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十年高职教育研究选

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十年高职教育研究选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形式,构建了高职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论述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及高职产学研持续发展的道路。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发展。缺乏国家发展的实际,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特点,积极建立保障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十年高职教育研究选

黄丽萍

【摘要】运行机制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持续发展的根本。文章分析了国内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形式,构建了高职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论述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及高职产学研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机制;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正在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校生人数已经占到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一半左右。因此,抓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周济副部长在永州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的讲话,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产学研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真正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产学研结合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 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此后于2000年批准了一批相关研究项目,2002年末又推出了一批“产学结合”研究与建设项目,并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国性“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全国范围内的高职产学研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健康发展,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地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

(4)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路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人的单位比较少,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5)目前产学研结合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将会日益显现,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改革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需要,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6)缺乏国家发展的实际,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特点,积极建立保障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家的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这方面目前显得十分不够,亟需加强。

二、高职产学研结合形式分类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形式。从实践来看,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企业向学校捐赠教学仪器和设备

企业对学校的捐赠是比较常见的。企业将生产设备和仪器捐赠给学校作为教学之用,通过捐赠活动和学校建立起初步合作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除了捐赠生产设备和仪器之外,企业的捐赠还有计算机应用软件等。

2.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目前的经验来看,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有助于学生更深切地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操作技能。而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中,学生顶岗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就熟知了本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各种规章制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活动

校企合作教学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形式。由于学校师资和场地设备的限制,实训课程不可能全部在校内进行。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许多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需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或者直接在企业开设。此外,还经常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校参观考察和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思想带到学校里来。

4.学校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

高职的区域性特征就要求学校要为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学校拥有相对较为集中的教学资源,在举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在职培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也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5.学校同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地将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入到教学中来。为了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同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的合作。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得高职院校能够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技术支持作用。

三、高职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首先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内在动力,建设政策性动力机制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二,我国是一个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对短缺的国家,因此充分利用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一项现实任务。第三,我国是一个具有长期“重理轻实”、“重知识轻技术”深刻思想教育传统的国家,因此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制度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一项针对性改革。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教育任务靠传统的说教已不适应,因此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锻炼培养是一条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途径。

同时,产学研结合涉及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与政府各方面,为了正确处理产学研结合各方关系并促其健康发展,建立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就产学研结合来说,要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高职院校来说,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在主动适应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教育性原则。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育人为主,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www.xing528.com)

三是互惠性原则。只有产学研结合的各参与方都受益,这种结合才有可持续性,因此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和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及原则,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1.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足够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一方面,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关法律时,如《企业法》,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教育。高职院校要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开放办学的思想,把开展产学研结合视为办学道路和特色,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制订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企业方面也需提高认识,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把开展产学研结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以此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2.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院校是主体。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指导、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高职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首先,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代表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顾问)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等。其次,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群)职能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与方法、指导毕业设计,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等。通过组织职能的发挥,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必然能建立起一种主动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使产学研结合真正具有生命力。

3.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各有责任。产学研结合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也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政府应在有关文件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如学校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如何保证为企业提供培训、科技支持等,企业如何保证在条件、人员上的支持,如何保证学生实训任务安排等。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有利于在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4.评价机制:即检验与评估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产学研结合双方以及社会都想要也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有“软”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工作中加大对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评价权重;高职院校也应制订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四、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坚持科学定位,推进办学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培养机制创新,努力形成自身的层次与类别优势及办学特色。要以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合理确定和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和规模,逐步建立起主体多元、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认真制定并实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办出特色。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工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十百千计划”,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与竞争优势。通过四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努力建成一批高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要强化学校与企业、生业的紧密结合,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要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类资源。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师资,企业提供项目、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高职院校”要在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按照“实际、实用和实践”的原则,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课程目标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课程内容,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轨;积极开发与职业资格论证要求和技术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组合的多项选择课程结构模式;摆脱以学校为中心、专业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开放教学管理、开放学习资源和开放评价方式,推进高职课程建设全方位开放。

切实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高职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突破学科型教材的编写程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骨干参与,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先进技术发展,针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写具有时代特征、高职教育特点的理论和实训教材。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积极开发电子教材、实物教材和网络多媒体教材,实现优质教材资源共享。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每所学校、每个专业都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提高现代科技含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问参与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跟踪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按照生产现场的要求,营造真实的工程背景,实现部分课堂转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生产组织,既给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生产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校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孵化小企业,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实现校企双赢。同时要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

大力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程”,重点建设几个覆盖相关领域、行业企业参与、市场机制运作、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资源共享,为相应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师培养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

五、高职产学研结合持续发展

(一)坚持正确方向,走快速发展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要快速超常规发展,前提是找准正确方向,科学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大约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教育的高水平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上,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能办成一流的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要把“专升本”作为主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发展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光明

(二)努力开拓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的特色之路,要坚持教育创新,在观念、制度、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较多的投入,单靠政府和收学费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职院校属地方政府主管,资金由地方财政拨付,学苗主要来源于本地,毕业生大多数在本地区就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定位必须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面向的必须是地方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只有做到这三个“必须”,地方高职院校才会有生机,才会充满活力。这已为实践所验证(例如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定位准确——为天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得到了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与此相适应,地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也必须突出“地域性”特点,在“实用性”上下功夫,正确处理“产”、“学”、“研”三者关系,把“学”与地方的“产”与“研”紧密结合起来,使产学研结合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高职学校遍布全国各地,拥有大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和朝气蓬勃的学生,这批人才如果与产业结合得好,发展空间是非常之大的。每个学校都应该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今后国家将加快推进劳动准入制度与教育的结合,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地区和学校应根据这一要求加快进行改革。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一心一意谋发展,都在努力发展具有地方和行业特点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将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更加有利于学校走出有特色发展之路。

(三)依靠各方力量,走集成发展之路

国家今后对教育的投入还会逐步增加,但增加部分的主要投向会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必须依靠学校面向市场经济的自主办学和良性运转。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明确了今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总方针是“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这个方针的基本考虑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家今后要推动各省、市办好一批职业技术学院,要大力发挥行业或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民办或民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地方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要聚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走集成化发展之路,为自身赢得超常规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自我良性运转和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产学研结合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高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必然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原载《中国市场》2005年第12期

【作者简介】黄丽萍(1970—),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