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台山南山寺瓶花图案艺术研究

五台山南山寺瓶花图案艺术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山寺望柱上出现的瓶花纹样基本遵循对称与均衡的方式进行布局。这些资料均表明,瓶花为供养之花。[30]南山寺插花图案主要出现在室外的望柱上,空间宽敞,花器上既有复古的形式,又有创新的姿态。图3-93南山寺瓶中插花花器造型(部分)花与器比例为2∶1或3∶1。如瓶花图案中吸收国画花鸟画的构成内容,增加飞禽形象,体现瓶花图案的艺术旨趣,丰富了佛教建筑石雕装饰内容。南山寺望柱瓶器、花材造型体现出当时的闲赏美学观念。

五台山南山寺瓶花图案艺术研究

南山寺望柱上出现的瓶花纹样基本遵循对称与均衡的方式进行布局。花材包括菊花牡丹莲花、梅等;花器有双耳瓶、水晶瓶、系帕陶瓶、花觚、陶盆等,瓶口取阔,造型多样质朴;花型有宗教插花、新理念花和文人花。这些瓶花纹样与柱形完美结合,远看优美,近则耐看,体现出因器制宜、因材施艺的装饰特点。

(一)佛教插花的起源与发展

佛门称花为“华”,它是佛教十供养之一。瓶花供养最早见于文献是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期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的《四分律》卷三一:“时,彼女即还,入父园中。园中有清静浴池,池中有七茎莲花。五花共一茎,香气芬馥,花色殊妙。复有二花共一茎,其花色殊妙。见已便生此念:‘我今观此花极为妙好,我宁可采此花与弥却摩纳,令心喜悦。’即采花置水瓶中,出园外,遍求弥却摩纳。”“释迦尚未成佛,还在修菩萨道,名为弥却摩纳。采折殊妙的莲花插入水瓶,给予弥却摩纳就是对尚在修菩萨道的释迦佛的供养。这是最早见到汉译佛教经典中讲到的瓶花供养。”[26]

东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花是六中佛事供物之一。用瓶花来供养佛菩萨在印度有比较早的记录。东汉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载:“须臾佛到,……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这里提到了佛前供花的意象。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经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27]龙门石窟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皇甫公窟北壁,释迦佛与菩萨之间有一瓶花供养,如图3-88所示。瓶为撇口、粗颈、鼓腹、喇叭形高足,瓶口出莲花,莲花高高的竖立于瓶上。[28]龙门石窟宾阳洞中石质浮雕——《帝后礼佛图》(图3-89)中描述一位贵族妇女。她左边的手中持有一束莲花,中间主枝花头为怒放的莲花,两侧各衬一枝比主枝花头低的含苞欲放的莲花与莲蓬。整体形象高低错落呼应,造型生动,是当时皇家用插花来礼佛的写照。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图3-90),花瓶位于龙后,花瓶为撇口、细直颈、修腹微弧,覆莲底座。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藏北周菩萨(图3-91)就应该是密宗的十一面菩萨,时间正好与北周十一面观音经的传入中国时间相同,正好是与密宗兴起有关,应是最早的手持瓶花的菩萨形象。在《南史·萧子懋传》中关于佛前供花是这样描述的:“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置之,渍其茎,欲花不萎”,象征对佛教的信仰。这些资料均表明,瓶花为供养之花。佛前供养瓶花于大约在500年左右的北朝早期在中国北方成为一种独特的供养形式,遂在6世纪中叶的南北朝晚期达到高潮,并且由此展开各种形式的瓶花供养,北朝晚期出现的碑头供养、随处供养的瓶花供养形式,是作为对佛前供养的补充。尤其值得注意有两点。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瓶花供养的形式,在南北朝晚期均呈现出完整的面貌,成对瓶花供养影响到南朝的墓葬装饰,促成唐以后成对瓶花供养佛、神、祖宗乃至厅堂摆设的滥觞。相对于北朝时期及其之前的瓶花放置于地面,北朝晚期菩萨手持瓶花的形式开唐代密宗菩萨瓶花的新风。第二,在北魏时期的瓶花伴菩萨图像直接成为宋以后水月观音、杨柳观音和瓶花伴高士图的灵感渊源。[29]以上所述皆为瓶花供养方式,全部属于供养瓶花系统。

图3-88 龙门石窟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皇甫公窟北壁瓶花(线稿)

图3-89 《帝后礼佛图》(线稿)

图3-90 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墓青龙图上的瓶花供养图(线稿)

图3-91 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所藏北周观音石雕像单手持瓶(线稿)

