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缘化:出国后的适应挑战

边缘化:出国后的适应挑战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在送我出国前唯一担心的问题是边缘化。同样,美国人认为我是中国人,而我亲爱的中国同学,其中很多以为我是ABC。普通话、粤语、临海话、安徽话、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我能与多地人套近乎,但是我内心深知我与他们还是存在很大距离的。我是最新来的,外界加入的,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边缘化的风险出国以前,我曾坚定地认为我有着多元化的经历,会比只有一种经历的人适应能力强。

边缘化:出国后的适应挑战

父母在送我出国前唯一担心的问题是边缘化。它与国际化之间只隔着一条线。

地域:我从小就没有归属地之感,最害怕别人问我是哪里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我算哪里人。祖籍在安徽,出生在浙江,成长在广东,16岁去美国读高中,然后读大学,目前在上海工作。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假日我就会到处飞,飞去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姨婆姨公、舅舅伯伯,要走一遍亲戚特别费劲。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两个多月大的时候。5岁时,我第一次体验了无成人陪伴的“飞机托运”,父母帮我办理完登机手续后,我便被空姐领走了。我有专门的安检通道,上摆渡车后,我能坐在副驾驶位的空姐腿上,上飞机以后就坐在第一排,就是现在的高端经济舱吧。那时候我觉得这些都是“头等舱”的待遇:特殊的通道、座位、服务。到了目的地机场,空姐再把我交接给接机的亲戚。我已经记不清在12岁之前被这样“托运”了几回,只是胸前挂个证件袋的形象还记忆犹新。

身边好多朋友与我相似,父母来自不同的省份或城市,共同来到第三地工作,有的同学父母还迁移过多个城市工作。我们不像祖父母那代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地方,有祖坟,有宗族,有清晰的根茎,繁杂的枝叶。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三口之家就是家,而家乡在哪儿却无法知道。我有个好朋友时常调侃自己说:“我是地球人!”

语言:新认识的朋友总会问我是哪里人,因为凭我的口音完全听不出来。我能听懂爷爷奶奶说的安徽话,但只会模仿几句,所以没有安徽人会认为我是老乡;讲浙江临海方言的时候当地人会评论说:“你这外地人讲得还挺好的。”说粤语的时候,广东人说:“你发音挺准的,就是调子有点儿怪。”同样,美国人认为我是中国人,而我亲爱的中国同学,其中很多以为我是ABC。我有方言吗?严格地说没有。普通话就是我的母语。语言往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而我的语言体系貌似杂货铺,不像专卖店。普通话、粤语、临海话、安徽话、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我能与多地人套近乎,但是我内心深知我与他们还是存在很大距离的。

文化:先来说说皮蛋吧。你吃皮蛋吗?美国同学不吃。你怎么吃皮蛋?多数人可能认为皮蛋当然是要生吃的,可是广东的原住民不吃生皮蛋,只吃熟的,在“皮蛋瘦肉粥”和“上汤菜心”的汤里皮蛋是必备的。即便在人人都生吃皮蛋的地区,加什么调味料一样吗?我奶奶家加醋,外婆家加酱油,我们三口之家折中,都加。饮食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认同感。

文化的意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释: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社会道德艺术、思维方式等方面崇尚的取向和生活中的习俗,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共同作用,形成其独特性。比如“路见不平一声吼”与“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再比如“做最好的自己”与“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也是不同的文化。美国是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独立性,而中国则是Collectivism(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集体利益。很多美国人会在年满18岁以后实现财政完全自理,自己贷款读大学,自己存钱买房子,以后自己赚了钱也不需要养父母,自己赚的自己花!而大部分中国人依旧是照顾着老人,养活着孩子。美国人无论身份地位高低还是年龄大小,很多时候是直呼其名,中国的亲属称谓之复杂连我们自己有时候都搞不清楚。

微观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小群体里的节奏和默契。记得小学第一学期时,由于妈妈长时间出差不在家,我便到浙江外婆家借读,半年后才回到广东佛山的一所小学读书。于是,我成了一个插班生。除了几个幼儿园的小伙伴认识我,大部分同学对我都很陌生。刚进去的时候我很难适应,因为那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各自的小伙伴,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校生活,已经从陌生人变成了“小团体”。我是最新来的,外界加入的,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还记得有一次我找领操的同学教我做早操,正教着呢,她却被她的好朋友叫走去玩了。看着她们离开的背影,我很难过,很失落,很想哭。还因为我那时候不会说粤语,而所在的学区小学恰恰有大量只会说粤语不会说普通话的本地小孩,刚开始的时候,连班里同学叫什么名字我都弄不清楚,因为读音与字对不上号。语言的隔阂令我有意无意地被同学孤立了一段时间。本地小孩随家长观看了许多香港影视剧,他们谈论的香港明星,我只知一二,闲聊八卦的内容我也不感兴趣,结果我没有话题可以跟同学聊。

