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43:海外旅居40年,斐然成果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43:海外旅居40年,斐然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仍然是到上海候船,飘洋过海,于1946年深秋再次踏上旧游之异邦美国,而且一住就是四十多年。初创三年,即取得斐然的成绩。方桂更加不顾年高,力尽所能。方桂身居海外四十多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老而弥笃。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43:海外旅居40年,斐然成果

八年浴血抗战,胜利来得何等不易!举国上下,欢腾若狂,成都市内鞭炮震天响了多日。喜庆的1945年8月刚过,赵元任先生来信,代哈佛大学约请方桂前去执教,我们决定再次去美国。

战争结束了,由平、津、沪等地迁入西南各地的机关学校都准备复员,我们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直到1946年7月才登程离成都去重庆。中央研究院大本营驻在重庆上清寺,为复员人员准备了临时宿舍,候机回家。那时都眼巴巴盼着上路,而车船却拥挤不堪,飞机票就更为难得。我们等了两个星期,比较起来还不算太长。当我们扶老携幼踏上飞机扶梯时,竟然心跳腿软,也不知是喜?是惊?几个钟头以后,飞机已在南京上空盘旋,下望玄武湖紫金山,几疑身在梦中!

我们仍然是到上海候船,飘洋过海,于1946年深秋再次踏上旧游之异邦美国,而且一住就是四十多年。1946年赴美,首先是在哈佛大学执教;1948年又应耶鲁大学之邀为客座教授;1949年开始应聘于华盛顿大学定为正教授,在该校讲授汉语音韵学达十年之久。1969年退休时年已67岁,华盛顿大学任以荣誉教授。比起华盛顿州来,夏威夷风景、气候更宜于颐养天年,我们决定迁往夏威夷定居。消息传到了夏威夷大学,语言系主任本德尔先生登门求聘,意诚情切,方桂便应任夏威夷大学语言系教授,直到1972年第二次退休,任荣誉教授。这里只是概述了他二度赴美执教到退休这一阶段的主要履历。事实上,截至目前,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足迹遍及美国东南两岸二十几个州,并且多次访问泰国。除哈佛、耶鲁、华盛顿、夏威夷之外,密歇根芝加哥俄亥俄、印地安那、普灵斯顿等著名大学,都曾请他去执教、讲学和培养研究生。因此,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不少出其门下。

由于方桂工作上的需要,我们在美国常常过着吉卜赛式的生活,时常迁动,到处为家。因此也学会了轻便的旅行,不论大城小市,穷乡僻野,都能随遇而安。时光流逝,方桂年逾古稀,才在加利福尼亚选择了一个面海的安静环境,最后定居下来。

由于最近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掀起了学习研究的高潮,美国人感到中国语文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因此,一般有名的学府,除了积极扩充原有的中文系以外,又有中文研究中心(Chinese Institute Denter)之设立,在各州的大学里轮流开课。初创三年,即取得斐然的成绩。两个夏季,方桂都被邀参加。第一期的暑期班,在印地安那大学举行,由柳无忌先生主持。因为是与语言学会合办,故有七十二位语言学家从各州各国云集而来,声势浩大,阵容整齐,教学效果极佳,影响也极大。一个夏天,入班受训的洋人学员就把中国话说得呱呱叫,师出高门,岂是偶然的!第二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由荆允敬教授夫妇主持。方桂又义不容辞地被请去。这次由中日合办的暑期班,有了头年办班的经验,荆教授夫妇又抱着任劳任怨的精神来主持,聘请了二十几位教职员,共办了十周,每周都有由外地请来的一两位专家讲课,办得有声有色,久被人忽略的中国语言文学,近几年成了热门。据前几年的统计,在美国需要上万的中文师资,中文科目,在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院大都开设。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多么兴奋。方桂更加不顾年高,力尽所能。

方桂身居海外四十多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老而弥笃。作为举世公认的第一流语言学家,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古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哥特文,对泰语和泰文、藏语藏文的研究贡献也很大,为后学者做了许多铺路的工作。他研究苗语和台湾高山族的邵语都达到精深的程度。在语言学领域内,他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都是既精深又广博。这里仅就汉藏语系、汉语音韵、印地安语三个方面的贡献,概要叙述一下。

