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产生着巨大的、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情意行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一,日常生活高度依赖电子产品。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校园贷”,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信息技术拓宽了大学生的求职途径与工作方式,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就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其强大的力量塑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实践、交往、生活的方式和另一种生活环境,它使人的生存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随着电脑日益普及而变得无所不在,它将戏剧性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会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2]当前,互联网、自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发展着的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人们前所未有地依赖信息技术生活着。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产生着巨大的、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情意行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无孔不入的渗入以及全方位的“周到服务”,使人很容易自我陶醉甚至麻醉其中,产生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人类精神空间里的新危机——“人的物化、人的单一化、人的表浅化、意义的丧失、深度的丧失、道德感的丧失、历史感的丧失、交往能力的丧失、爱的能力的丧失、审美创造能力的丧失”[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已经是被称为“数字原生代”的90后和00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正经历全方位改变。比方说,跨越国界的“地球人”,从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再到符号认同,信息时代人们认同建基于的“共同东西”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稳定”,界限也不那么“清晰”,“本质”的东西也不那么“信守”了。

(一)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一,日常生活高度依赖电子产品。以手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终端产品成了从老人到幼儿形影不离的“玩伴”。象牙塔之内的大学生,吃饭、走路、睡觉等都是手机不离手,早上开眼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对面,你却在看手机”,非常能说明问题。《使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信息过量、信息爆炸,也让我们越发焦虑。总是来不及过滤、处理的信息流就如同大海波涛一样不断丛集、翻滚、冲击人们,很多人离开手机就六神无主,有学者调查,普通人每天看手机150次以上,潜意识中生怕错过某些信息。”[14]再如,CNNIC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保持快速发展,其中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增长显著,年增长率达到64.6%;手机应用方面,手机外卖、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明显,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6.2%和29.7%。[15]其二,沉浸网络生活催生消费主义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网络信息环境下,消费主义思想蔓延之势迅速扩张,“买买买”“刷刷刷”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人们不无调侃地将“网购”视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尤其是“双11购物狂欢节”也成为一种几乎得到全民参与的独特文化现象。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校园贷”,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校园贷”之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须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申请便利与提现迅捷的特点,诱使许多学生身陷网贷泥潭。”[16]其三,导致泛娱乐主义现象盛行。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42亿,占整体网民的57.2%,较上一年增长2457万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较上一年底明显提升,达到4.07亿,较上一年底增长5543万人,占手机网民的54.1%。[17]受游戏直播等强大宣传,沙盒类射击游戏一度取代MOBA游戏成为最受用户喜爱的游戏类型;而时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游戏像拥有魔力一般风行网络,广大中小学生都沉醉其中,完全要靠父母、学校强力禁止。当前,电视荧幕大量的相亲、综艺、明星秀等为了收视率、博眼球娱乐节目越来越娱乐化,除了消遣还是消遣,用来消磨时间,寻找低层次快慰,缺乏精神“营养”价值。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网络视听节目就会跑偏,乃至走入歧途;而没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娱乐就会流于浅薄。

当前,泛娱乐主义思潮在我国消费、传媒、教育、信仰、政治等多个领域均得到了体现。“娱乐”的功能被过度放大,进而不断超越其应有的边界,向严肃领域渗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娱乐类信息常常进入热搜榜,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容易被边缘化。成长在泛娱乐环境中的90后、00后因其“原住民身份”而更加难以保持疏离的自反性立场。随着强势资本注入、上市运作等操作,娱乐化的范围扩展,程度加深。“泛娱乐化导致的主流价值话语的消解、主导价值格局的销蚀,在政治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挑战与冲击。”[18]其四,职业与工作观念发生变化。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性使得人们可以不用在固定场所工作,工作的弹性大大增加,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更自由地安排生活时间,越来越多的工作、交易等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也正取代大量人的工作。信息技术拓宽了大学生的求职途径与工作方式,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就业。与此同时,学习、工作、休闲(退休)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转工、转行、转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辞工、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工作,自主创业等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

(二)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冲击

信息时代正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信息时代有着丰富的网上共享资源,内容涉及人类知识文明的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并且这些网上资源时时处于更新之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www.xing528.com)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知识早已不是教师的权威主宰,“一本书读大学”的时代早已过去。传统意义的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已然被改变。以4A为特征的学习的确让学生超越了高校现今人才培养的局限,而且仍然在推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学生跟谁学?”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爱课网等已经使得大量学习资源穿越物理意义上的学校、课堂,使得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自主学习,知识传递扁平化、学习轻松快餐化。2016年,网络直播高中物理教学的“天价教师”王羽最高时薪高达2.5万元,在线辅导教师收入超网红引发教育内外持续大讨论,而这在将来会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

学习方式受到冲击最显而易见的是阅读。微信、微博以及各种App的普及,唾手可得的阅读极大地增加了有用和无用的信息。截至2017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78亿人,较去年底增加4455万人,占网民总体的48.9%。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44亿人,较2016年底增加3975万人,占手机网民的45.6%。[19]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浮躁、喧嚣、混杂,导致阅读日益浅表化。从144字的微博限字阅读,到提前告知你预计需要花几分钟的微信阅读,信息时代带来了阅读碎片化、浅薄化、拼贴式、专注力丧失等新问题。大学生日益被平庸的网络阅读所裹挟,良好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难以形成。信息时代的快餐式阅读,也让我们的记忆力、思考力、分析力、表达力等全面依赖互联网,“百度依赖症”成了不少人的梦魇。一方面是资讯爆炸,另一方面是学习萎缩;一方面是外在信息海量,另一方面是内化吸收很少。从阅读习惯到学习方式的改变,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的问题,如《浅薄:网络在怎样改变我们的大脑》一书这样描述道:“过去二十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有弹性的,像我们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加以改变。但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零和游戏,大脑越是被用于浏览、网上冲浪等持续的低级的选择,用于深入思考的部分就会变得越弱。”[20]

此外,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阅读,还冲击着常态化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由阅读习惯到学习态度、学习观念以及学习方式,长年累月的快餐式、拼贴式、碎片化和肤浅化的阅读对大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严谨的思维训练、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伤害。如有研究指出:“智能手机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必备,而基于手机的碎片化知识获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系统性知识构建,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明显知识鸿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环境发生了变化。”[21]

(三)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网络社会,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交媒体已成为网民互联网媒体中最为流行的媒体类型之一,凭借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特点,成为网上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如今,恋爱要通过“微信摇一摇”“QQ找一找”,大量的网络社交平台媒体成为“情感的港湾”。现实中的直接“人对人”“面对面”正常交往方式却变得陌生化。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一些非法组织,非法传教、传销以及各种诈骗活动等更有了市场。“沉溺网络,限制和改变了人类的传统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从而导致人的一些心理障碍;长期沉醉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会使人沦为网络的支配者,最终会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22]不可否认,不少大学生习惯以“网友”相称,甚至沉溺于“虚拟交往”,导致对虚拟生活产生依赖,对现实生活产生失望,有的还偏激地批判现实、厌恶现实、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虚拟生存者’迷失在无数网民构成的茫茫人潮中,沦为喧闹都市里的‘现代隐士’。”[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