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泽娜姑白雾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会泽娜姑白雾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会泽置25个乡镇,娜姑为白雾镇和则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娜姑区,1987年,改娜姑区为娜姑镇。1995年,娜姑镇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白雾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上白雾村,从来都是铜运的必经之地,娜姑白雾作为各矿区后勤供给地和陆运京铜的起点干线,形成南铜北运的第一大站,是清王朝铸币铜料的主要供给基地,人们赋予它“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

会泽娜姑白雾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娜姑,神奇地崛起于雄浑的乌蒙山中,地处两省三县一区的地理节点,西缘小江和金沙江,小江峡谷是著名的泥石流区。娜姑原为彝语“纳姑”,纳为黑,姑为原野,即黑色的原野,在彝族人心目中娜姑是黑色富饶的宝地。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堂琅县,娜姑为僰人住地,堂琅县辖地,司马相如在这里开辟“西南夷道”[2]驿站[3],娜姑从此进入了华夏历史舞台,唐宋为东爨统治下的鹿卢部落,元、明、清初为禄氏东川府辖地,设娜姑营。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禄氏献土归流,改设四乡八里[4],娜姑为崇礼乡。民国时期,会泽置25个乡镇,娜姑为白雾镇和则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娜姑区,1987年,改娜姑区为娜姑镇。可见,娜姑的开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的悠久是建立在时间的长度上的,皇皇的历史篇章一页页悄然翻过。

与娜姑有着同样年龄、历史上很长时期都是娜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白雾村,垦农田、劝农耕、开山路、筑城墙、凿水洞、建寺观、办教育之风尤为盛行。“万里京运第一站”的白雾村,因铜而盛,因铜而衰,盛衰兴败,演绎了千年的沧海桑田,雕刻了历史与文化厚重的印记,却一直保持着亘古未变的质感和神韵。

1995年,娜姑镇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历史文化名镇。

2005年,白雾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来到白雾,在蓝天白云下,沐浴了千年风雨的小村怡然和谐,虽几经修缮,但明清建筑的余影和气息尚在,虽物是人非,但村里的一砖一瓦,依然诉说着百听不厌的沧桑故事。

历史上白雾村,从来都是铜运的必经之地,娜姑白雾作为各矿区后勤供给地和陆运京铜的起点干线,形成南铜北运的第一大站,是清王朝铸币铜料的主要供给基地,人们赋予它“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

昔日“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娜姑热闹非凡,客栈、酒楼、妓院、赌馆、粮行、油行、糖行、轿行、丝绸铺、银器铺、马鞍铺、铃铛铺、典当铺应有尽有,文官武将、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不绝于道。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料的要员商贾常驻于此,设立商号150多家,建盖会馆、祠堂、庙宇20余座,古建筑依次坐北向南排列。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马店、驿站、各类店铺遍布街道,俨然一个小东川府。

如今,白雾村一处处名胜,一处处古迹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盈的精神文化内涵。

今天残存的城堡遗址,见证着白雾如烟的繁华。始建于1860年的白雾街城堡,历时3年完工,层层设防,垒建工整。城堡围白雾村主街而筑,呈长方形,东墙长317米,南墙长350米,西墙长273米,北墙长300米,面积95875平方米,占地138亩。城墙高5.8米,厚3米。内外墙用石块垒砌,中间填土夯实。东面据得胜桥设卡,南面依城墙置栅子,西、北两面筑卷拱形城门。城墙四面设炮台8座。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建成依山蜿蜒,巍然耸立的城堡,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保境防匪、护商佑民的作用。

1862年,石达开部在娜姑镇与清军鏖战,将领卓天侯、鲁启高阵亡,清军撤走,进驻云峰,滞留二月有余,并未攻克白雾街城堡,其坚固可见一斑。

白雾村的主要街道,是东西走向的一条直街,整条街长356米,宽五、六米,由石板铺就而成。铜运古道穿街而过,依然沧桑着的石板,仿佛还在回响着马蹄声声。两旁的店铺门面依然保持着原有风貌,给人一种古朴幽幽的感觉,只是铺面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比从前的人们光鲜了许多。街两旁清泉流过,颇有一些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四围诸峰,林木参差,村后寿星山,如仙猿在卧。四时游览,俯瞰村前千顷良田,或绿浪翻滚、或稻花飘香、或蛙声十里、或黄如金毯,溪流鸟鸣,蓝天白云,娱目骋怀,忘却尘世的喧嚣,觅得一份轻松惬意。

天主教堂,上帝的圣殿,主的住所。

在一百多年前的1883年,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带着西方精神世界的辎重,跨越万水千山、千山万水,来到娜姑,在白雾出资修建了教堂,把天主教的诸神接引到了这里,把圣经里的圣谕、神示之音播撒在这里。