边缘化的风险

出国以前,我曾坚定地认为我有着多元化的经历,会比只有一种经历的人适应能力强。可是到了大学,慢慢成长以后才发现,父母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www.xing528.com)

出国后,我习惯了平等地讨论,与教授、同学、招生官,我都会直截了当地交流想法;而在国内,很多时候则需要一些人情世故,有些话,在某些场合不能讲,或者不能讲透。“你懂得”“我懂了”这种三分说、七分猜的交流方式,让我有些疑惑:将来我还可不可以像在美国那样,概括提炼我理解的内容让对方确认?

美的价值观也很不一样,毕竟一个是集体主义文化,一个是个体主义文化。美国宣扬Work Hard Play Hard(尽心工作尽情玩),Live Like No Tomorrow(活在当下),YOLO(You Only Live Once,人生只有一次),这些都鼓励活在当下的态度;而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我们要为未来做好打算,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有责任养家糊口。2016年底,我回国面试,收到录用通知后也收到了公司领导派给我的几个任务。说实话我当时有些许不悦,因为我还没有签合同,没有入职,这仍然是我的假期,我没有一点儿认真完成任务的心思。接着,父母又建议我,反正最后一个学期只有两门课,学业压力不大,多学学关于公司所在行业的信息,了解一下公司产品,尽可能为入职做准备。可是我更希望做的却是趁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到处游山玩水,学学新的街舞,练练新的武术套路,参加一下学校社团组织的“好声音”,静下心来写写推文,总之就是不想干“正事”。这样想来,我更喜欢美国,更适合在美国生活。然而,我遵守中医的教诲,非常讨厌美国同学的深夜party(聚会);长了个中国胃,不喝冰冷的水,不爱吃西餐;更爱的仍然是方块字,追的仍然是中国剧,独自看中国的综艺视频能笑得前仰后合……我确实都沾染了两边的文化,可同时两边的文化都有我接受不了的地方。边缘化和国际化的分界似乎像天才与疯子的界限一样模糊。这正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担心子女出国后不能适应国外教育和生活,又担心从国外接受教育之后不能适应国内的生活和工作。

边缘化转变为国际化

客观因素

人口流动与商业需求使文化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二十年前,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街头碰到一个外国人就像看见了外星人一样好奇;现在,在路上经常能看到外国人。当大家都自带了许多多元背景的时候,社会上将不再有“大众”与“小众”之分,至少“大众”与“小众”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大学时有位老师曾经研究过美国人口分布的走势,他推论:到2050年,美国将完全没有“Majority”的概念,意思是没有一个种族是占总人口50%以上的,这将使美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民族。

在古代,天灾或者战争往往会导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而今,互联网的普及,航空运输业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互通几乎同步,往来方便异常。我们这代人是与高速公路、高速网路同步发展的,世界多元化的趋势包容了我们这代人的多元化。中国与世界的连接越广泛,就越需要我们这代人保持个体的独特性以组成集团的多元性。而且,随着海外留学或工作后归国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个“小众”本身会越来越成为“大众”。

主观心态

虽然从客观事实看,个体独特性强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自己始终不接受自己的独特性,仍然会成为“四不像”的人,游离在各个群体的边缘。边缘化与国际化,似乎只是一念之差,在于心态的摆放。边缘化是痛苦于融不进当地社区,而国际化则是接受自己不一样的事实,并把它当作优势。边缘化是一种悲观状态,自卑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希望自己成为和别人一样的人;国际化恰恰相反,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完美接纳自己的独特,并在需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去美国读书,看似加大了边缘化的风险,但实际上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际化。美国的教育注重多元,强调个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在一起碰撞,相互了解学习,彼此尊重;再加上美国教育对心态的培养,出国留学不但没有让我成为边缘化的人,而且把我曾经强烈的孤独感磨灭了,让我跨过了边缘化的界点,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不随大流而焦虑,也不要因为别人的不随大流而鄙视。可是,如果不能调整心态积极拥抱生活,出国留学还是存在边缘化的风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