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艺术的两大瑰宝:杭州与苏州

中国古代艺术的两大瑰宝:杭州与苏州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很少有城市像杭州和苏州一样在众多的传说和诗歌中享有盛名。杭州和苏州是大运河南端的两个主要城市,都是典型的水上城市。杭州和苏州是学术、艺术和诗歌的自由之地,许多中国艺术在这里孕育滋长,绘画、书法、陶艺以及其他装饰艺术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当今,在全国的省会级图书馆中,杭州的图书馆藏书最为丰富,而苏州则以艺术学研究、大学和技校闻名。

中国古代艺术的两大瑰宝:杭州与苏州

在中国,很少有城市像杭州和苏州一样在众多的传说和诗歌中享有盛名。杭州和苏州是大运河南端的两个主要城市,都是典型的水上城市。杭州位于大运河最南端(北京位于大运河最北端),苏州位于杭州北部约100公里处,毗邻太湖。因其水上枢纽这一显要的地理位置,它们不仅成为繁荣的贸易中心,战争时期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将它们与上海连接起来的铁路和公路,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水上运输,但所有大批量的运输还是由驳船来完成。它们缓慢地起航,撑起布满灰尘的帆,沿着水流前行,有时会被困在窄小的河道。在遥远的古代,很多人在船上度过的时间可能比在陆地上还要长,或许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他们特有的性格。

生活在运河上缓慢但不停歇地行进着,窄小街道上的买卖和交易只是商业大动脉的小分支。苏州保留下来不计其数的运河、桥梁和狭窄的街巷,常被欧洲人称作“东方威尼斯”。相比之下,杭州近期经历了重新改造,遗失了水上城市这一最初的特征。但在这一带,杭州西湖还是城市中心最大的名胜,尽管现在它已经被现代化的码头包围起来,四周修了路,还有汽车来来往往。

很久以前,这两座城市都有一个与政治相关的古老故事,当时它们是战乱频仍的中国南方的两座主要城池。公元前500年—前400年前后,杭州是越国的国都,苏州是吴国的国都。在这两座城市间的土地上,吴越两国多次发生战争,许多奇怪的重大事件在这两座城市中留下了痕迹,不仅仅体现在史书中,还对城市的外部构造和建筑产生了影响。尽管发生了这么多意外和变故,历经多次兴衰交替,这两座城市仍然保留了作为中国古老文化中心最纯粹、最特别的品质。杭州和苏州是学术、艺术和诗歌的自由之地,许多中国艺术在这里孕育滋长,绘画、书法陶艺以及其他装饰艺术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各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丰富的图书馆和艺术收藏,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教育美学的发源地。这一荣誉一直保留至今,不过比起全盛时期还是略有逊色。当今,在全国的省会级图书馆中,杭州的图书馆藏书最为丰富,而苏州则以艺术学研究、大学和技校闻名。尽管这些机构的组织形式与古代不同,但对艺术和文学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造就了两地独有的艺术成就。它们不像中国其他的很多城市一样太过商业化,也没受到太大的政治影响。苏州如今仍是文人学者型官员退休后享受生活的最佳选择,在这里,他们可以回归到自己钟爱的艺术和颐养天年的闲情逸致中。中国现代绘画的许多引领者都会到苏州生活或居住一段时间,在不受任何干扰的幽静古老园林中探寻灵感。

尽管一些街道和建筑饱经沧桑,但这里的自然风光依旧优美如画。苏州附近丰饶肥沃的田地、河流和运河,杭州郊区长满青松的山脉、窸窣作响的竹林(图104)、幽静寺庙里的柏树梧桐,造就了两座城市田园般的恬静和无与伦比的美。人们在这里散步,似乎可以回归到几百年前的生活,感受当时的幽静魅力(图112),这是在城区无法体验到的。人们一直重复这个古老的说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因为他们都深爱着自然,同时也为那些古老的记忆深感自豪。

据说这句话来源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那时的杭州作为首都经历了最繁荣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大概着实觉得这里就是人间的天堂。这里精致的艺术与优美的自然融为一体,生活本应安详宁静,但当时,在政治动乱的不断影响下,杭州的艺术和生活中也透露着忧伤。杭州发生的政治变故与金军对北方省份及国都的扰乱和征服一样,于是出现了反抗势力。但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生产的战争必需品远没有制造的笔墨多,中国人民凭借着伟大的创造力在绘画艺术、建筑、园林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杭州当时的城市规划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的杭州城围绕着运河,修建了不计其数的优美建筑、别致的私家住宅以及寺庙和宝塔,但只有少数留存了下来。我们对于南宋首都的规模和繁华的了解基于马可·波罗在公元13世纪末环游中国后所著的游记,当时的杭州在元朝的统治之下。马可·波罗在回忆录中很有可能美化了他口中的“天城”杭州,也夸张地描写了这里的规模和建筑,不过,他对城市的印象和喜爱仍源于他的所见所感:

这座城市位于一个清澈澄明的淡水湖与一条大河之间,湖水经由大小运河流往全城各处……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用品,不停地来往于街道和运河上……城中大小桥梁的数目达一万二千座之多……如果没有那么多桥梁,各处纵横交错的水陆枢纽就无法构成。

马可·波罗也详细描述了自己格外喜欢的西湖美景以及湖面上装饰精美的船只,这一美妙旅途如今仍是西湖最有趣的活动:

在水上的乐趣,的确胜过陆地上的任何游乐。因为一方面,整个湖面宽广明秀,站在离岸边不远的船上,不仅可以观赏宏伟壮丽的全城,还可以看到各处的宫殿、庙宇、寺观、花园,以及长在水边的参天大树。另一方面,在水上还可以欣赏到各种画舫。漂摇的画舫载着行乐的爱侣,往来不绝,风光旖旎。事实上,这里的居民在劳作或买卖之余,除了想与自己的妻子或情人在画舫中或街车上休闲享乐之外,别无所思。

如今杭州的生活当然不如13世纪时那么惬意。尽管西湖有的地方水深还没有一米,但人们还是可以乘船游览,船上供应茶水和莲子。街道两侧华美的宫殿和别墅都消失了,庙宇减少了,凉亭和其他供无忧无虑的居民们聚集的娱乐场所也变少了;但曾经触动马可·波罗的整体景观还像13世纪那么壮丽,充满韵味。杭州周边的竹林(图 104)、陡峭山崖上的松树、森林、湖泊、运河,以及四周长满了植被的别致的庙宇和亭台,依然留存至今,令艺术家们欣喜不已。

如果能像我十几年前第一次游览西湖一样,怀揣着那些古老的诗歌去观赏这里的风景,就能从空气、土地和流水中找到一种共通的满含诗意的韵味,正是这种韵味在13世纪时给了风景画师无尽的启发。我当时写道:

当春日的晨曦驱散冷雾,照耀在开满鲜花的土地上,树木的轮廓渐渐在迷雾中清晰起来;当夜幕笼罩着平静的湖面,湖边只剩下孤独的渔夫,夜莺落在古老寺庙的树上。人们看到这一神圣的景观时,无法移步。

这些景观和马远或夏圭的画作极为相似。了解他们的人更容易读懂这些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含的诗意。

在这里我们不能详细描写南宋时期的风景画与自然的关系,但拜访杭州就会让思绪受到艺术启发。几十年来,这里凝聚了全国最强的创造力,很少有地方能像这里一样,使人们的感观与想象在如画般迷人的风景中找到共鸣。没有人对杭州做过最直接的描述,但却多多少少从侧面刻画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及其特点。这些文字呈现出的正是访客眼前的杭州风景。

杭州的艺术遗迹也很丰富,如灵隐寺石窟(图 111)。其他很多寺庙建筑后来都经历过翻新,但它们却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外形十分独特,使得整体景观更加丰富多变。这里至今仍然是宗教中心,众多朝圣者在庆典时聚集于此,朝拜佛陀。在中国南方,这里的神取代了传统中地神和风神的位置。春天,当果树长出花骨朵、田野披上绿装的时候,就能看见许多农民沿着长长的梯田穿过竹林顺着山坡走向灵隐寺(图105)。此时,许多“宗教盛宴”在这里举办,宗教传播发展的巅峰时期造就了许多与寺庙有关的传奇,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热闹的集会(图106)。从凌晨到日落,附近的居民聚集在丛林掩映的山头寺庙前。他们在前院的泉水旁净手,接着进入寺庙,在入口处的功德箱中投入铜币,跪拜佛祖(图109),祈求有个好收成,消灾除病,然后站起来买一些香烛,插在已经盛满一半烟灰的香炉内。庭院外有人售卖神符、纪念品和经卷,门口道路两旁有卖水果和糕点的小贩,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打闹,农民谈论着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完成传统的祭拜仪式并给高僧上供之后,人们就可以怀着这一年会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回去。

