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代儒学的渊源与影响

金代儒学的渊源与影响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代的儒学,就其渊源来说,是同时承袭辽和北宋,而辽则颇有取于唐风。但是,在另一方面,从北宋神宗熙宁以来争相兴起的宋学诸流派——王氏新学、苏学、程学也不可避免地为金代的儒学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遗产。金人进陷汴京前,王氏新学因被宋廷定为国是,风靡儒林。这都是苏学盛行于金的证明。关于程学,在金朝前期,流行的情况似乎颇有限。

金代儒学的渊源与影响

为了弄清理学北传以前北方儒学的一般情况,我们在这里简要地就金统治下的儒学作一些必要的追叙。

金代的儒学,就其渊源来说,是同时承袭辽和北宋,而辽则颇有取于唐风。大体说来,政府通过科举学校所实行的基本上是唐人制度,而在民间则宋学诸派中的苏学(苏洵、苏轼苏辙)、程学(程颐程颢)与王氏新学(王安石)俱继续流行,而苏学则余风独盛。

《金史·选举志》说:“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进士分设词赋与经义两种,海陵王罢经义,专以词赋取士,金世宗大定末又复行经义;此外又设策论进士,专以待女真士子。然就总体来说,金人取士,一直只以词赋为重。刘祁说:“金朝取士,止以词赋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读书为他文。”“学者不知,狃于习俗,止力为律赋,至于诗、策、论俱不留心。其弊基于为有司者止考赋,而不究诗、策、论也。吾尝记故老云:泰和间,有司考诗赋已定去取;及读策论,则止用笔点庙讳、御名,且数字数与涂注之多寡。有司如此,欲举子辈专精,难矣!”[1466]又说:“金朝取士,止以词赋、经义学,士大夫往往局于此,不能多读书。”[1467]太学与州学生徒所习诸经,《易》用王弼、韩康伯注,《书》用孔安国注,《诗》用毛苌注、郑玄笺,《春秋左传》用杜预注,《礼》用孔颖达疏,《周礼》用郑玄注、贾公彦疏,《论语》用何晏集注、邢昺疏,《孟子》用赵岐注、孙奭疏,《孝经》用唐玄宗注。它们都是古注疏。有金一代,于经“无专门名家之学”[1468]。“乡里老儒,说经注传疏义,为文尽习律赋”[1469],是当时普遍的风尚。

但是,在另一方面,从北宋神宗熙宁以来争相兴起的宋学诸流派——王氏新学、苏学、程学也不可避免地为金代的儒学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遗产。金人进陷汴京前,王氏新学因被宋廷定为国是,风靡儒林。“士趋时好,专以《三经新义》为捷径,非徒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无复有读之者。”“崇宁以来,非王氏经术皆禁止。”[1470]程颐和苏轼的著作都被列为邪说而遭禁毁。[1471]然金人对王安石是持否定态度的,因而对他的著作也予歧视。金统治者入汴京国子监取书,“凡王安石说皆弃之”[1472]。有金一代,王氏新学作为一个学派,似乎已经消失,但这样一个在北宋末年风行朝野的流派,在中国北方当自有其宏厚之基础,断非女真统治者的歧视便可轻易消除其影响。元好问撰《闲闲公(赵秉文)墓铭》称:“国初因辽宋之旧,以词赋、经义取士,预此选者,选曹以为贵科。荣路所在,人争走之。传注则金陵之余波,声律则刘郑之末光,固已占高爵而钓厚禄。至于经为通儒,文为名家,良未暇也。”[1473]足证王学之余波,始终未绝于河北。《宋元学案》卷98《荆公新学略》列李纯甫为“王学余派”,当是不无根据的。(www.xing528.com)

三苏之学盛行于金,明人张弼跋苏轼《太白仙诗卷》云:金时“程学行于南,苏学行于北,金之尊苏与孔子并,故习其作风皆有类耳”。清人翁方纲、皮锡瑞都指出了这一点。[1474]苏氏父子是以文章雄富著称的。他们在思想史上的成就往往为其文名所掩盖,而苏学的思想却很自然因人们对其文章的倾服与喜爱而得以广泛流传。苏轼与程颐在人格、学术上相互攻击排斥:苏氏以程氏为奸,程氏以苏氏为纵横。朱熹评论苏子,“早拾苏张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二苏以精深敏妙之文,煽倾危变幻之习”[1475],因此,他认为它是比王安石新学更危险的曲说异邪。南宋孝宗最重大苏之文,因之,风行草偃,“学者翕然诵读,所谓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盖纪实也”[1476]。故南宋初民谚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讥[1477]。在北方,也正因金帝对苏文的特殊喜爱而激成一代风气。虞集谓:北宋既亡,“中州隔绝,困于戎马,风声气息,多有得于苏氏之遗,其为文亦曼衍而浩博”[1478]。袁桷曾指出:“方南北分裂,两帝所尚,唯眉山苏氏学。”[1479]“金蹂宋逾南,两帝并立,废道德性命之说,以辩博长雄为词章,发扬称述,率皆诞漫丛杂,理偏而气豪,南北崇尚,几何所分别。”[1480]王恽幼年,见刘祁“三苏文读不去手,因问于先大夫。曰:古人有言,苏文熟,啖羊肉;苏文生,啜菜羹。岂此之谓也”[1481]。这都是苏学盛行于金的证明。“三教会一”是苏学的主要宗旨。《宋元学案》卷99《苏氏蜀学略》把李纯甫列为苏学余派。李纯甫、赵秉文、耶律楚材等都是主张三教会一的儒徒。有关这些方面,我们在下一节中还将详细叙及。

关于程学,在金朝前期,流行的情况似乎颇有限。金人破汴京时,搜索书籍,尤感兴趣的是元(稹)、白(居易)及元祐诸名人文籍[1482],并“褒崇元祐诸正人[1483]。然程门高弟子中并没有在北方教育而著名于世者。迨章宗时,信安人杜时昇隐居嵩洛山中,以程学教授。“大抵以伊洛之学教人自时昇始。”[1484]只有山西地区,因为程颢曾知泽州之晋城,当时的从学者遍及山西境内,流风所及,“惟是河东知有先生”(二程[1485]。如此说来,在金统治下的北方,程学残脉的保存,仅限于晋境,它的势力显然是无法与苏学相颉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