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政治文化氛围的原因-实证研究

高校政治文化氛围的原因-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政治文化概念范围的意见分歧是:一部分人欲将它限制在政治制度的主观定向范围内,另一部分人则要把公开的政治行为看作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高校政治文化氛围的原因-实证研究

(一)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最早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它作为一个概念出现是在18世纪末。当时德国文艺理论家、“狂飚运动”的理论指导者约翰·赫尔德第一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1920年列宁也曾使用过“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政治文化作为现代政治学的一个精确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关政治文化概念范围的意见分歧是:一部分人欲将它限制在政治制度的主观定向范围内,另一部分人则要把公开的政治行为看作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1.政治文化的概念

政治文化是一个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可以说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政治文化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它的提出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罗马盛衰原因论》,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如社会成员对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判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等,都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2.政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等意义相近但又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成为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一批相关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尔蒙德与维巴(S.Verba)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维巴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1965)、阿尔蒙德和G.B.鲍威尔(小)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966)等。此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国政治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研究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过渡,而人们的行为一定会受思想意识,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的指导,所以必须深入研究,找到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他将之称为导向(orientation)。

在以后的研究中,阿尔蒙德和维巴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的手段,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一书。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他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的比较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和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政治文化的角度定义

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下了定义。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在阿尔蒙德定义的基础上,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维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根据他们的解释,我们可以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political awareness)、政治价值观念(political values)、政治信仰 ( political beliefs)、政治情感 ( political feelings)、政治态度(political attitudes)等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文化不同于公众舆论或民意(public opinion),前者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后者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务或问题所产生的一时性的反应。

4.政治文化的把握方向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每个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会毫无保留地进行一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认知过程,如感觉、直觉、记忆和思维;(2)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3)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这些过程因人而异,从而形成了每个个体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政治文化的内容不具备系统的理论形态,政治文化发挥作用也基本是以风俗习惯这样一些惯性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政治文化具有自发性与直观感受性的特点。但这并不能否认政治文化中含有理性的因素。事实上,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政治体系包括政治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被体系成员认识、接受,并化为支持其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的过程。阿尔蒙德将其称为政治体系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系成员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认识、判断、取舍都不能完全摆脱人的自觉意识活动,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因此,特定政治体系内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感性和理性、自发与自觉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基本的倾向性,但这并不排除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着不同的成分。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其成员在出身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对于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政治文化的非同质性。在政治文化的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题、功能等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政治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它们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复杂结构。

5.政治文化的理解

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种理解。一般认为,维巴的解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阿尔蒙德和维巴还把政治文化的内容归纳为:(1)对政治系统整体的态度;(2)对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3)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的态度。少数政治学家则认为从主观方面阐述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对概念的狭义理解,主张把政治文化的涵义延伸到政治行为模式。可以说,这是对概念的广义理解。西方政治学家一般认为,政治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影响各个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作用。政治文化被视为一个将微观政治同宏观政治联系起来的因素。许多政治学家甚至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的著作中强调,这些国家建立了现代的政治结构,但却未获得相应的成果,其原因就在于政治文化形态与现代政治不相适应。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使一国文化有可能代代相传,也使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呈现出长期的差异性。(www.xing528.com)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将现实政治生活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下来,并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进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6.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政治文化的认知性成分、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认知性成分是指人民对于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内容的认识,它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是指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系统活动或政治实践所持有的一种直观的评价。

政治文化的评价性成分是指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评价的心理过程两个部分。

7.政治文化的类型

西方学者还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阿尔蒙德的划分比较有影响。他认为政治文化有三种大的类型:(1)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2)服从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3)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单一类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诸种政治文化的结合。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认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态度,这就构成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所属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别。因此,在属于同一个大类型的政治文化中,存在着若干亚政治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是区别政治精英的政治文化与大众的政治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理论表现出很大兴趣。一般认为,政治文化总是与某一政治制度或政治体系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政治观念、情绪和政治习惯,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社会政治,对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影响人们的政治感情、社会政治传统、公共舆论及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本身。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2)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3)如何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变革相结合,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8.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第一,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解体。

第二,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

第四,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政治体系是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总是由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人去推动和完成的。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情感和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

(二)高校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

高校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调查中发现,高校中共党员和中共预备党员关注并学习学校政治书籍和资料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共青团员和普通群众,男生比女生更主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主动。而在高校组织政治学习中,不同政治面貌、年级和性别的差异性也较明显,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和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中,这和学生在自身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政治学习的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而在影响政治学习的因素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对自己是否有帮助而不是关注学校或政府的教育宣传力度。[3]鉴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别是政治知识学习中,优化高校现有的整体布局,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安排命令为兴趣驱使和相关利益驱使,能更大力度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4]

二是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在调查公共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帮助程度中,对于大学生自身感觉而言,公共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帮助程度随年级增长而减弱,男生态度两极化现象严重,女生态度相对集中,中共党员和中共预备党员对帮助的成效更认同。这也说明,公共政治课程建设较少注意到不同年级和不同群体的需要,缺乏结合实践和对现实的关注,对学生综合政治素养的培养不够,思政课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教学与考察方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等因素均有关系。[5]

三是高校思政教师自身发展。现阶段,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旧是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中心,长期的“重科研,轻教学”模式导致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唯科研成果论[6],而在此基础上的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如思政课教师难以通过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认定,这也在一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评价和监督,难以倒逼课程建设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