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认识素质结构与发展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认识素质结构与发展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素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组成要素。只有认识了素质的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素质的本质。心理素质的第二个方面指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质包括情感的稳定性、持久性、强烈性,意志的坚定性,性格的包容性、开朗性等,发展这些品质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认识素质结构与发展

人的素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组成要素。只有认识了素质的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素质的本质。由于素质的复杂性,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素质的结构,每一种新的科学分析都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本质的认识,但每一种分析又都是从某一个侧面来认识素质的,因而就都有其局限性,把各种分析综合起来,就能使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素质的本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5种分析方法。

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课题组”认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关于素质结构,其课题报告中只提了这一句,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也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分类方法。

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素质发展提供能量、提供物质支撑。笔者认为,身体素质应包括体形、体力、体质、体能4个方面。体形是身体外在形态,本不是素质,但在体形塑造中却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由于当代社会人们很关注体形塑造,所以在这里也列为身体素质的一项。体力表现为身体的力量,是否强健有力是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质表现为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的质量和功能强弱,还表现为身体抵抗力的强弱。体能则表现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特别是脑神经活动和各感觉器官的功能,这些功能将直接影响其他心理素质的质量。

2.心理素质

这里讲的心理素质是狭义的,是不包括社会文化素质的,主要是指心理活动的特性和品质,包括3方面。第一方面是心理倾向性,包括需求、动机、兴趣、爱好等,它会使人努力从事某些活动,排斥抗拒另一些活动,努力去获取某些信息,排斥抗拒另外一些信息,从而使人的行为有倾向性和选择性。另外,当某种信息符合个体的精神需求,激发了个体的某种心理联系时能使个体产生震撼和启发,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深深地在头脑里扎根,甚至终身不忘、终身受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经历的某件事,或者是听到的某句话,或者自己从书报上看到的某句话,由于给自己以极大的启发而终身难忘。因此,我们就要考察和研究,个体有些什么样的精神需求,怎样激发他的精神需求,通过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信息、形象、语言),从而激发和解决个体心理上的矛盾,使个体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大大加快知识经验内化、升华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培养发展素质的效率。从个体自身来讲,要努力把一些重要问题放到头脑中思考,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问题状态、探求状态,这样就容易在外界信息的触发下得到更大的启发,甚至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触发效应或共鸣效应。俗话说,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情景正是心理共鸣效应的生动写照。

心理素质的第二个方面指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观察的细致性、周密性、准确性,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清晰性,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想象的丰富性、创造性等这些都属于智力因素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可以被有计划地进行培养的,培养智力因素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口。非智力因素品质包括情感的稳定性、持久性、强烈性,意志的坚定性,性格的包容性、开朗性等,发展这些品质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

心理素质的第三个方面是指心理的自控性,包括自信、自觉、自律、自尊,以及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对精神刺激的耐受力,对心理伤害的康复能力等。

3.社会文化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素质,是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处于个人素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标示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性质、方向和水平,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文化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3大方面,其具体内涵将在下一部分说明。

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往往把人的素质概括为4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仰、信念、理想追求,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人的文化功底、人文修养、文化品位等,它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思想道德素质也达不到较高的境界,专业学习也会很困难,也难以提升身体心理素质。因而文化素质是处于整体素质的基础地位。

3.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任何人都是通过一定的专业工作来为社会贡献。

4.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物质和心理基础。这里把身体心理放在一起是把身体心理视为身心统一体,把身体健康理解为身心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也就是身体心理素质较好。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使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和身心品质。以上这几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就要处理好这几部分素质的相互关系、促进各部分素质和谐发展,形成有自我特色的、优化的素质结构。

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从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角度出发,人的素质结构可分为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科学素质包括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是指掌握必要的人文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掌握基本的人文方法,培养高深人文精神

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研究、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学问,是要求人们符合客观规律办事,是求真。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一切违背科学的必遭失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是立世之基。

人文,是人对自身、社会和世界的认识,是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求美。人文体现为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意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人民的情感,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存精神世界。因此,人文是为人之本。

要成功,必须合乎科学、但合乎科学,却不一定能成功。因此,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例如,有人利用现代技术造假币,伪劣商品等就是反人文的。同样,合乎人文也不一定成功,如果违反科学,可能事与愿违。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承、不可或缺。

