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料学研究》:成就年谱写作风尚

《史料学研究》:成就年谱写作风尚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检年谱的创作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宋元的初创期,明代的有所发展,清代的形成风尚,并延续到民国时期。清代出现自写年谱的风尚,并延续到民国时期。再如黄宗羲的裔孙炳灵认为,其先人与王阳明、刘宗周是同一流人物,而王、刘的年谱早已流行于世。这种攀比观念表明年谱的写作已深入人心,是风尚形成的标志。

《史料学研究》:成就年谱写作风尚

年谱的源始,学术界业已有了共识,就是出自宋朝人之手,是他们创造了这种人物传记的体裁。通检年谱的创作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宋元的初创期,明代的有所发展,清代的形成风尚,并延续到民国时期。

宋代的发轫期。南宋王质、吴仁杰分别编写陶渊明年谱,吕大防、程俱、洪兴祖、樊汝霖、方崧卿五人各自纂写韩愈年谱,文安理作柳宗元年谱,詹大和编王安石年谱,都是后人为前人写作。他们之所以动笔,大多是敬佩前人(具体地说是谱主)的风范、气节,以之作为楷模,表示学习和传扬的愿望。如王质,据《宋史》卷三百九十五他的传记记载,其任职枢密院编修,着有《朴论》五十卷,后来不愿做官,“山居,绝意禄仕”,不就是陶渊明一类的人物吗?吕大防,北宋京兆蓝田人,官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观文殿大学士,为官持正,不结朋党,讲求礼学,“关中礼学者推吕氏”。显然他是敬重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和承续孔孟之道,故而为其作年谱。为前人的著作编写年谱也在宋代出现了,两宋之际宗室赵子梁编辑《杜工部草堂诗年谱》,随后元代程复心纂写《孔子论语年谱》和《孟子年谱》。这种编年诗类的作品,在人物年谱出现的早期,它们都作为“年谱”相并而行。

明朝人编写年谱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订年谱的出现。万历年间,嘉兴人周履靖,自号梅颠道人,博学多能,喜好金石书画、诗古文词和农艺,著述丰富;《明史·艺文志》著录有《茹草编》《艺苑》《绘林》和《画薮》,此外,还有《梅颠稿选》等书,他为自己写了名为《螺冠子自叙》的年谱。另一位明人张文麟,有自叙的《端岩公年谱》的问世。

清代出现自写年谱的风尚,并延续到民国时期。清人自撰年谱愈来愈多,人们写日记已然成为习惯,同时写年谱,与日记相辅相成,用来回顾人生,以自惕自励。这正是康熙晚期冯宸奉其师李塨之命为师编写年谱时所说的:“年谱犹日谱耳,日谱记功过以策励习行,年谱何独不然?”(《李恕谷先生年谱·序》)显然将自订年谱作为省身手段。(www.xing528.com)

《碑传集三编》的汇编者汪兆镛(1861—1939),清亡以后居于澳门,与移居香港的张学华(1863—1951)及王舟瑶三人,考虑到世事的变化,怕身后人们对他们的看法有误会,因而“相约自订年谱,记述生平行迹,以存其质”。汪氏于是动笔,从出生写起,至辞世前,写到五十八岁;张、王二位的年谱也已成书。(《微尚老人自订年谱·小引》)

造成清代人自写年谱风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功利性,自纂或家属写,是为了感谢天恩祖德,以发达子孙,绵延家世;而对谱主则是提高知名度,以便国史馆立传之采择和私人为其作传。如提督杨芳(1770—1846)讲他为何自撰年谱,乃因出身行伍,获得高官厚禄,但是“先德源流,贻谋有自;天恩高厚,报称末遑;师德师功,不忍淹没。据事直书,使后嗣知感云耳”。(《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叙》)洪亮吉的儿子饴孙请求乃父老友法式善为洪氏写行状,是拿着洪氏年谱做数据去的,以便通过行状有更多的传记文问世,所以法式善说:“饴孙居丧次,不能为文,以余久故,知先生深,乃寓年谱乞余为行状,以待他日有道能文之士为铭幽文者之采择。”(《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存先生行状》,收入《洪北江先生年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人们写作年谱,形成一种攀比心理,似乎同类型的人应当有同等的拥有年谱的权力,否则就是缺憾。这种心态在明代已露端倪,万历间山西夏邑人马峦,宋代名臣司马光为其乡贤,认为许多名人有年谱,而他的这位乡贤却没有,于是为他编制一册。清人发展了这一观念,似乎名人必须有年谱。仍以司马光年谱讲,马峦所作极少流传,以致人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书。康雍时期学者顾栋高编写过几部年谱,但未见马峦之书,因而以为“名儒大贤”的司马光“年谱独阙”,致使他的“敷陈之章奏,往来之书牍,无由合诸正史,考其本末,读者病焉”。于是着力为其编辑年谱,六七次修改原稿,并最终在友人帮助下获见马峦之作。再如黄宗羲的裔孙炳灵认为,其先人与王阳明刘宗周是同一流人物,而王、刘的年谱早已流行于世。可是其先祖自撰的年谱已毁,造成空缺,作为后人难辞其咎,遂于同治年间纂写并刊刻《黄梨洲先生年谱》。不想它一问世又成了他人的榜样,宣统间丁宝铨知道黄宗羲、顾炎武的年谱编写“缜密”,而他们同时的名士傅山的年谱则甚为疏漏,“心为不憾”,乃作成《传青主先生年谱》。这种攀比观念表明年谱的写作已深入人心,是风尚形成的标志。风气一开,年谱大量面世,仅清代人的年谱,就有八百余种,加上前代的人物年谱,当在千部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