相传,圣若瑟是耶稣父亲天主教堂又称圣若瑟堂。娜姑圣若瑟堂占地1025平方米。教堂临街,由门楼、东西厢房、教堂及女修道院房组成,曾经,教堂内设有女修道院,开设有西医诊所。教堂的顶端,直刺苍穹的尖顶,挺拔向上的动势,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产生与教堂一起升腾的奇妙感觉,呈现出“天源咫尺、主宰众生”的宗教思想。

今天,教堂依然是信徒们心灵的净化之地。只要有空,忏悔祈祷必不可少,听经做弥撒必不可少。在这里,洗去尘世给人们带来的烦恼,沉浸在天堂的美好胜景里。

三圣宫又称文庙,文庙临街而建,坐北朝南,占地5.3亩,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1819年,由云南布政使司、东川府捐资修建。庙内正梁上书有“大清国云南布政使司东川府正堂大清嘉庆二十四年仲秋”的墨宝为证。

文庙,本来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一方行政区域的必须建筑,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学子就读之所。在这里,文圣武神却集中在一起,与众不同。大殿塑有孔圣、关圣、文昌雕像,文昌背后上方神龛内还塑有相传制造汉字的仓颉

三圣宫临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照壁、门楼、小山门、牌坊、魁楼、大殿、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等,共三进三院大小7个天井。层层叠架,重瓴飞檐,如雄鹰翱翔。翘檐雕龙绘凤,绘花饰锦,细致精美,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地道的清代中期的传统建筑风格。各式建筑依地势高低逐级而上,整体规划浑然天成。仰视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强烈的敬畏、崇尚进而顶礼膜拜的心理暗示。

三圣宫堪称是一座集雕刻、历史、文化的一座博物馆魁星阁的雕刻最受人们称道,魁星阁为重檐歇山顶抬梁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柱网平面呈正方形,下层面阔三间,前檐出廊,明间前后置雕花六抹头槅子门,为出进通道,左右次间用琴板装隔,室内井字天花,上面彩绘二十四孝图,雕刻精细,图案别致典雅。在三圣宫还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通知,二十五年(1820)告示、《三圣宫晓谕碑》等诸多碑刻。道光年间制作的墨石香炉、石狮石雕保存完好,其间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白雾村文庙以显赫的位置、宏大的规模昭示儒学在娜姑的兴盛。在文庙建成的百年时间里,曾出现了“一街三进士,全村六贡生”的科举辉煌。

至今,村里人家的高考生,有的还考上清华、北大等全国最为著名的重点大学。

青楼,豪华精致的雅舍,豪门高户的代称。宋、元以后,“青楼”特指烟花之地。白雾街青楼,建于清乾隆初期,占地面积932.6平方米。门楼临街,高达三层,沿小巷进入,为东西两跨院,全封闭式管理。青楼一直营运到光绪八年(1882)。后被乡绅陈丕昌买下居住,更名望海楼。土改时被没收,曾用作仓库

白雾街青楼,铜运时代的产物,丝弦声色之地。在这里,定然上演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爱情故事,弹奏过《琵琶行》那凄婉的曲调。今天,我们也无法用符合那个时代的语言描写出在这里生活的情状,但在雕梁画栋的背后,涌动着的大都是不可遏止的欲望。时光转瞬即逝,也流逝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戏楼,又叫戏台,中国传统的演艺场所。(www.xing528.com)

在白雾村的中西部,有一古戏楼,格外引人注目。戏台前为一露天广场,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戏台建于1895年,当地名匠郭景堂,时人称郭大木匠设计建造。

戏台,能工巧匠展现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

白雾街古戏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54平方米,面阔三间14米,进深11米,单檐歇山顶,四翼起翘,上为戏台,下为铺面。

那空旷着的古戏台似乎还演绎着那古老的脸谱,无言诉说着当年风光占尽的场上人生

漫游在白雾村大街小巷,一幢幢依山而建、平脊飞檐、粉墙青瓦的大大小小的民居,撞入你的眼球,厚重的视觉冲击力,让你目不暇接。在白雾村,无论豪门大院,还是普通民居,大多是封闭天井式格局,外墙不用窗,内敛聚财;外面灰瓦土墙,内部门窗极尽其繁,外俭内繁的风格,昭示着财不外露。同样,娜姑的民居也坚持了本地建筑的文化元素,猫拱墙逶迤起伏,猫洞排列屋面。粘贴着民族的图腾,既可防火,又便于采光,设计美观,而不失科学

陈氏民居一号院建于1945年,原白雾镇民团团长陈炳的私宅。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马串阁楼”建筑形式。