(二)南山寺望柱瓶花的艺术特点

在佑国寺石栏杆的望柱柱身上,看到瓶中插花纹样的花材纹样内容不单有宗教插花,也包括富有寓意人格、富含吉祥的花材。大量的瓶花装饰纹样,在实现装饰效果的同时,也承载佛教散花供养礼仪内涵。图案以具象为主,纹样类型为单独纹样,装饰性极强。这种纹饰采用压地隐起华和线雕的技法,形象生动,主次分明,技艺高超,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柱身装饰的瓶花花材有菊花、莲花、梅花、牡丹等。纹饰注重花形、花瓣和叶子的整体形态,花形端严,注意气势联络与呼应,造型基本遵循均衡的原理。纹饰中花叶均衡,花枝繁盛,花朵数以单数为主。与明代以前壁画砖雕上出现的瓶花形象相比,除以往注重花头的刻画外,还对枝、叶进行刻画。每瓶花只取一种花材,花枝一丛怒起或几支同时生长,既体现出花卉的自然之美,又显示出植物枝条的力道之美。枝与叶之间的空白疏密相间,打破呆板繁乱,具有东方式审美意境。花器与花卉映照互衬成为一个审美整体,瓶花图案欣赏就是瓶器与花卉共构有限的自然空间而展现的无限想象空间。(www.xing528.com)

图3-92 南山寺瓶中插花花材(部分)

花器是插花用具,是指供花卉材料插置并能够容纳水的器具。佛教瓶花艺术到唐代后,在花器上有变化。这一时期主要的花器为长颈鼓腹瓶、长颈修腹瓶、直颈瓶。到北宋,佛前三供,即两瓶一炉,花器主要为细颈瓶口瓶。到了金代,供瓶下有高脚托几或矮桌,且花器造型多样化。元、明两代,花器多为双耳瓶,瓶花供养更加普及和世俗化。南山寺瓶中插花花器造型众多(图3-93),如罐状瓶、撇口高颈鼓腹高足瓶、盘口细颈鼓腹瓶、平沿短颈鼓肩瓶、双耳瓶、盆、觚,花器上雕饰如意纹、鱼纹或开窗进行装饰,或瓶身上雕饰飘带、系帕,或刻有“福”“禄”等文字。部分花器下面放置几上。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下·瓶花三说》中说:“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如弓耳壶、直口敞瓶,或龙泉耆草大方瓶;高架两旁,或置几上,与堂相宜。”[30]南山寺插花图案主要出现在室外的望柱上,空间宽敞,花器上既有复古的形式,又有创新的姿态。无论采用哪种花器,除尽浮华,显现庙堂装饰的古朴、高雅。

图3-93 南山寺瓶中插花花器造型(部分)

花与器比例为2∶1或3∶1。瓶花纹样保留了清代民间插花技艺的艺术特色,但是在纹饰内容上有所突破。如瓶花图案中吸收国画花鸟画的构成内容,增加飞禽形象,体现瓶花图案的艺术旨趣,丰富了佛教建筑石雕装饰内容。南山寺望柱瓶器、花材造型体现出当时的闲赏美学观念。“清雅”是装饰纹样形成的样貌,是设计者根据建筑环境以及其自身修养形成的旨趣,期望参观者通过纹样化、超尘脱俗的插花艺术,体会生命中的真实状态,感应人生的真理,获得人生的洞见和生活的智慧。

(三)南山寺瓶花图案的设计思想

南山寺作为特定的宗教活动空间,其花卉图案作为佛教重要的散花仪表现在建筑中,烘托宗教氛围,庄严道场,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象征佛法的殊胜,以及信众的虔诚;同时装饰中使用的莲花等花卉形象,一方面折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崇善自然”的思想。这些依附于建筑的代表真实鲜花的花卉图案形象构成了宗教建筑中视觉礼仪的一部分。

1.适用性

南山寺中多种花器和花材的应用,突破以往花器和花材类型。在明代以前,不是任何民俗符号都可以进入佛教寺院装饰艺术中。到明代,更多的花鸟植物、几何纹样的变形被纳入寺庙建筑装饰中。这些瓶花装饰纹样既有敬神的思想,又有世俗化的祈福思想。瓶花供养主要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期待佛的长久居住,以便达成信众内心愿望。纹样中蕴含了百姓所喜爱的美好寓意,如“牡丹富贵”“一品清廉”“四季平安”等。装饰艺术中的世俗性契合了中华民族对吉祥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可以与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向往相呼应,使佛教思想得民众的认可。

2.雅致性

瓶花装饰纹样的造型语言包括叶子、花头、花器。梅花与瓶、盆与菊花等不同形象,在构成形式上遵循均衡法则,形象组织错落有致。在组织形式上,纹样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呈现丰富的视觉特征,适应特定宗教建筑空间装饰要求,也体现出文人的情趣和雅致。富有创造性和意趣的不同装饰形象进行组合,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生动而丰富的装饰效果,增加建筑和环境的美感,满足了民众审美心理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亭台具旷土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的雅致设计思想取向。

(四)结语

南山寺中插花纹样重视瓶与花的组合含义和象征性,重视意境的表达和欣赏,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也体现出人不屈生长,向光、无争的生存,用优美自然的花枝创造出寺院环境的宁静和谐,表现出“一叶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艺术境界。在清雅、朴实、舒朗中,寄寓佛教文化,在优美自然空间中,弘扬佛法。从南山寺插花纹样可以管窥明清时期清雅复古的美学旨趣,借此可以探索中国佛教建筑装饰的艺术和文化精神,进而探微插花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这类实际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