论等与职业教育理论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些新的理论指导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