陈氏民居占地1171平方米,为二进二院落,内院为一颗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内院建筑从外观上看为一底一楼,其实是一底二楼、楼前檐设回廊串通。院中为正方形天井,全用打制规整的六面石板按双喜图案铺就而成。四面屋顶院内前檐均坡向天井,将雨水“四水归一”,以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四面廊柱置鼓形、瓜形、宫灯墨玉柱石10个,造型别致,打磨精细,楼上四面八方都可以走通,称为“走马串阁楼”。

外院天井呈长方形,在大院的照壁、门楼和后围墙上,设有很多高低不一的射击孔,护院的家丁可以方便地向外射击。在外面砌砖,中间用土基或用土筑墙,俗称“金包银”,呈现出的是牢固和美观。

陈氏民居二号院与一号院结构样式,占地面积大致相同,只是更显古朴沧桑。陈氏民居充分体现了娜姑民居的特点。

刘家大院,会泽绅士刘善初白雾公馆。始建于1877年,建筑面积481平方米,一进院汉式建筑,门楼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穿斗式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瓦土墙,刘家大院造型简朴,用料厚实,美观大方,有重量感。

养济院,又称体仁院,供贫困年老者栖息,俗称“老人房”。

养济院位于白雾街东北角,建于1855年,乡绅陈运泰兄弟等人捐资修造。其后,相继购田产143亩。养济院坐北向南,占地410平方米,有正房3间,厢房2间。单檐歇山顶,青瓦覆盖屋面,置有田产、仓廪,收租赈济,凡鳏、寡、孤、独贫苦无依者,都可以向养济院请求,一经同意,就挂号注册,每月凭牌领粮,农历每年二月初二发放,生老病死后交牌注销。娜姑坝子、小江河谷,甚至巧家县的黑麓山贫困人口都受到了赈济。

娜姑白雾村

养济院,孤寡老人的寄托、终老之地,封建社会保障的创新之举。养济院的三间正房至今保存完整。

白雾民居,结构精美,雕刻精湛,一砖一木,一墙一壁,一窗一门,镶满了艺术,发出深深的文化气息。白雾村民居,汉文化扎根在娜姑的心灵寓所。

在白雾村这样一个边远村落,现在还保留着5个同乡会馆和2个同业会馆。沿着白雾街,从西往东行走,就能看到通海会馆、云南会馆、贵州会馆、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人们简称为“五馆”。其中以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和通海会馆最为著名。

在白雾,佛道同茂,多神共处,宫殿庙馆,香烟渺渺,暮鼓晨钟,青灯黄卷,开坛弘法;孔庙文昌,培文风显文明;“圣谕宣讲”“戏台看戏”“祭龙求雨”,如期举行。

古时的白雾,热闹是天天有的。今天的白雾,古人的身影仿佛从身边飘过,管弦丝竹发出的音符又流进了人们的心田。白雾,佛家的颂经地,道家的修炼场,儒家的讲学堂,平民的娱乐地。

白雾,心灵的驿站,文化的港湾,画板外的素描摄影家的天堂。

【注释】

[1]出自冯骥才主编《古风﹒老会馆》附录部分“中国老会馆之最”第199页,“会馆最多的县城——云南会泽。明清时期,钱币制造业促进了会泽铜冶业发达,‘商贾云集,八方辐辏’,人口骤增,同乡会馆、行业庙会纷纷建立,使会泽享有‘会馆之城’‘庙宇之都’的美誉”。

[2]﹝西南夷道﹞汉武帝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通往云贵高原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开辟了西南夷道。《汉书食货志下》载:“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汉将唐蒙奉命修路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后,进入夜郎国的道路终于开通,这条路就是南夷道。之后,汉武帝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打通了成都到邛都(今西昌市)的道路“零关道”。公元前109年,开通了博南山道(今云南永平、保山之间)。《乾隆东川府志》方志文“西汉南夷属地,四川松茂一带曰西夷,滇及云南曰南夷。”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以“五尺道”为基础包括南夷道、西夷道、博南山道的“西南夷道”。扩宽扩长了秦“五尺道”,改变了“栈道”的历史,加快了西南夷地区的发展。

[3]﹝驿站﹞在修筑南夷道时,汉朝还在沿途设置了邮亭和传舍。邮亭是汉朝由内地往边地传递官书使者的住所,类似后来的驿馆。传舍即客栈,是专为行人提供传马、传车及住宿的处所,兼有交通站及食宿站的功能。十里一亭,一般都只在人口较为密集而且重要的交通点上设置。

[4]﹝四乡八里﹞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平定乌蒙法戛伙目禄天佑之乱,在东川废六营长、九伙目而置四乡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废止不用,改名称为:敦仁乡、尚德乡、崇礼乡、集义乡、忠顺里、清宁里、宁靖里、丰乐里、输诚里、归治里、善长里、向化里。从所改的四乡八里地名中可以以看出浓厚的教化意味,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义仁智信几乎全被囊括。“崇礼尚德以立教”,统治者希望当地百姓崇尚礼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