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策略的探索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策略的探索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制订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发挥教学计划的特色。由于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和范围、师资结构和水平、办学历史和条件、面向的地区和行业等具体情况不同,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家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和本校培养特色的关系。要注重本校的培养特色,教学计划有特色,专业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完善教学计划的结构。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策略的探索

教学计划是高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按照国家统一的各年级学习科目,确定学校工作步调,设置和安排学校课程,指导、控制、总结和评价教学实践及其成果,保证培养合乎规格和标准的人才的活动。教学计划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它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学管理系统内各层次的目标、任务和行为。

1.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高校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制订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学时安排和学分分配四个基本要素。四个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它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规定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决定了教学环节的安排。

(2)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教学计划中一般设置四类课程,即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设置是培养规格在课程上的反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3)教育教学环节,指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不同活动形态。教学环节分为课程性教学环节和非课程性教学环节。课程性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教学实习、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教育训练所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研活动、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等。

(4)学时安排和学分分配。学时安排所反映的是学生在各个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学分是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安排等计算的依据。

2.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1)发挥教学计划的特色。由于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和范围、师资结构和水平、办学历史和条件、面向的地区和行业等具体情况不同,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家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和本校培养特色的关系。要注重本校的培养特色,教学计划有特色,专业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体现特色。要结合本校的历史和传统,在分析本校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发挥优势的原则具体确定本校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的培养方向。

第二,在课程体系上体现特色。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秀课程;对具有潜在实力的课程给予扶持,逬一步建设成优秀课程;在加强优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体现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三,在培养模式上体现特色。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上突出特色。

(2)以学生为本。教学计划应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www.xing528.com)

第一,培养目标的设计要在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处理好专业化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把实现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作为总的目标和要求。

第二,课程设置要在全面发展方针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兼顾学科的性质和专业特点,因校、因专业制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确定各类课程最优比例的出发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教学进度的安排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即既要使教学进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使教学进度富有弹性,为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自己学业的进程创造条件。

第四,学时安排和学分分配要根据培养目的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特点来确定。依据专业业务范围的侧重点和所设定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对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区别对待,制订合理的学时和学分分配比重。

(3)强化学生能力。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校培养高级部门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关键是要在教学计划中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素质教育。

第一,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邻专业的相关知识,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及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基本要求。

第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学中普遍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

(4)完善教学计划的结构。制订教学计划,必须统筹规划,正确处理教学计划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各个环节的配合,实现整体优化

第一,注重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协调。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要围绕培养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中心,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置专业课,并围绕专业课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以培养目标为红线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第二,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因素。要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做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学时和学分,并把社会调查分布在各个学年之中,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从而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

第三,正确处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关系,完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重要方面,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关系。要坚持以专业课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夯实基础,专业选修课拓展、发挥学生个性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分步骤设置各类、各门课程,形成各类课程相互协调、各门课程前后衔接的课程体系。

第四,正确处理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的关系,合理分配学时。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