知识经济社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这种知识,既是高度分化的,又是高度综合的。反映到教育上,必然要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协调和配合。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和决策知识化的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只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配合,才能形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发挥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因此,要求学科技的大学生要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也要学一些科技知识。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就要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协调互补。对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精辟论述,他说:“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能够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爱因斯坦也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产生创造力。”

另外,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协调配合,能大大增强人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科学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量化实验,人文方法主要是反思、体验、感悟。科学也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因此,只有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的协调配合,才是获取成功的保证。钱学森说:“从人的思维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总是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联想激活开始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既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了。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钱老还感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文理相通,辩证统一。两者(科学与人文、艺术)若不结合,终不能成大器。”钱老的这些话,深刻说明科学与人文必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文化没有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主要提供工具理性;人文文化则具有民族性,主要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为人类提供价值理性。”科学是一种认识体系,人文是一种伦理体系,科学主要讲客观世界即“天道”,人文主要讲主观世界即“人道”,科学承认客观,人文关怀客观,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就能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能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就是一个高素质的、高尚的人。反之,如果科技与人文分离将导致出现畸形人:只懂科技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四、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身心素质

学者周海宏认为,从其概括的素质结构来看,完善的人应该具有以下4种素质: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

理性素质指的是人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广博、扎实的知识,清晰、严谨的逻辑与积极、活跃的思考是其构成要素。它是人类征服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根本力量。它的活动领域是科学,它的本质力量是对“真”的追求。

感性素质指的是人感受世界,欣赏、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同时,它也表现为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需要。它的构成要素是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体验能力和对良好感性体验的需求。它是人类美化生存环境,创造艺术的根本动力,也是环境意识的内在心理需求。它的活动领域是艺术,它的本质力量是对“美”的追求。

情感素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友爱、关怀、互相帮助的内在需要。它的构成要素是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与理性能力相结合,它是人重大局、重群体利益的情感基础。它的活动领域是道德,它的本质力量是对“善”的追求。

身心素质的构成要素是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及体能良好,和健康的心理——不易受到心理伤害,及具有良好的心理伤害自我修复能力。

理性素质的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但感性素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从个体的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美好生活的能力。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创造全人类的幸福,而幸福社会的前提是每个个体都具有体验幸福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每个人的感性素质。如果一个人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视觉的美,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听觉的美,吃着珍馐佳肴——味觉的美,闻着鲜花的芳香——嗅觉的美,而毫无美的享受,那么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他也谈不上幸福。促进每一个人感性体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社会生活幸福感的前提。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与拥有生活幸福感的社会并不完全同步,物质文明建设与创造幸福社会之间必须有个体的素质的环节——感性体验能力。缺少感性体验能力的人,存在着过于偏重实用性因素,而缺少生活幸福感体验的问题。从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的群体,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

服装建筑建材装修工业设计⋯⋯所有这些行业都是具有感性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现代物质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就是实用性能与感性样式并重。

感性素质的培养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以上部分摘自周海宏的论文《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文中的许多论点不一定准确,例如,说理性素质活动的领域是科学,感性素质活动的领域是艺术,情感素质活动的领域是道德就经不起推敲,事实上,这3种素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所有领域中都共同起作用的。但这篇文章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要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体验,而且要培养对美好感性环境的内在精神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关于素质的“四格”结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周庆元与胡绪阳在《教育研究》 (2005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由“四格”组成:即体格、心格、智格、行格。这里的“格”有品质的含义。体格,即身体素质,包含体形、体力、体质。心格,即精神素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两个要素。智格,即智力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方面。行格,即行为素质。这里提到的行,不仅指“品行”中“行”的内涵,而且还指人的一切实践,它包含了行为和仪态两个方面。其中“行为”包含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动力和行为品质等, “仪态”包含了身仪、言仪和行仪。

行为习惯可分为良好习惯、不良习惯和中性习惯;行为规范可分为有规范性行为、无规范性行为;行为动力可分为正向动力和负向动力;行为品质可分为优良品质、不良品质。身仪中有别于作为有机体的“身体”,除体形外,还包括发式、容颜、衣着、精神状态、年龄特征等的体表形象;行仪指举手投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状态和行为形象;言仪指由言谈的内容、语气语调、语速语量、语音语质等综合体现出来的语言形象。

体格、心格、智格、行格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形态,四格各自以自身独特的内涵而存在,又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体是构成一个人的基础, “心”和“智”则是四格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内涵, “行”则是“体格”状况的表现和“心”、 “智”水平的外化。