在汉藏语系方面,主要是对藏语和侗台语的研究。《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和《唐蕃会盟碑研究》,是堪称代表作的。前者论证了古藏语词头对字根声母的影响,是一篇开拓性的名著;后者将公元822年唐蕃会盟碑的文字复原,全部用罗马字拼出,并作了注释。虽然在此以前也有人作过研究,而他的文章于1955年发表时,公认他的研究在许多地方超过了前人,对藏语和汉语音韵乃至历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在侗台语的研究,开始于1930年,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先后赴云南、广西、贵州和泰国,亲自调查了侗台语方言二十多种,又参阅他人研究二十余种方言成果资料,以四十余种方言资料为基础,完成了三本专著:《龙州土语》、《莫话记略》、《武鸣土语》,分别于1940、1943、1956年由中央研究院出版。以后又完成了《台与洞水语言》、《黄羊语》、《水语研究》、《比较台语手册》、《汉台语考》,先后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版问世。在这些丰富而精辟的著作中,不仅对侗台语族的各个分支作了严谨的描述,还对侗台语方言作了分类,同时构拟了古音,并同汉语作了比较研究,为侗台语比较语音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由于有如此的重要成就,他赢得了国际侗台语语言学开山大师的荣誉称号。此外,他还研究过瑶语,著有《广西凌云瑶语》。

在汉语音韵方面,1931年他发表了研究汉语音韵的第一篇论文《切韵a的来源》,当即受到赵元任先生的称赞,认为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篇科学性的音韵学论文,后来又完成了研究上古韵部的论文《东冬沃之上古音》和《论中国上古音的*-iw-ang,*-iwak,*-iwag》,后者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商榷讨论,其中好些观点为高氏接受,这是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这部书的汉译本在某些方面较原著精确的原因之一。此后,在华盛顿大学讲授了十年汉语音韵学,这方面教学与研究的成果结集为《上古音研究》在美国出版,提出了新的上古音系统,材料翔实,论证严密,假设合理,是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www.xing528.com)

在印地安语研究方面,他是第一位调查研究印地安语的华人,他的硕士、博士论文都是研究印地安语的著作,以后又发表了四篇有价值的论文,这些论著直到现在仍然是美国研究印地安语的名著。

此外,方桂研究了台湾高山族的语言,发表了《邵语记略》,这是继日本学者调查高山族语言之后,第一个本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高山族语言的著作,同样具有开拓性质,对研究者既有启发,又有指导作用。在学术研究上,贯通古今,融合中西,他的卓越贡献,使他在国际语言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为炎黄子孙赢得了荣誉。遥望海天白云,数不尽游子的怀念,算算这四十多年的总帐,也略可慰我心了!

身居海外四十多年,方桂的成就和得到的荣誉,可记叙的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只把其中的二三事叙述如下:

且说美国语言学会,建立于二十年代,可以说是随着语言学的崛起而诞生的语言学者群众性组织,每年夏季在各处大学举行语言研究会,已有将近六十多年了。1950年,方桂被推选担任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并兼美国《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1977年,语言学会举办的研究会第一次在夏威夷大学举行。研究会为历史语言学设立了一个荣誉讲座,以设立者的名字命名为高立兹讲座。1977年以前,得这个讲座(包括奖金)的人,每年都是一位在印欧语系方面有特别贡献的专家学者,1977年美国语言学会打破了以往的惯例,荣誉讲座的获得者并非是印欧语系语言学的专家学者,而是李方桂!他以北美爱沙巴司坎语系,同东南亚的泰语系的权威和对中国语言历史和非汉语的成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荣誉。