寺庙外的喧闹声渐渐平息,这时能隐约听到寺院里僧人低沉的诵经声。等太阳出来,袅袅轻烟把虔诚的祈祷和祝福带向天际,一缕白烟从塔前的香炉中升起,越来越清晰。

* * * * * *

苏州最受欢迎的寺庙如今变成了公共娱乐场所,人们更愿意来这里观赏美景(图116)、品茶、吃橘子,而不是进行宗教祭拜。虎丘寺和虎丘塔坐落在城市附近的山上,高度和景观都不如杭州附近的灵山,但同样充满了无数回忆与传说。据说苏州城的建立者、伟大的吴王阖闾约公元前500年去世后便被埋葬于此,有只白虎盘踞其上,守护着陵墓,虎丘由此得名。后来这里修建了一座佛寺,相传晋朝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石台上听讲,就连旁边的顽石也有所领悟,频频点头。

传说中的“千人坐”和“点头石”如今还可以看到,但是在这里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高人讲经弘法了。这里的僧人不只物质上很贫穷,精神上似乎也是如此,他们更喜欢向访客供应茶水,寻求报酬。苏州的居民大多选择在美好的春秋时节去朝拜,在这里逗留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便到高台上观赏倾斜的宝塔(图117)。他们完全不去思索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谈话中不时地讲着笑话。在中国,很少有地方会像苏州一样生活无忧无虑、充满阳光,人民也极为谦逊,他们眼中带着光,嘴角含着微笑(这在中国并不寻常)。带着笑意的南国居民优雅迷人,毫不死板,不落俗套。苏州的女子被誉为中国的巴黎女性,她们苗条的曲线让人想起由温热材料铸成的优雅瓷雕。在虎丘山上能看到她们用歌唱般的苏州方言交谈说笑,她们完全是在想着自己的生活琐事,而非思考这座倾斜的宝塔屹立在此多久了。虽然它现在已经如此倾斜了,但没有人担心它会坍塌。因为宝塔至少在这里矗立了一千年(一般认为这座塔建于公元7世纪),没有任何关于它随着时间流逝而倾斜的记载。也许它同比萨斜塔一样,从修建伊始就开始倾斜,后来便在此基础上稳固地矗立着。但是人们也会有些失落,因为宝塔的入口被封了起来,不能爬上塔顶远眺。从塔上可以看到远处运河的交汇处、船只在田地边的岸上起航以及城墙内的园林、寺庙和宝塔。当然,古时苏州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宝塔,我们在此没有足够的篇幅详细描述。

苏州是一座运河城市(图113),堪称东方威尼斯,更确切地说以前是。现在,很多段运河都被填塞,因为人们发现运河并不是运作良好的航道和排水系统,还有可能传播疾病。15年前我第一次造访苏州时,城墙内的运河线路可达50千米,运河上约有150座大小不同的桥(图114),大拱桥可以供船只自由通行,小石桥仅由一块石头搭砌。城市中心的运河被填充成街道后,桥梁的数目随之减少,但仍有许多宏伟的石桥优雅地耸立着,有些甚至高过周围建筑的屋顶。站在这样的拱桥上,就能看到聚集在一起的船只接连不断地缓缓离岸起航,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每一个关节都在随着整体律动。这些船只形式多样,长短不一,大小迥异。有些敞着篷,载着粪便或田里的稻谷;有些点着灯遮着篷,船舱装饰华美,人们沿着运河游玩时,可以在船上住上几天甚至数周。船上有孩子的喧闹(图115),也有盛开的鲜花,无论节日还是平时,人们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如诗如画。(www.xing528.com)

苏州的古老建筑,除了现在可见的宝塔和城墙之外,大部分都在受到破坏后成了废墟。其中,最严重的一次破坏发生在1860年左右,当时狂热的太平军攻陷苏州,并放火焚烧,但狭窄的巷子里那些独立的明朝房屋保留至今。这些建筑从外面看平淡无奇,一般都是灰色的墙,且无任何装饰;但走进大门,内部的庭院、游廊、房间和建筑群便会令人惊叹不已。这段时间正是苏州艺术文化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

最为华美的古代贵族宅邸内有花园、绿树、流水和奇石,堪称真正的园林,尽管其中的构造可能没有达到最佳,但也展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今,苏州同以前一样,仍旧以优美的中国园林著称,这里的园林更为美观,数量也远多于中国其他城市。尽管北京的园林数量多、规模更大,还吸收了南方苏州园林的特点;但北京大部分园林修建时间较晚,而且深受宫廷严谨风格和北方严酷气候的影响,相比之下,不如古时的苏州园林更富浪漫传奇气息。