“四格”理念把个性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并重,把以“行为素质”为内容的“行格”看成主结构的重要板块。行格作为把体格、心格、智格3大基本素质的外化、发散和升华,在人的素质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任何品质的体格、心格、智格都必须通过行格来表现,没有行格,体、心、智就是无用的,行格需要被严格的培养。关于行格的分析是素质四格结构中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以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素质结构的5种分类方法。之所以要介绍,是为了说明素质的结构很复杂,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虽然这5种分类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就都有其突出的亮点,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学习借鉴。由于人的素质是内隐的,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和测量,只能通过素质的一些外显的表现来判断。从教育的角度看,也只有从这些外显的方面进行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根据素质的外部表现来构建一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自觉性。根据这样一个思路,笔者认为学生的素质是由6大系统构成的,即知识系统、观念系统、精神品质系统、能力系统、行为素质系统和身体素质系统。相应地也可以称为知识素质、观念素质、精神品质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和身体素质。因为人的素质高低总是表现为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并且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观念、理念、信念和意识,也表现为一定的能力、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等。因此,我们就从这6大方面来构建素质结构。

六、六大子系统的素质结构

1.知识系统

知识不是素质,但个体若真正掌握了知识则是素质的表现。所谓真正掌握,就是掌握了知识的实质、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体系,这样的知识,就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丝毫不意味着要减少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是要学得更扎实、更深刻,不断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不但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和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概念和人们对知识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转让和使用为主要活动的经济。知识经济中所涉及的知识不限于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商业知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对面临问题作出的判断的知识和提示解决方案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还可以分为可编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知识)和意会知识(如个人在实践中所掌握的某种诀窍、奥妙和领悟),前者可以被记录下来,可以传递、储存和复制,后者与个人经验、背景密切联系,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这两种知识都很重要。钱学森曾说:“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成本成章的系统的理论,也就是可以写清楚、讲清楚的学问,能由先生口授,学生听课或通过自习看书而获得的科学研究本领,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书本知识是任何做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学的。但只学了书本知识还不够,问题在于学了,把书背熟了,还要在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方法和工具。这可不容易,这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二个方面。一位青年人要学这个本领,最好的办法是拜有科学成就的人作老师,从老师的研究实践中领会。这个方法也包括去参加一个活跃的学术讨论集体,大家讨论学问,畅所欲言,最后问题终于被弄清了。青年人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领悟到搞科研的真本领:如何抓问题的关键,如何认识死胡同(此路不通),如何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迅速走上大道,如何敏锐地发现有希望的苗头等。这方面的学问还没有形成一门科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钱老的这一段话,精辟地说明了关于科研方法的可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的区别,以及两种知识的重要性,而意会知识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探索、领悟和积累。

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研的经济》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分为4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即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即关于做事情的方法、技巧和诀窍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关于谁掌握和创造了这种知识,要到哪里去寻找这种知识;后两种知识的掌握实际上体现为人的能力,所以在知识经济中,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相关知识的掌握来实现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关的知识叫做能力知识。(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知识系统,包含4方面的知识或4个知识群:学科知识、意会知识、能力知识和信息知识。

(1)学科知识:这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基础。在知识类型上主要包括关于是什么的事实知识和关于为什么的原理知识;从知识范围来看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核心和精华大多体现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之中,这些知识是可以在尽可能多的方面和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的。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达到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掌握的程度也是可以被评价和测量的。

(2)意会知识:这是关于生活经验,关于看人看事的眼力、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获得。

(3)能力知识:能力不是知识,但能力中包含知识经验要素。例如关于如何创新知识的知识,判断应该怎样解决问题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人们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个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数学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原因是他不善于从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感受其中隐含着的数学信息,抓不住其中的关键,不能从个别中看出一般的关系,不善于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不能展开更广阔的联想,而所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弥补的。如果我们重视教给学生如何从具体问题中感受数学信息的知识,如何从个别情境中找出一般关系的知识,如何进一步展开联想的知识,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可以提高得更快的,而这些正是我们以前的教学较为忽视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指标体系中,应设立具体的能力知识目标,主动、自觉地实施能力知识教育,这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4)信息知识:指如何获取信息、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以及寻找所需要知识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由于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在未来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这里把它作为独立的知识类别。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为了不至于在信息海洋中被淹没,必须掌握能快速查找所需要知识的知识,提高对信息进行识别、选择和利用的能力。