1972年5月,方桂又面临了一宗喜事,他的母校密歇根大学邀请他返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5月7日,安那比儿还略有微寒的初夏,阳光灿烂,密歇根大学的校园里喜气洋洋,热闹成一片,观礼的嘉宾、学位获得者,加上学生们,把礼堂外厅挤得满满的。大典开始,钟鸣十下,乐声骤起,校长领队,院长、主任们都方冠长袍,道貌岸然,翩翩登台,以后是学生们列队入场,在人群蠕动中,方桂笑容满面,大摇大摆在学生队伍中出现,真叫人有返老还童之快感。参加大典的有两千余人,得荣誉学位的共五人:哥仑比亚大学校长和耶鲁大学护理院院长奥斯汀女士及乔治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的二位学者,同获法学博士学位;方桂获文学博士学位。这五位获得荣誉学位的人次第登台,由有关系主任向校长引见致辞,然后由校长一一颁赠学位。点名到方桂,他十分肃穆地缓步登台,垂手鹄立,敬听语言系主任冀特尼的介绍。这个介绍全文由我的三兄徐道邻博士手译,抄录如下:

“校长先生,李方桂是本校1926班文学士,现在是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的教授。李教授在本校大学部表现了优异的成绩之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很快地就在印地安语言学方面树立下超群的成就,——这一门也就是他的研究导师,已故的萨皮尔大师的兴趣所在及推荐之力——接着他就把他广泛的研究范围扩充到中国古音韵学,汉藏语言系统,一直到整个泰语系的比较和历史研究。他的田野工作是精确而广泛,他的分析方法是切实而准确,而他的叙述说理,更是简明而透彻。这三个条件,不但使他在个别语言研究上树立了绝对权威,同时它们也早已就成了一般语言学工作者的模范和榜样。他对于学术上的劳力是本于不自私的热诚,而在事业的接触上,更一直表现出他的开放、豪爽和大方。所以不论是他的同辈或后学,无一不是亲爱而又佩服的。他对于后辈的提携尤其热心,密歇根大学在授于李教授以荣誉博士学位时,同时表示对于他的钦佩褒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他披上了一生中的第四件“道袍”。典礼完成,这五位学位获得者的家属也被提请起立和在场的人相见并受贺。而后校长设宴欢庆,才结束了这一值得纪念的事。

我们在国外的生活,向如闲云野鹤,不管到什么地方,一不拜候官府,二不接见记者。但居家也好,外出也好,总是有朋友、门人的关照。我们还有一个广泛联系群众的文化组织,那就是昆曲社,这是我们到夏威夷那年成立的,活动到现在也有二十来年的历史了。最初参加者只有夏大的几位教授,除每周练唱之外,偶尔也公开清唱。影响一天天扩大,队伍也一天天扩大,我们还真收了几位徒弟。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员陈传芳博士,笛子吹得好,成了曲会最出色的笛师;亚洲语文系的讲师关琴小姐自称是李门的“双料”门人,她既向方桂学汉藏语,又从我们学昆曲;还有我们的朋友徐瑗先生及夫人梁珮嫦,相偕参加。徐瑗先生是民初司法部长徐谦先生的少君,我父亲徐树铮将军当年为陆军部长,与徐谦先生是同僚,两家为世交。徐瑗先生的妹妹徐英,早年就读燕京大学,也是我们的曲友。美、台著名的汉学家罗锦堂教授和夫人曹晓云女士(画家)多才多艺,是曲社中的佼佼曲友;还有我们的朋友姜联成的夫人武之珍女士酷爱昆曲,经罗锦堂夫妇引荐,参加了我们的昆曲社。曲社联系人数最多时不下四五十位。我们在夏威夷的首次公开演出是在1972年10月26日下午,在甘乃迪戏院隆重彩唱。剧目是三个昆曲的折子戏:《扫花》由张元和女士饰何仙姑;《游园》由曹晓云女士饰杜丽娘,杨文静女士饰春香;《琴挑》由张元和女士饰潘必正,我饰陈妙常。方桂擫双笛。观众踊跃,盛况实出我等意料之外,能将昆曲这种古典歌舞名剧拿到夏威夷的舞台上与中外爱好人士见面,把中华文化带到海外,祈以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建昆曲社的初衷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