苏州的一些大园林,如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等,现今大都成为开放的公共场所。人们只要在入口付费,便能进入参观。但其他一些园林,如著名的狮子林、曲园、畅园、怡园等仍是私家园林,只有通过私人关系才能参观。每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划,流水、奇石、树木的布局各不相同。读懂苏州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从古至今同样流传下来诸多咏叹苏州的诗词。

在这里我不会分别对这些园林做细致描述,而是希望能够探寻这类建筑的普遍特征。狮子林(图119)修建于元朝,得名于佛教经卷中的“狮子座”,建筑的主体元素体现了园林的名称:巨大的怪石形似坐着的雄狮(图118)。它们位于一个高台上,被四棵参天松树环绕着,假山上有山洞和山路,四周建有石廊和石桥,整体布局如迷宫一般。

留园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又经重新修建。这里最具观赏性的区域是中心湖,湖泊的大小刚好够人们乘船休息,湖边环绕着奇石。高大树木的枝干伸出来,朝着水面深深弯下腰,水中映照出树冠雄狮般的倒影。湖的四周为各式建筑,白色墙面上、屋顶飞檐下雕琢精美的窗户敞开着,水上还建有开放的亭台。此外,一些隐蔽的区域种着矮松、南天竹和向上生长的灌木,沿着围墙和古树枝干满是凌霄花和紫藤萝,一些小庭院里的矮小格子架后还种着芍药。在这里,建筑设计与园林中的奇石、树木和繁花紧密联系,相互掩映。

拙政园建于明朝,为当时仕途失意还乡的高官所建,名字的寓意是“此皆拙者之为政”。后来拙政园易主,驻守此地的清朝将领(又名“八旗”)将中部最大的庭院改为宴会场所,取名“八旗会馆”,这一名字保留至今。拙政园整体布局较为简洁(图120),但氛围比起留园毫不逊色。沿着小路走进狭长的游廊,门内伫立着一株紫藤,由明朝书画家文徵明于16世纪初亲手种植。园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琢精美的巨大石山,从这里出发有一座窄小的石桥,一直通往“远香堂”(图121),楼阁旁边为南厅,另一个方向是种满荷花的池塘。不过现在这个季节,荷池中不见流水,只见枯萎的荷花根茎(图122)。园中还有其他一些名字富有诗意的亭台楼阁,如“雪香云蔚亭”“小沧浪”“竹香廊”“荷风四面亭”等。侧角处的庭院里,文徵明辞官后曾与书法家、诗人、画家等文人雅客相聚于此,谈诗作画、喝酒品茗。然而在岁月的流逝中,拙政园渐渐荒废没落:流水渐渐枯竭,石桥和栏杆几乎坍塌,有的树木肆意生长,有的却几乎枯萎。但这些衰败的景象并未打破和谐,反倒给园林增添了深沉忧伤的韵味。

园林建筑的窗户纹理图

怡园(图126),也被称为网师园[3],相传旧时为王府的私家园林。网师园始建于宋朝,是保存良好的古典园林之一。园林布局紧凑,精巧幽深,如隐逸深处的秘密花园。园林中心是一个小湖,约15平方米,但水流清澈,源源不断。岸边的奇石和凉亭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园内树木葱郁,有的枝干一直延伸至屋顶。园林内容丰富,交融呼应。最好的游园时节在早春,那时树木和灌木抽出嫩芽,水面被荷叶覆盖,可以更好地了解园内的布局与元素。夏天,园内一派郁郁葱葱,树木参差交错,令人心旷神怡,亭台楼榭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在水中形成优美的倒影,连同轻盈地跨在水上的石桥(图124),共同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卷。大花园后还有一座隐蔽的庭院,布满奇石,还种着果树和牡丹(图125)。

