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成果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在组织结构上,与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素养提升和价值实现,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成果

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价值,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构成和发展之源。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和发挥文化载道、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到大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塑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对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环境氛围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形成主体协同、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建立系统全面、特色分明的育人内容体系,采取多种渠道、全面覆盖的育人途径以及实行多措并举、同向同行的保障体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基于对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现状的分析,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实际,从育人格局、育人内容体系和育人途径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水平和实效,开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新局面。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做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形成主体协同、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应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协同和发挥各种文化育人的资源和力量。一是协同任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二是协同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主体之一,应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和激励学生担负起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任。三是协同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参与学生班级管理,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锋队、排头兵和领跑者,是文化育人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朋辈教育和示范,让文化育人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四是协同学生家长,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引导和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家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成员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接受文化,传承文化。五是协同校外团体和个人,如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人民英雄等到学校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学生在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影响下,增强文化价值认同;举办知名专家学者的文化讲座,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文化观;邀请文化单位和艺术团体到学校开展各类文艺演出,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建立系统全面、特色分明的内容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明确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在组织结构上,与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素养提升和价值实现,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相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色和侧重,它集课堂教育、组织建设、日常管理、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于一体,覆盖学生日常生活各方面,贯穿大学生涯各学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养成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学生精神价值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特有的育人方式和功能,决定了其育人内容集中在知识传播、行为素养培育和精神价值提升三个层面。基于以上讨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应以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从传播文化知识,培育文化行为素养和提升文化精神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教育内容:

1.中国文化知识传播教育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应以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讲述好中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强国故事,丰富和拓展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民族归属感和时代责任感。

2.中国文化行为素养教育(www.xing528.com)

行为素养是文化底蕴在实践生活中的直接反映,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达成,是文化育人的实效体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教育和传统工艺技能学习等内容,一是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活动,如在清明节扫墓缅怀先烈,在重阳节感恩孝敬老人,在端午节学习包粽子等;二是可以在一些节气时节组织学生参与耕种、收割等劳动;三是通过学生社团开展茶艺学习、插花设计、手工编织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的体验,领会和认同文化中蕴藏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基本素养。

3.中国精神价值提升教育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也是青年大学生保持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处理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持和强大动力。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三)采取多种渠道、全面覆盖的育人途径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应走进学生日常,贴近学生实际,覆盖学生生活,其育人途径主要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网络宣传。

主题教育主要是以宣讲为主的集中性教育活动,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经常的文化育人方式,很多高校都对主题教育进行了内容、形式、次数和质量的要求,如规定辅导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每学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建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等,通过主题教育普及中国文化知识,重温文化发展历史,分享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精神。主题教育的育人方式易于操作,组织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但对教育者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活动为主的群体性教育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锻炼和体验,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增强情感,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内化认知内容,加快思想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进程。实践活动较主题教育形式更多样,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才艺展示活动、艺术作品大赛、新年音乐会、传统文化纪念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崇高品质,感受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植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网络宣传主要是依托网络媒体以交流为主的教育活动,学生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获取大量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信息,如文学史学作品、文化文学评论、文化历史故事等,而且信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影视作品、音频资料和文字信息等,学生可以跨区域、跨时段、较自由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是当前大学生主动使用频率较高,并易于接受的育人方式。然而,网络宣传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一些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散布谣言,频繁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保持警惕。要不断创造优秀的文化育人精品,扩大中国先进文化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和影响,形成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