良好的素质结构不仅体现在对这4部分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上。

2.观念系统

它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内化、升华后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要着重确立以下10个方面的观念和意识:

(1)生命观念和生命意识。懂得生命的意义,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关爱生命。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呵护生命、发展生命。懂得生命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身体和心理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受动性和符合目的性的统一。能动性表现为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立性和创造性,受动性则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受制约性。能动性是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受动性则是外在的制约因素,只有按照符合目的性的要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做到内在的能动性与外在的受动性的统一,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张扬,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只有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进一步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生命意义,焕发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才能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和升华,谱写更加亮丽的人生。

(2)社会观念。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自觉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3)学习观念。懂得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坚持有自我特色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4)科学观念。懂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人文观念。懂得人生意义和人文价值,坚持求善、求美。珍爱亲人,友爱朋友,坚持诚信待人、乐于助人,努力营造和谐氛围。

(6)道德观念。懂得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坚持培养良好品德,努力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坚持讲道德、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生态道德。

(7)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懂得依法治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治国方略。懂得法律和法制的重大意义,自觉遵纪守法。

(8)竞争合作观念和竞争合作意识。懂得既竞争又合作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种机制。既敢于竞争,主动迎接竞争,又善于与人合作,力求互利双赢。努力把竞争转化为动力,促进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成功。

(9)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懂得生态环境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10)相关专业观念。每个人都在学习某一个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些相关的基本观念,这些知识是同学们所必须掌握的。

3.精神品质系统

指人的素质在人的精神风貌、言行品质方面的体现。具体归纳为10个方面。

(1)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心态积极、乐观、平和,有奋发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胸怀广阔。胸中有自己,有他人,有人民,有国家,有社会,有世界。容量大,气量大,开朗大度,不为小事生气,不为琐事浪费心理资源,不易受到心理伤害,受了伤害也能较快康复。

(3)视野宽广,眼界开阔。看人、看事、看问题要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准,有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预测力,能看到发展趋势。既有历史眼光、全局眼光,又有世界眼光。

(4)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能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自觉肩负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5)重诚信,重修养,讲道德,讲法制。以诚信铸就人生,以道德锻冶品质。

(6)良好的智力因素品质。观察全面、周密、细致、深入;记忆牢固、准确持久;思维广阔、深刻、敏捷、灵活、独创;想象丰富、生动、清晰、超越等。

(7)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注意专注、集中、持久;兴趣强烈、广泛、好奇心强;情感丰富、强烈、深厚、稳定,有强烈的感染力;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能坚持,承受挫折能力强;性格健康,能容人、能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共事等。

(8)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有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和科学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坚持追求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品质。

(9)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较好的人文基础,较高的人文修养、文化品位,有求善、求美、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10)健康完善的人格特质。有独立完善的健康人格,自信、自强、自律、自尊、自重,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有胆识,勇于承担责任。

4.能力系统

能力是指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能够快速掌握活动的要求,提高活动的效率,取得活动成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能力是人的素质在活动中的体现,人的能力也总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能力的种类。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都起作用的能力,特殊能力是只在某种具体活动中起作用的能力。这里着重介绍10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思维能力。它是能力系统的核心。包括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多元思维能力等。

(2)学习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快速获取信息能力。

(3)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以及推荐自己的能力。

(4)预见能力。包括洞察细微的能力、敏锐发现新动向的能力、科学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

(5)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制订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总结实践经验的能力、跟踪决策的能力。

(6)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7)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8)领导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制订共同奋斗目标的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9)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以上9种均为一般能力。

(10)相关专业能力。这是符合专业要求的特殊能力。

5.行为素质系统

人的行为本身不是人的素质,但在人的行为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行为品质等则属于素质的范畴。当前是一个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时代,因此,培养提高人的素质也应该从人的行为上着手。行为素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坚持良好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2)注意仪容、仪表,通过衣着、表情等塑造人的外在形象,体现人的精神风貌。

(3)通过语言内容、语气语调、语速语量、语音语质等来塑造个人特有的语言形象,体现人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

(4)通过举手投足表现个人特有的风度、气质和形象。

6.身体素质系统(从略)

以上关于素质结构系统的分析是与素质教育目标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将使素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