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分析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分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不够,特别是与行业、企业接轨的现代汽车维修专业技能的培养严重滞后,工学结合的力度不充分,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认真分析现状,研究应对策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形成适合当地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分析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一方面存在简单模仿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在专业建设上盲目投入而求新、大、全,没有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没有完全考虑我国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一部分学校还存在专业建设十分落后的现象,基本不具备专业教学的条件。最严重的是没有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职业能力标准、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另外,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不够,特别是与行业、企业接轨的现代汽车维修专业技能的培养严重滞后,工学结合的力度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总之,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以行业为导向,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锐意创新,科学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认真分析现状,研究应对策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形成适合当地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不明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没有对行业、企业做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深度的合作,不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本上都是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种,而汽车维修岗位包括了机电维修、车身修复、涂装等独立的工种。显然,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不可能与企业需要相符合的,未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观点、不遵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的生产岗位职业能力。以上问题导致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形成专业建设的盲目和混乱。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规范和不科学

(1)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陈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是教学模式、方法和实训、考核评价的依据。而目前还是依照“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的课程内容,重专业能力、轻方法和社会能力培养,重学术型人才培养、轻技能型人才培养。

(2)教学模式、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专业课的教学多以教室、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得到的多是抽象的东西,不能形成岗位的行为能力。

(3)实训建设不规范。一是许多学校的实训条件十分差。二是不依据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盲目进行实训建设和管理。

(4)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合理。在学生的评价上重知识考试、轻技能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学校考核、轻企业考核等。

(5)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混乱,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严重滞后。(www.xing528.com)

(6)专业教师和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对企业了解不够,技能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专业核心“骨干教师”严重缺乏。

(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随意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以满足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定位大而全,无法对接生产岗位;二是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专业技能的训练,重专业能力而轻方法、社会能力的体系培养;三是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扎实,生产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不够,不按照学生未来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门化、精细化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培养。这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

(2)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和能力水平,不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大部分学生被动选择专业、被动学习专业的局面。

(3)不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构建专业教学方案。这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4)未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未能建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许多学校开办汽修专业缺乏校企之间有效的合作,闭门办学,产教不融合,未真正实施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