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主体要素分析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主体要素分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研究者考查了大学生的元认知成分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元认知知识掌握得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在元认知知识方面,学生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以及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主体要素分析

(一)学生要素分析

在高职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年龄一般在18~20岁,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特点

(1)认知发展进入新阶段。哈佛大学理学家威廉·佩里把15岁以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他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有研究者考查了大学生的元认知成分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元认知知识掌握得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在元认知知识方面,学生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以及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关于实践任务及认知策略的知识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材料的不同性质结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在元认知监控方面,学生普遍能制订合理可行的中短期学习计划并不断检查实施情况,但他们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使得问题越来越多。

(2)主体性意识开始增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但事实上对于真正有个性的学生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和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敢轻易出格,为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盲目地迷信教师和课本,盲目地追求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精神。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时间相对较多,便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深入探索自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3)学生类型呈现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两类:①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同的专业,招生对象不同,有的专业只招收理科生,有的专业只招收文科生,有的专业文理兼收,造成在同一专业的同一个班级中,可能既有普通高中理科毕业生,又有普通高中文科毕业生,还有中职毕业生。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他们的数学基础、接受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4)数学学习状况堪忧。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社会和学生家长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主要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普高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职业中专的毕业生由于直接就业等原因,报考率也较低。近几年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造成高职生源层次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下降。

从各地高职院校多年的入学成绩看,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数学基础差。主要表现为对数学概念、原理理解不够透彻,相互混淆、张冠李戴;对数学符号的含义不清楚,不会用,更谈不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学习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研究表明,有67%的高职学生在上数学课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心”;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33.7%的学生在课外不花时间学习数学,与高中阶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2.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一般情况下,学生仅仅作为听众,很少参与教学过程,即使参与也只是作为“应答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缺乏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少有自己的见解,只是被动地接受由教师传递的现成结论,很少考虑数学概念的产生及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背景;缺乏独立性、批判意识及学习的主动精神,盲目地迷信教师的权威

在反思性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更是一个反思实践者。学生通过对学习方式、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对学习策略、计划等进行自我监控,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反思,不断地丰富认知结构;通过对教师和专家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建构对意义的理解;通过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学习心得,并了解同伴或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地认识自己,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教师要素分析

教师是教学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存在是教学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有了教师的参与,提高了学生掌握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性和效率

1.教师的自觉反思意识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一定道德价值观引导下,自觉对高职数学教学实践及相关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因此,教师应有自觉反思的意识,正确认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真正意识到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将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是否合理逐步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并反思教学计划是否合理、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及时做出调整。这一意识在形成之后,心理上仿佛设置了一道警戒线,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不会轻易认同,而是保持一种警觉意识,随时准备进入反思状态,以便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高自己反思意识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提问法、课后备课、交流对话及观摩分析等。

(1)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并一一予以回答,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设计自我提问单,提问的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特点,可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时需考虑学生已有哪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何如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应设计哪些问题,提问的侧重点是什么?备课时不管考虑得多么周到细致,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考虑如何调整,采取何种策略和措施,以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后根据自己的表现、学生的反应及学生的作业等反馈信息,反思“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作业中为什么出现同样的错误,如何解决?”

(2)课后备课。课后备课即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课后备课不仅是一种反思方式,更是一种品格,是教师理智地面对自我,立足于自我之外对自己的教学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首先,教师下课后要细心揣摩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恰当,讲授内容是否条理清晰,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效果如何。然后通过自我提问单提问,了解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明确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案,及时总结、反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之落实在教案上。长此以往,自己的教案就成为内容翔实、见解独特的作品了。(www.xing528.com)

(3)交流对话。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如果有他人指点,反思的效果会更好。交流对话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某一问题,在教师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对话,互相启发,从而引导个体更有效地反思。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教师集体(通常是一个教研室)针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学习。这种对话对群体和个人的成长都十分有益。如针对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问题,共同讨论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的平等交流,可以在课堂上对话,也可以个别谈话,或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意见,从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4)观摩分析。观摩分析就是通过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或观看教学录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反思他人的实践中,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了解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为何如此组织,效果如何,还有什么不足,由此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如果自己来上这一节课会怎么做,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在哪里。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既是一个学习者,又是一个冷静的批判者,更是一个自身经验的反思者。通过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同事观摩自己的课,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或建议。

2.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保障

要保障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要有反思的态度:虚心、全心全意和责任心之外,还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1)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教师只有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对人才的数学素养的不同要求,反思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突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

(2)主体性教育理念。在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认识客观世界,进而发展社会适应性的能动的反映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引导作用,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学生是一个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特需要和充分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应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已有的知识背景,科学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和反思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与发展。

(3)终身教育理念。在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格局调整速度加快,职业岗位变化频繁,一个人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不复存在,随时会面对工作岗位转换的可能,因此必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职业预备教育不可能为人一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一劳永逸的基础。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论有多长,学到的知识、技能不管有多少,如果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而且要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教育必须渗透终身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尽可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变化和流动的需要。

(4)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教师作为研究者,把实践与研究合二为一,以已有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地观察,审慎地反思,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已有教育教学理论的不足,然后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并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此循环上升,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即“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

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有了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教师不再被动地等待教育理论研究者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或单纯依赖习惯经验进行教学。

3.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广博的文化修养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基础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教师应熟悉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技巧;熟悉数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及人文价值,认识到一些伟大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在学生人格陶冶方面的作用。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注重讲授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具有的课堂情境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课堂日常组织管理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既是教师一般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是典型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3)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的知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学生成绩评定的知识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一是熟悉与数学相近的其他学科,如物理、电路、计算机等,了解它们与数学的联系及对数学的需要,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生获得关于数学更为本质属性的认识,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二是了解一些人文学科,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的知识水平不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因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知道自己“教什么”“如何教”,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教得更好。

4.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地位

在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前面的“指挥者”,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谋求发展时给予忠告的“指导者”和“顾问”。教师不仅仅是反思者,而且是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还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块思考、讨论、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会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自己会犯错误,当然也应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的是在错误的认识、反思、改正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