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传统文化与君子文化融合

长垣:传统文化与君子文化融合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子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还是一个关键融汇点。不过,我们说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汇点,并非只是以上所述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与儒家思想颇多抵牾的流派,都曾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过“君子”概念,论述过君子人格的内涵,尽管这些确实也是非常过硬的证据和理由。然而,这确为君子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不过,这正表明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一个重要融汇之点。

长垣:传统文化与君子文化融合

君子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还是一个关键融汇点。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问世而流布四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理解并欣赏。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可谓不遗余力。“君子”一词,在《孟子》里出现82次。其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是》);“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在《荀子》中,“君子”一词多达304处,如“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篇》);“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篇》)等,也向来被人们所推崇。在孟子、荀子看来,一个崇尚德治和礼法的社会,如果缺少君子这样品行端正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德治和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虽然在某些方面不满儒家学说,但对君子人格却津津乐道。如墨子说“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韩非子·解老》)。如此等等,无不表明他们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

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迥然相异,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他还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天下》)凡此种种,不也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同样颇为认同和称许?(www.xing528.com)

不过,我们说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汇点,并非只是以上所述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与儒家思想颇多抵牾的流派,都曾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过“君子”概念,论述过君子人格的内涵,尽管这些确实也是非常过硬的证据和理由。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融汇点,还有另一突出表现,那就是儒家设计的君子人格在传播、推广、扩散的过程中,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包容性所产生的巨大磁场效应,吸收和容纳了其他流派的思想成果,从而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互补,兼容墨家、法家、佛家的独特景观。譬如,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说独尊儒术,但汉初道家的黄老思想也颇受推许,随后佛教也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三国魏晋时期,君子文化已较为明显地呈现出在儒家基础上融会诸家的特色。诸葛亮有一句箴言在中国家喻户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这里一方面强调君子之行要“明志”“致远”,明显表现出积极有为的愿望和追求,儒家热心济世的倾向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显然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至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则多少有些佛家甚至墨家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由孔孟原典儒学侧重个人—社会道德,经过以阴阳五行框架的汉魏儒学,尤其是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逐步呈现出以个体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儒道互补及儒道佛合流的倾向。如果说,在原典儒学里最能体现君子人格特质的《易经》中的两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那么经历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及一些民间宗教信仰的渗透与改造,君子人格到唐宋以后已较多融入道家和佛家的因素。这固然与儒家原典中的君子本身内蕴较为丰厚、较有弹性有关,虽渴望和期求积极救世,却也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等,更与孔孟所阐扬的君子文化伴随时代变迁过程中接受和掺杂了其他多种思想学术,尤其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密切联系。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在衍变发展中,既有保持刚健有为、热心济世的主脉,也有偏向申述道家、佛家清净自守思想等颇有影响的支流。后一点,《菜根谭》中有关君子的评述便是典型反映。

作为一部讲述为人处世之道的简明读本,《菜根谭》初次刊刻于明代万历年间,历代不断翻刻重印,至今畅销不衰。该书共16000多字,“君子”一词就出现41次。其所谈论的君子可谓别有风貌:“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如此立身处事,虽然保持了君子洁身自好、束身自修的品格,但是却消磨了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明显过于明哲保身、韬光养晦,过于世故和消极了。然而,这确为君子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朱光潜先生谈《菜根谭》,说它是“融会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而成的处世法”[6]。其实,《菜根谭》中的君子形象,与孔孟塑造的君子形象已是名同实异的两回事了。这也表明君子人格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与现实人生一样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虽然同为值得接纳和包容的正面人格,但是有的偏向儒家、有的偏向道家、有的偏向佛家,或亦儒亦道、亦儒亦佛、亦儒亦法,甚至亦儒亦墨等,各有不同的侧重和气象。不过,这正表明君子文化(包括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一个重要融汇之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