顾家花园(图123)位于达官贵族的宅邸墙内,在一处古老花园的旧址上建成,修建年代较晚。如今园林主人的曾祖父想要在苏州静养,因此来到此地栽花种草,休养生息。他的私家园林变成了“休养之地”,充满宁静祥和的气息。“移步皆是景,处处可入画”,游廊和亭台的遮阳顶在水中投下优美的倒影。这里的池塘布置精细,高高耸起的假山奇石镶嵌在水池周围,池中的水清澈见底,周围树木枝繁叶茂。春天万物萌芽的时候,这里的景观更让人惊叹。三月初,树木络绎不绝地打起花骨朵,山茶、杏树、桃树还有木兰竞相开放。大朵的木兰花呈白色,小朵的呈玫瑰色,一簇簇争奇斗艳,花香馥郁。这个时节的枝叶基本还没抽芽,槭树却已经略微变红,桃金娘变成墨绿色,柳枝轻盈垂下——这里只提到了几种最引人注目的树木,它们用自己特有的旋律问候春天。此时,枝干还是光秃秃的,地面也只是灰色,唯有树枝上的缤纷色彩朝着明朗的天际为早春独奏。长着红色羽毛的鹭欢快地盘旋,仿佛在炫耀自己修长的腿。此情此景宛如一幅古老的中国山水画。这是个美好却短暂的时节,天地间的所有生命都无比珍惜这个季节。

园林建筑的窗户纹理图

如果想要从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找到对这些园林更为细致的描述,读者难免会失望,因为中国人并没有将这些园林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方面,他们往往会用一种诗中有画的形式,来呈现园林景观和巧夺天工的内部装饰,或用绘画艺术来体现山水美景,但是没有人深入解释园林的结构布局和发展。在中国,园林艺术类书籍大多描述园林中的假山奇石、亭台楼阁,偶尔也会包含一些关于花草树木的描述。最近再次出版的《园冶》也是如此,该书为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这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本包含园林艺术理论及具体规划的专著,主要介绍了亭台的修建、院内来自中国中部不同地方的石头的挑选、假山形态的学术研究,以及河流、桥梁、道路、围墙等,但很少涉及整体的艺术理念和各个园林的内涵。此书以骈体文写成,文体特征是“骈四骊六”(句子多是四或六个字),这使此书很难翻译为其他语言。但我还是要稍作尝试,为大家呈现中国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下文我们以《园冶·园说》一章中“城市地”一节为例。

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蜒蜿,柴荆横引长虹。院广堪梧,堤湾宜柳;别难成墅,兹易为林。

架屋随基,浚水坚之石麓;安亭得景,莳花笑以春风。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

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未久重修,安垂不朽?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

对于想要建造中国园林景观的人来说,这位老艺术家给出了细致的建议和参照,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哪里可以找到布置园林的石头、亭台楼阁如何装饰,以及游廊如何设计等等。但对于那些只想参观园林的人来说,这本书则不太实用,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中国园林艺术无疑是对山水画的完美补充。无论是用墨水和毛笔所做的水墨画,还是自然呈现的生动画面,两者所要表达的主要理念和布局原理都是相通的。园林艺术和绘画艺术一样,都试图向世人呈现大自然最理想的画面,但这并不是将特定的自然景观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的界限内创作出可以反映自然深刻内涵及意境的作品,给人带来舒适和享受。所有的艺术和人工改造都基于遵循并突出自然本身这一原则展开。中国最普遍的自然景观称为“山水”,园林正是运用了这一理念。正如我们所见,园林主要由山水构成,即假山和池塘,这些元素构成了园林布局的基础框架。然后在这一框架上种植草木,搭建桥梁,修筑亭台楼榭、道路和花园等,使园林变得生动有趣,诗意盎然。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水流灵动而富有变化,时而是平静的湖水,时而是蜿蜒的溪流、细小的瀑布或运河,这些不同使得园林的整体风格也产生了变化。花草树木是更为细微的装饰,它们会随季节而不断变化,对园林的整体布局有着季节性的影响。在繁花盛开的时节,园林会有全新的美景,可惜在中国这个季节比较短暂。园林内树木的挑选会考虑其外形的美观程度,但更重要的是植物所代表的意蕴。

建筑当然也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部分,但苏州园林并不像西方花园一样注重“规划”和“精确”。中国的建筑依从自然而建,而非让自然来服从建筑理念。园林布局中的建筑就像自然的一个个硬朗的关节。园内的围墙和亭台楼阁、窗户和桌子,无论修建在地上还是水中,都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中,或沿着池塘的堤岸排布,屋顶的线条和树木的枝干也和谐相融。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极为自然地融入其中,毫不突兀,完全不会对周围的自然景观造成一丝影响。人们可以在水中看到这些掩映在树林和奇石中的开放建筑的倒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它能消除现实与理想的界线,带来超越石头和树木本身之美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