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育人的要素-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校园文化育人的要素-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则是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一般分为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校园文化育人的要素-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则是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一般分为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理念层面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反映学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制度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具体物化,是广大师生员工所公认或者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物质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通过制度文化规范不断提炼、不断融合,将理念文化展现出来所得到的。校园文化是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累积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历经自身积淀并具有大学专属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对社会文化不断分辨、吸收汲取的基础上融入大学意志,并以独特观念的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各所大学互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具有专有性、稳定性、标志性、延续性,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国家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命脉,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南针”,能真实地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进程。同时它更是社会文化的“助推器”,在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承担着引领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和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方针,也是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践行。

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不但能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得到熏陶和感染,引导他们建立符合时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还可以规范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首先,与大学日常教学实践活动强调“灌输性”不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更多表现为它的隐蔽性、人文性、暗示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能够使生活、学习、工作其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尚、习惯、规范,从而带上校园文化的印记。其次,与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功能情感性功能相比较而言,育人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对学生社会化和个体情感化的关注,但它更多强调的是“文化育人”的精神文化氛围。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同时也使教师教学科研和职工工作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在大学师生的心理意识、行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承担了重要功能,如聚合、导向、娱乐和育人等,其中,育人功能是核心。因为,大学以育人为本,育人是大学的最根本功能,是大学的固有属性,也是大学存在的定律,若脱离了育人,大学就不能称其为大学。虽然校园文化的其他功能也都表现出育人的特点,但“育人”要义不只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升其文明素养和个人修养,做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1]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大学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作为高级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教育,理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探索和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地充分就业。显然,为构建适合人才培养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对于我们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和优化育人环境势在必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对创新拔尖人才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校园文化育人的表现

大学文化是由相关要素关联构成,其中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价值追求、大学制度和大学环境在内的一切文化要素,这些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生态系统。总体上说,校园文化承担着为社会大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潜移默化身处其中的学子们。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无外乎大学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从精神层面来建设“无形”文化;二是从行为、物质、制度层面来建设“有形”文化。具体来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指生活在高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及行政人员等在长期实践办学中逐步体现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应当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园风气,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就要求一所大学要有整体并合理的科学规划,建设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存在着蕴含高校精神的人文景观,以及满足广大师生所需的服务设施,并且还要总结凝练出自身的办学特色、科学的管理制度、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多个要素层面上形成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各高校打造教育品牌、塑造独特形象、形成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大学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中的显性文化,它主要是将各类实体的存在表现成一种文化形式,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3]

第一,校园特色物质文化建设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大学的物质文化尤其是校园环境对师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大学在修建之时,仅仅重视基本保障,很少高校对自己的物质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论证。物质文化的建设既要从宏观入手,体现整体建设的一致性,也要注重对学校沉淀的历史文化加以体现。假如没有整体布局规划,“拆东墙补西墙”,顾此失彼,就会使校园环境在布局上出现缺漏[4]

第二,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由于时代、条件、背景、目的不同,每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都会拥有不同的特色,折射出当时所追求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而那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因此,在大学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更是要将一所大学的历史烙印深深地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一所大学的行业属性。高校的有些本身属性可以以物化的表现形式加以展现。这种具有高校属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基础型和本质型两种。基础型物质文化指伴随着高校的发展需求而去调整的物质文化,可以概括为实验设施、操作模型、网络系统、专业前沿刊物等。本质型物质文化是指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中体现的优势属性,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充分体现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并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校园物质文化。这种具有高校优势属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的和意义,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物化育人手段”。

第四,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平台,它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时刻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理念、文化认同等方面。高校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应以引领校园办学理念为宗旨,以占领和开拓网络文化建设主阵地为主要模式,将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四大功能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校风貌,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文化,实现全面育人。

2.大学校园制度文化(www.xing528.com)

大学制度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是学校制度的核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制度,它是维系高等院校正常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机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科学的制度会继续传承下去,而不合科学时宜的制度则会被剔除、改造或创新,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大学制度建立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的规定基础之上,在确立过程中,有效地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或借鉴其他大学制度的合理成分,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约束、规范和保护校园成员的行为与利益,以维护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制度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活动行使职权的依据。只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校园中的一切学习、生活和工作才能杂而不乱、井然有序。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5]

第一,保障高校有序运行的大学章程。科学的制度保障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统领作用。而大学章程必然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其他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它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必然产物。对大学章程的制定,首先是要解决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真正能回答“怎样建设一所大学,建设一个什么样大学”的基本问题。其次,要彰显学校行业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着力点。最后,探索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大学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学校愿景、办学特色的凝练,它也是整合办学资源、落实发展措施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增强学校对师生员工的约束力、吸引力、凝聚力,又能增强师生员工对社会文化的自控力和辨别力。

第二,探索一系列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是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遵循“导向性、自我约束力和人性化”,创设出科学严谨的教学层面的制度文化。其次是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在认真研究学科发展规律、科研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长效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体系。最后是人事制度文化建设,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出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考核体系和培养选拔模式,以及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等。

第三,核心是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学生为本是制度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素,首先紧抓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立言立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更应该倡导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制度到实践,促成道德内化。

3.大学校园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文化根基,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它具有吸引力和开拓力的特性,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亦是一种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

第一,教师的榜样力量。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信仰坚定、知识渊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依赖感、亲切感和信任感。学生会把对老师的这种认同带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学校产生热爱,从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渴求知识、探寻真理的欲望。

第二,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社团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校园带来无限生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发现自己课程以外的学术兴趣和才华。参加社团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进步的良好渠道,在社团活动中,有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师在学识、人格方面的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参与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也会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加学术型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用型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完善学生多方面立体型的知识结构,娱乐型社团活动能帮助学生缓解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机体得以平衡,缓和学生存在的不良困惑和压抑,帮助其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4.大学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

第一,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大学最具特色的标志。大学精神的提炼,既是历史传承的积淀,同时也是现实的积累和创造,它包含着哲学思辨、精神倡导、价值取向、理论导向、舆论引领等多重文化内容,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大学精神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力量,它的内涵和特征是几代大学人价值体系的凝练,对大学的办学方向起着导向作用。由此: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而大学校园文化直接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学校园文化是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和导向,在大学的发展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大学思想。如果没有大学精神的引领和支撑,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校风、校训代表的是一所大学的形象,是大学精神的显性标志。大学精神往往凝练在校训里,体现在校风中。大学精神最具生命力,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一经形成,跟大学文化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高校发展的底蕴所在。校风是一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同化力、感染力和约束力。校风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一所大学的校风秉承的是大学精神。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学校训的内涵不仅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也应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追求,能被校园人所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追求。言简意赅、独具特色的校训,是一所大学鲜明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凝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6]

5.大学校园生态文化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而更多的是这所大学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这些抽象精神通过具象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表现出来,形成独一无二的富有深意的校园生态文化。如果给校园生态文化下一个定义的话,它应该是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校园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相互协作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