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社会发展成果-刺桐宋韵: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泉州社会发展成果-刺桐宋韵: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闽通志》载,泉州宋桥有138座,数目为福建路之最。[65]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长360丈,宽1.5丈。唐代泉州城周长13.2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经过扩建,泉州城池总面积可达6.4平方公里。东塔高48.15米,为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74]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加,太平兴国年间泉州的户数“主五万两千五十六,客四

泉州社会发展成果-刺桐宋韵: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泉州各地小型贸易中心——市镇的崛起。市镇作为除府城、县城之外的商品交易区,在有宋一代蓬勃兴起。市是规模较大的交易场所,除了特定的交易日外,平时也可进行商品交易。镇是官府在个别市上设置的税收机构,并监管市场交易。能让官府设置专门的税收机构,可见市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泉州崛起的众多市镇中,最为出名的是安海市,由于天然的海港优势,此地在宋初就发展成泉州重要的外港,“安海濒海,客舟可至,与民为市,东曰旧市,西曰新市” [62],所以“州遣使榷税于此,号石井津,建炎四年,创石井镇” [63],繁荣的社会经济使石井“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文物井井,山会水集,家肥人富。”[64]

市镇的兴起和商业的发达,带来交通道路建设的高潮,其中最为瞩目的是桥梁的建设。诸如洛阳桥安平桥、盘光桥、海岸长桥皆为宋代所建。《八闽通志》载,泉州宋桥有138座,数目为福建路之最。这些桥梁中,洛阳桥和安平桥历经近千年风雨,仍较为完整地保持着宋代的风格,成为泉州不可多得的宋代文物遗存。

洛阳桥于蔡襄两知泉州时主持建造,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晋江县志》载,“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65]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长360丈,宽1.5丈。桥上东西两旁原立有500根栏杆石柱,28只石狮,桥之东西两侧又建有7亭9塔,南北两端分立4尊石将军,建桥中创造了“筏型基础”“种蛎固基”和“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的浮运架桥法。南宋时期,泉州知州王十朋有诗云洛阳桥:“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空江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桥。”[66]

安平桥,《安平志》载,“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派与护亡,越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一千三百四步,广三步有奇,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67]

知州赵令衿在建成安平桥后,赋诗曰:“为问平安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68]

泉州城的规模也得到扩大。唐代泉州城周长13.2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唐城四至于今日之范围,大致北端为华侨新村、培元中学一线;西端至龙头山;南端至新门街、涂门街以北八卦沟一线;东端至温陵路一带。五代、宋初,留从效、陈洪进进一步扩大城池。留从效扩城后,“周围二十里,高一丈八尺。门凡七。” [69]陈洪进则是“拓东北垣,至东至北包寺入城。地在虎头山东侧,二郎巷沟以外的东北部,今崇福路以西的地方,即今泉州市农机公司仓库一带,包罗崇福寺、市委党校内的大小池,其拓展的范围较小。” [70]

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泉州城向南扩展,“宋绍定三年(1230年)守游九功于诸城口增筑甕城各一,东甕城二。复于南城外拓地增筑翼城,东起浯浦,西抵甘棠桥,即临漳门外第一桥。沿江为蔽,成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盈丈,基阔八尺。”[71]

城池扩大的具体范围,陈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泉州文史》第2期)称:“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以原镇南门外至晋江北岸一片,商业繁荣,人烟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滥时,尽成泽国。因思应予以有所保障,乃于濒江一线加建防洪墙一堵,号曰翼城,西起原临漳门,沿破腹沟北岸,经马头埙沿五堡溪北岸,过浯浦桥,转北沿东鲁巷接于原通淮门。” 经过扩建,泉州城池总面积可达6.4平方公里。[72]泉州城南门——德济门就是于此时建成。根据2002年的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翼城城垣基址,翼城护城河(内沟河),城门基址,城垣,瓮城城门,城垣基址,瓮城门,外壕沟等遗迹组成。其中揭露出的宋代城墙遗迹长度31.5米、宽7.2—7.6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墙体内部用土和碎石夯筑而成。(www.xing528.com)

德济门宋代城墙遗址

此时位于城西隅的开元寺东西塔经过砖改石重建,成为城市的天际线

开元寺东塔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宝庆三年(1227年)改为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历时十年,改建为石塔,并保存至今。东塔高48.15米,为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塔身雕刻僧人、罗汉等80副人物形象。明代僧人释元贤言,“嘉熙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法权继之,至第四级化去。天竺讲僧乃作第五级及合尖,凡十年始成。其上有铁香炉、铜宝盖,于塔八角以铁索上鈎之。厥顶作沃金胡卢,熀熀若黄金色。每层中为塔心,环转空洞。层各八龛,龛供石菩萨一尊。两壁刻二大神像翼之;外绕廊檐,护以石栏。梯而登,海色峰岚,在襜裾间。塔初层高二十八尺,圆广一百七十二尺;次级高稍杀二尺有五,圆杀八尺;三级高二十三尺五寸,圆杀十有六尺;四级高复减一尺有五,圆减尺者八;末则高一十九尺,圆百四十有六尺,顶竿长六十七尺也。尽本末,凡高一百九十三尺有五寸。凡大石柱四十,大梁如其柱之数,小者亦如之。内外大斗,凡百九十有二,小斗四百四十。枅四十。大拱百有十二,小拱八十焉。下座复镌青石,具诸化境。坚致伟丽,皆鬼工神斧,非人力所能也。”[73]

开元寺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光宗、宁宗间改为砖塔;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改为石塔,保存至今。西塔高45.1米,为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塔身雕刻梁武帝、孙悟空等80副形象。“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僧自证始易砖为石。顶藏金银诸宝。规制一如东塔,而围广杀五尺,高减一丈五尺五寸;壮丽耸拔则相伯仲也。嘉熙元年(1237年)始竣工,实先东塔十年而成云。”[74]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加,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泉州的户数“主五万两千五十六,客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五” [75],主、客户之和为96581户。大观元年(1107年)“泉州……升为望郡,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万一千四百六” [76],户数在福建路中仅次于福州的“户二十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二”。到了南宋淳祐间(1241—1252年)“主户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客户五万八千四百七十九”[77],总计255758户。泉州的人口户数在270余年内增加了2.7倍,在13世纪中期达25万余户,达到清代之前朝廷统计户数的高峰[78]。而从主、客户之间的数量变化,可知经济和民生情况。唐代主、客户的区别在于是否为离开原住地、迁居他乡;而到了宋代主、客户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常产,主户即拥有常产者,客户为没有常产者。由是观之,宋代泉州拥有常产者与没有常产者之比,从北宋初的1.17倍上升至南宋中后期的3.37倍,主户增长近3.8倍。

“闽在今日实作屏翰,泉福皆号巨镇”[79],梁克家在《三山志》中说到泉州成为“巨镇”,是泉州发展的写照。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镇的出现、人口的增加等方面,反映整体社会经济的提高。这些进步让泉州成为宋朝重要的经济区域,让朝廷在危难之时,将大批宗室迁至泉州供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