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认识自我很重要?

为什么认识自我很重要?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才能在择业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对人生的选择及其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二)正确认识自我的含义1.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这里,简单介绍几个与自我认识相关的理论。

为什么认识自我很重要?

(一)认识自我的意义和重要性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从事某种工作,却没有仔细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是否真正喜欢这份工作。缺乏冷静的考虑和选择,常常导致个人提供的资料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而有些人在工作了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选择错了,职业发展走了弯路。因此,个人求职之前,需要仔细地考虑,既要考虑职业需求,又要考虑自己的个性特长,还要认识到职业岗位与自己能力的关系。只有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才能在择业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

1.认识自我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就业现实

现实世界是一个千姿百态、错综复杂的动态复合体,既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也有山清水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幽静山村;既有工业、农业,也有文教、卫生;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友好的合作;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险阻,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阳光大道。我们只有面对实实在在的现实,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反之,如果回避现实、歪曲现实,一味地陶醉在自己主观编织的美梦之中,就会陷入自寻烦恼、自找苦吃的心理漩涡。

2.认识自我标志着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自我认识是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肯定,是人对自己同外界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是对人的主体性及人的本质力量的意识觉醒。自我意识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活是不容回避的一种客观存在。认识自我,即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它体现着人的本质特性,标志着人是自主、自立、自觉、自由的存在。人有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这种觉悟,有了对人在宇宙间地位和作用的自我肯定,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产生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认识自我标志着大学生开始成为一个自立、自为、自觉的人,成为认识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

3.认识自我是立志成才、奋发有为的动力

青年人处在多思多梦的年华,总在不断地为自己设计未来的路,选择美好的前程。而认识自我和把握自己的能力和个人倾向,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是选择自己的专业、奋斗方向,确定自己将来干一番什么事业、立志成才的基础。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的劳动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发挥这种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实践也证明,只有借助于对自我的科学认识与把握,借助于对具体事物的客观分析,积极选择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善于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前途联系起来考虑,合理地设计自己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当然,社会环境及其特点,为个人的活动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个人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往往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对人生的选择及其结果具有重大影响。

认识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各种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不断地再认识,逐步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带着不可匹敌的自信心,应对自如地投入就业市场的竞争活动中。

(二)正确认识自我的含义

1.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人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

①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②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每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既有自己的优势,又有自己的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用欣赏的目光来看自己,即使你可能有很多不足。因为只有先看得起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同样的道理,面对自己,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将会悲观失望,停步不前;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你将会充满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我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停步不前,甚至会倒退。因此,为了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三)关于认识自我的理论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才能找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说:“我们无可避免地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在这里,简单介绍几个与自我认识相关的理论。

1.弗洛伊德意识的三元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意识的三元结构理论中提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力量之源。本我要求按快乐原则进行,它们要满足紧张感的释放,而不管社会规则或者由这些寻找释放行为而产生的现实后果。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的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

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自我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一个坐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他的自我可能会推想,把食物和水递给一个行将死去的同伴可能是种浪费,甚至导致两个人都死亡。超我却会胜过自我,坚持分享剩下的东西。(www.xing528.com)

当本我的力量强得自我和超我都无法控制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要么就呈病态,要么就去犯罪。当超我太强,超出自我时,这个人就会充满负罪感、挫折感,造成自我评价偏差。但本我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一种彻底的自由状态。人之所以会有无限创造的可能,之所以能够生活在自己意识创造的世界中,正是因为这种无限自由的本我存在。

2.乔哈里之窗

美国心理学家乔哈里提出了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哈里窗口理论。乔哈里之窗模式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4个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乔哈里之窗

公开区代表公开的自我,表示自己知道,也会让别人知道的部分。这是一些不能隐藏,或者愿意公开的部分。例如,“我是大学生”这件事,我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

盲目区代表盲目的自我,表示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的部分。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或无意识地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部分,包括生理或言语上的姿态、习惯动作等。例如,某人平时说话很快,自己虽不觉得,但别人很清楚。

隐藏区是秘密的自我,代表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这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属于个人的隐私部分。例如,令人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楚等。

未知区是未知的自我,代表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它是属于无意识的部分,是基于某些原因而没有被意识到的动机,但它能驱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而自己却无法了解受哪些动机指使。一般需要运用精神分析和沙箱疗法等特殊方法才能逐渐了解。

乔哈里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4个部分组成,只是比例有所不同。随着个人的成长及生活经历的变化,自我4个部分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当一个人的自我公开程度不断扩大时,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真实、更轻松;而当一个人的盲目自我领域变小时,他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更清晰,更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能够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开放,通过他人的不断反馈,使得部分秘密区、盲目区的内容能够进入公开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分享,可以使许多未知区的内容能够进入秘密区或盲目区。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看待“他人眼中的我”和“自己认为的我”。一方面,要将别人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通过别人看到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自信,通过别人看到的缺点来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别人的意见未必都对,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不要在别人的引领下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根据其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观察所见,提出了解释人生全程发展的一套著名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见表1-1。

表1-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在这8个阶段中,青年期被视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用以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术语,它特指青年时期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趋于成熟的状态,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埃里克森说:“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不知道你现在是谁,不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别人对你的看法时,这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你对于将来是否依然有吸引力,是否能控制你的动机,在朋友、配偶、领导、职业方面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感到不确定时,这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因此,自我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人具有自我认同感,自我概念清晰,能够很好地接纳自我,有着明确的未来生活发展目标,这也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不仅正处在青年期这一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而且,由于大学生特有的三年学制或四年学制所带来的当前任务(学习)与未来目标(就业)之间的时滞和脱节,其自我同一性问题更为突出。

James Marcia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4种情形。它们是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分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延期偿付(moratorium)。

(1)同一性达成

同一性达成表明个体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作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在结束高中学习生活之前,似乎没有学生能够达成这种情形。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作出决定。对一些成人来说,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也许会达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之后,还可能放弃前一种同一性,而形成新的同一性。对某些个体而言,自我同一性一旦达成,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2)同一性拒斥

同一性排斥描述的是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向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主见,遵从他人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宗教群体等。同一性完成过早的人会显得刻板与肤浅,不会沉思,应变能力差,但很少会忧虑。这类人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

(3)同一性分散

同一性分散是和同一性拒斥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经历着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作出选择,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可能很叛逆。他们宁可塞着耳机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父母和老师。

(4)延期偿付

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作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里,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机了,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延期偿付和自我同一性达成都被认为是健康的。青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那些无法跨越同一性拒斥和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适应。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经常放弃,把自己的生活归结为命运。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很刻板,不宽容,独断,自我防御。学校为青少年提供的社区服务、工作实习和教师指导有助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