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汉时期百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两汉时期百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历史主要集中于汉代的著作中。其中有涉及百越民族群体的言论。[152]东汉时期,文献所提及的越民族族称实是与百越同源系的民族。

两汉时期百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迄至汉武帝南征百越、北战匈奴、东讨朝鲜、西进西域,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力的强盛。此时期的百越各支系出现了较大的政治势力或中心,如南越、闽越、吴越、东瓯、西瓯、骆越等,与中原皇朝的联系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加强。但随着秦汉皇朝政治、军事的发展,百越民族建立的政权逐步消亡,融入汉族的步伐也加快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史学家的视野开阔,而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则为撰写史书提供了难得的氛围和丰富的素材

秦祚甚短,加之秦始皇“焚书坑儒”,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史籍和宏厚的史学著作。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历史主要集中于汉代的著作中。

一、西汉时期百越史学

司马迁史记》中的《南越尉佗列传》和《东越列传》是百越民族历史的专篇。前篇主要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后世同汉皇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灭南越,将其置于皇朝统治范围的过程。后篇则记述了秦汉时期东越变迁的史实,即秦末汉初时东越由郡县变为闽越国和东海国,勾践后裔无诸封为闽越王,摇封为东海王,后来,东海王因助汉叛乱首领吴王濞而迁处江淮间。馀善则杀闽越王郢而得立东越王。之后馀善又因谋反而被杀,东越国重新变为郡县,其民迁处于江淮间。《西南夷列传》虽然主要是记述西南地区的民族历史,但也涉及西南夷与百越民族群体的关系。此外,《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律书》、《天官书》、《河渠书》、《平准书》、《吴太伯世家》、《鲁周公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赵世家》、《陆贾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淮南衡山列传》、《汲黯列传》、《日者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中也散录了百越民族群体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痕迹。

总之,《史记》中描写百越民族群体的史实较多,分现于多个体例中,体现了司马迁尊重史实、变化且发展的夷夏观和民族一统的思想,揭示了百越民族与中原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关系。“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同时没有将百越民族群体视为野蛮低贱的民族,而是认为“句践夷蛮能修其德,不强吴以尊周室”[148],将百越视为大一统中原皇朝的一部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原道训》、《精神训》、《主术训》、《齐俗训》、《道应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有记载百越民族历史的内容。如百越民族的风俗民情,“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有秦征讨岭南西瓯战役的详细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149]。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才打败西瓯人,占据岭南百越地,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实现了对岭南百越地区的统一。

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十三卷,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其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中有涉及百越民族群体的语言情况。如“允、訦、恂、展、谅、穆,信也。齐鲁之间曰允,……荆吴淮汭之间曰展,西瓯毒屋黄石野之间曰穆。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荆吴扬瓯之郊曰濯”。“娃、媠、窕,艳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曰娃,南楚之外曰媠,宋卫晋郑之间曰艳。”[150]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相关现象的大辩论。其中有涉及百越民族群体的言论。如皇朝征伐百越的辩论内容,“孝武皇帝攘九夷,平百越,师旅数起……”“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圣王怀四方独苦,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于瓯、骆”。百越居住位置,“今夫越之具区,楚之云梦,宋之钜野,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百越民族的特产,“南越以孔雀珥门户”。[151]此外,还包括吴越两国的史实,汉代南越等政权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些史料也可以从旁枝末节中更清楚地了解百越民族在秦汉时的历史景况以及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百越民族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说苑》、《韩诗外传》等典籍也有论及百越民族的历史。

二、东汉时期百越史学

百越民族所建立的几个较强大政治势力或中心被汉武帝征服后,改为汉之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152]东汉时期,文献所提及的越民族族称实是与百越同源系的民族。

班固汉书》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和《闽粤传》,详究了百越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此外,《高帝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武帝纪》以及《百官公卿表上》、《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地理志》和一些人物传记如《吴芮传》、《吴王濞传》、《楚元王传》、《陆贾传》、《淮南王传》、《贾谊传》、《晁错传》、《汲黯传》、《景十三王传》、《严助传》、《朱买臣传》、《严安传》、《终军传》、《贾捐之传》、《酷吏传》等都有部分篇幅涉及百越民族的历史,扩大了百越民族历史记载的领域。(www.xing528.com)

东汉王充著《论衡》的《率性篇》、《初禀篇》、《物势篇》、《书虚篇》、《道虚篇》、《别通篇》、《谴告篇》、《宣汉篇》、《恢国篇》、《订鬼篇》、《言毒篇》、《四讳篇》、《卜筮篇》、《解除篇》和《祀义篇》对百越民族有所论说。如“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感以气势,或以巧便……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153]使我们对百越民族的风俗、习俗等有了了解。

《越绝书》,又名《越绝记》,是记载中国早期吴越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又称《越绝》、《越录》和《越记》等。书名之“绝”,今人考证,为上古越语“记录”之译音,是越国史记的专名。其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作者一般采东汉初期会稽人袁康说。《越绝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以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等史籍。今本存十卷。前五篇称为内传,为《吴太伯传》、《吴王寿梦传》、《王僚使公子光传》、《阖闾内传》、《夫差内传》,记载了从吴太伯立国到夫差亡国的史事;后五篇称为外传,有《越王无余外传》、《勾践入臣外传》、《勾践归国外传》、《勾践阴谋外传》、《勾践伐吴外传》,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勾践称霸后越传八世失国的史事。其中,勾践谋吴之史事记载甚详,几占了全书一半。故所记吴越史事远较他书详细,虽其中多有渲染神异怪诞的小说家言,但也是研究吴越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异物志》,东汉杨孚撰,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异物志》。其中主要记载了交州一带,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即百越民族群体所居之地的物产和民俗风情。

三、两汉时期百越民族史学的特点

1.史学内容方面的特征。

与先秦时期相同,两汉未见百越人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撰述的百越历史著作。这一时期无论是正史,还是其他性质的史书都提及了百越民族历史,百越民族的历史遂较为丰满和形象。史籍所载内容涉及百越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生产、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等许多方面,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百越民族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

2.从侧面体现了中原史家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时期的史家写史多从实际出发,与现实紧密联系。两汉有些史著提及先秦时期百越民族的历史,大多略古详今,主要是随着对百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入,针对百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的情况,详析闽越、瓯越、骆越、南越等百越支系,以更多笔墨来记载秦汉特别是汉朝时期的百越民族发展的历史。

3.百越民族史学发展。

秦汉时期百越民族历史分见于各种史书类别中,包括纪传体编年体、杂史,还有志怪小说等。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专门记载百越民族的专篇和专著,其中专著虽然介于小说与历史之间,但也是一种质的飞跃,是百越民族史学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