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成果简述

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成果简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进行的探索。已有研究多是对一些知名的高等教育家的通识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具体到课程方面的研究,多以一些知名大学为例进行分析。

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成果简述

关于通识教育,学界从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发展历程、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关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研究者们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在介绍国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也关注对本土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的探索和反思。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进行的探索。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撑,“使研究者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有迹可循,也成为本研究前进的路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去拓展和进行深入地研究。

第一,从文献研究的量和质来看,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量的方面看,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而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这一方面说明可供研究的原始资料太少或难以收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从质的方面来看,虽然已有研究中也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上,但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客观课程的概述方面,缺少深层规律的挖掘,缺少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研究;且在时间段上,研究呈现断裂的态势,缺少对整个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考察。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思辨研究;二是对国外经验的介绍。缺少对本土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历史研究。从为数不多的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其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诸多领域仍待深入挖掘。已有研究多是对一些知名的高等教育家的通识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具体到课程方面的研究,多以一些知名大学为例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看,缺乏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研究。

第三,从研究视域来看,多进行孤立的教育学研究,较少地考察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等因素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

【注释】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 10269.htm.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 10269.htm.

[3]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4]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6]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6.

[7]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8]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9]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7.

[1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的研究,其概念和内涵与通识教育不尽相同,但相通相似之出颇多。随着对大学教育研究和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高等教育界不约而同地将焦点集中在“通识教育”上,通识教育研究方兴未艾。

[11]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之学术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105-110.

[12]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之学术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105-110.

[13]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之学术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105-110.

[14]1941年梅贻琦在其所作的《大学一解》中系统阐述了其通识教育思想,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途径均做了详细论述;《大学一解》是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通识教育论著之一。

[15]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之学术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105-110.

[16]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17]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7.

[18]PACKARD A S.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J].North American review,1829(28):300.

[19]GARY E M.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of a curriculum paradigm[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88:182-183.

[20]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88.

[21]MCGRARH E J.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plight of modern man[M].Indianapolis,IN:The Lilly Endowment,Inc,1976:2.

[22]HUTCHINS R M.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62-63.

[2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24]何秀煌.大学通识教育再思考——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制度、课程与教学[C]//刘国强,等.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出版,1997:157.

[25]周宝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2):52-53.

[26]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27]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8]王烈盈.论蔡元培的通识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2012(1):132-134.(www.xing528.com)

[29]王烈盈.论蔡元培的通识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2012(1):132-134.

[30]王烈盈.论蔡元培的通识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2012(1):132-134.

[31]王冠男.从人文精神角度论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J].黑龙江教育,2010(5):12-13.

[32]谷建春,张传燧.梅贻琦的大学通识教育观及其现实价值[J].江汉论坛,2003(6):125-127.

[33]刘剑虹,杨竞红.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逻辑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91-95.

[34]杨竞红.会通中西,传承创新——三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4.

[35]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36]张亚群,刘毳.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1(4):73-78.

[37]张亚群,刘毳.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1(4):73-78.

[38]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39]胡莉芳.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8(3):19-22.

[40]周相利.梅贻琦与赫钦斯“通才教育”思想比较及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73.

[41]周相利.梅贻琦与赫钦斯“通才教育”思想比较及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73.

[42]张亚群.郭秉文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85-91.

[43]初立萍.论潘光旦的通识教育思想[J].高教探索,2007(3):51-53.

[44]林介宇.潘光旦通识教育观述略[J].山东高等教育,2015(9):61-66.

[45]张亚群,刘毳.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1(4):73-78.

[46]高建国,张俊峰.西南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思想认同与实践效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6-160.

[47]张俊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成功实施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17.

[48]胡卫清.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通识教育思想[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38-45.

[49]范启标.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考论[J].兰台世界,2015(5):131-132.

[50]赵厚勰.论近代教会大学的通识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45-48.

[51]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58-62.

[52]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1.

[53]王学珍等.北京大学史料: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79.

[54]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37.

[55]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09-110.

[56]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58-62.

[57]朱俊.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品质及其现代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3.

[58]施志刚.论中国新闻教育[J].读书通讯,1948(152).

[59]文新良,李滨.简论民国时期的新闻通识教育[J].学术交流,2015(9):190-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