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峡文化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三峡文化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宜昌大城建设视角下,研究如何将三峡文化灵活运用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宜昌,服务地方经济和宜昌大城建设,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中注意三峡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的职业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峡文化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李 想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宜昌大城建设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如将三峡文化贯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始终,一来培养的高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宜昌就业支持建设,并会潜移默化的在职业过程中流露三峡精神;二来即便毕业生在宜昌以外的地方就业,如果内心认同三峡文化,未来也会成为宜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个流动的宣讲站。具体在运用途径中的考虑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重视三峡文化的融入;在实践教学中移情三峡文化的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三峡文化的参与。

关键词:三峡文化;大成建设;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建设成为瞩目焦点并受到了空前重视,而加强大城市建设,更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大城建设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内涵丰富,影响因素众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陶小马教授采用大量跨国间数据,计量检验了影响大城市化的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城市建设的5条意见,包括应尽快明确大城市的标准、重视发展100万~500万人口区间范围内的大城市,以及应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再造、人口转移和扩大内需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1]无论如何,在大城建设的体系中无法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存在,大城建设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这些服务型人才的来源值得每一所地方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去深入思考。本文尝试从培养具有三峡文化特色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来满足大城建设需要的角度切入,探讨将三峡文化贯穿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始终,将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宜昌大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在宜昌大城建设视角下,研究如何将三峡文化灵活运用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高职学生毕业工作去向为例说明,如果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三峡文化的渗透,让广大学生对三峡文化全面了解并从内心深处认同,那么假如这些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留在本地就业来支持宜昌大城建设,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在职业过程中流露出三峡精神,对宜昌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假如一些毕业生选择在宜昌以外的地方就业,基于对贯穿职业教育过程的三峡文化的认同,未来也会自然成为整个宜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个流动宣讲站。因此,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宜昌,服务地方经济和宜昌大城建设,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中注意三峡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的职业实践中灵活运用。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应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谓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则是指通过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发展形成的对人未来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主要表现为正向认识和能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高校也积极采取了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拥有丰富人文底蕴的三峡文化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远没有足够的渗透发展。其实利用三峡文化来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宜昌及周边地区保留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地域地方文化资源易得易用;开展实践活动不需花费高额成本,效果却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好;学生对本地的地方文化有天然亲近感并相对熟悉,更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结合专业育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三峡文化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多为省内甚至宜昌周边考生,把三峡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更能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也能由此及彼辐射到整个高职学生群体,使他们对三峡文化产生认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重视三峡文化,一方面可以在不同专业的各种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三峡文化,尤其是三峡民族文化,重点讲解与三峡文化尤其是与其中民族文化相关的部分。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必修课时,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知识点,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宜昌地区的一些名人屈原王昭君、夏明翰等进行介绍提炼,给学生们讲解他们的事迹以及流传下来融入骨血的精神烙印。在《手工创作》的课程上,可以结合三峡文化特色教学生制作皮影玩偶,熟悉皮影戏的流程。在《音乐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着重教授三峡民歌《六口茶》,使学生对三峡民俗文化有一个感性形象的把握。由于本土文化天然给人亲近感和认同感,三峡民族民俗文化的内容虽然相对琐碎,但只要教师加以整理挖掘,形成主题教学内容,学生便可以很容易地在真实可感、亲切自然的氛围之中接受和消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前来学院讲授三峡文化相关的综合素质讲座,以拓宽高职学生们的视野。定期举办三峡旅游讲堂,邀请宜昌当代有影响力的人物,前来介绍行业前沿动态,比如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卢宁钢的讲座《紫砂的魅力》就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经过学习迁移,也会强化他们对三峡文化的认同,促进他们对三峡文化的研究。

二、结合实践育人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渗透三峡文化(www.xing528.com)

除去课堂主阵地之外,实践环节也不容忽视,近年高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人文科学类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适时的融入三峡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信息化等手段,通过PPT、视频等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为了增强教学中的现场感,教师完全可以将宜昌地区的景区景点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宜昌旅游年卡的便捷办理增强了景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身临其境,以唤起教学情感标的共鸣,可现场演练以提高学生导游讲解服务技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也做过同样尝试,在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纪念馆邀请馆长现场教学,让爱国主义的情感直抵现场学生的内心。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三峡文化,还可以在相关课程的考核中布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比如《中外民俗》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考察三峡民俗渊源,撰写调查报告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峡文化精髓,由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己动手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再者,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可以拟定研究主题,分组深入地方,将所学的文化知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解决1~2个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为地方服务。

三、结合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三峡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积极影响,通过感染、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峡文化因其天然的地域亲近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结合三峡文化,开展一系列带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如三峡主题电影展播、巴山舞比赛、三峡作品读书会等。同时辅以及时广泛的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强化学生对三峡文化的认同。

综上所述,三峡文化是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充分利用三峡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和工程文化[4]的资源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渗透三峡文化培养出的高职学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宜昌大城建设服务。

【注释】

[1]陶小马、陈旭:《再论我国大城市化的现实意义、发展目标和应对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6期。

[2]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教育探索》2013年第1期。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思想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

[4]刘玉堂:《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