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御封文献名邦,《巍山史话》引领历史回溯

清代御封文献名邦,《巍山史话》引领历史回溯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被清廷御封为“文献名邦”。文献广场及“文献名邦”牌楼宋代,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被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后历经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七年诏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明清统治者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由私学蜕变成了官学,并被纳入了科举系统。1987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年间,蒙化掌印同知张善化捐金改建,后掌印同知陈文成立义学于内,称南社学。

清代御封文献名邦,《巍山史话》引领历史回溯

南诏早期就接受了中原文化,尊儒重道,南诏中后期,汉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早在唐初,蒙舍诏主即劝民习读汉书,敦崇八行。南诏中、晚期创作的《南诏德化碑》《南诏奉圣乐》《南诏图传》在历史长河中依旧闪烁着熠熠光彩。明洪武年间,城内建盖孔庙办庙学。明清两朝,新建了多处书院和社学,讲学授课之风盛行。明清时,有进士23人,文举220人,武举30人,贡生500多人。因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被清廷御封为“文献名邦”。

书院社学是巍山古城中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初考,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根据主办者的不同,分为官、私两类。私立书院最初其实是私人读书书房,如唐贞观九年(635)设在四川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就是最早的私人书院。官办书院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藏书机构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成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但它是皇家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类似于皇家图书馆,而不是教学机构。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一些有识之士模仿佛教禅林的讲经制度,避居山林,创立书院,这些私人藏书、读书的书院逐渐演化为学者讲学教授、士子读书求师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具有了学校的性质。

文献广场及“文献名邦”牌楼

宋代,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被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等。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有专人主持,以讲论经籍为主,采取以自学为主,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行,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后历经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诏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书院几乎遍及全国。明清统治者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由私学蜕变成了官学,并被纳入了科举系统。蒙化(今巍山)的明志书院、文昌书院、文华书院等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应运而生。

明志书院原称崇正书院,俗称西寺。位于古城西北隅,蒙化通判胡光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在原浮屠之地始建,取名崇正书院,是蒙化第一所书院。原建筑有杏坛、大殿、学文斋、修行斋,前有泮池,泮池前有一坊曰“科第”,殿后建屋五间曰“观文楼”,旁建厢房,后多毁。明嘉靖年间,蒙化府通判吴绍周扩建,于大殿后建武侯祠致远堂、尊经阁、乡贤祠、书斋、八腊祠、拱辰馆,大门外凿池,共有屋56间,规模宏大。取诸葛武侯“淡泊明志”之意,改崇正书院为明志书院。明嘉靖年间大文学家李元阳曾撰写“明志书院”石刻碑立于院内。明志书院历经沧桑,原建筑大多毁损,现仅保留大门、中厅、大殿,厢房及漏阁数间,并有明末栽种的古榕树一株,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005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文昌书院原名文昌宫,明蒙化卫指挥使杨浚建,初设启蒙义学。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县城士绅增修大门、忠孝楼,并建石牌坊曰“忠孝”。乾隆四十六年(1781)教授卢镦建厢房、厨库、书室。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及士绅捐资维修,改名为文昌书院,并题书碑文“丙午秋闱,登贤书者甲于滇省”。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称“学古书院”。民国四年(1915)改设蒙化中学,为滇西重点中学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中学迁至文庙,文昌书院改设小学。文昌宫建筑群由山门、牌坊、中殿、大殿、魁星阁、金甲殿、厢房三进两院组成。现存大殿最雄伟,前有月台,四周围大理石栏杆,台前正面有大理石雕龙御路,殿为单檐歇山顶,门窗雕刻细致生动。古建筑还保留中殿、大殿、金甲殿、魁星阁及部分厢房。1987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学位于月华街,又称育英社学,明崇祯年间由蒙化同知朱统燧及郡绅建造,有大门、过厅、大殿、两厢。光绪年间又建先师阁、社仓等,民国时期办小学,称庆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仍办小学,称群力小学至今。1981年先师阁被整体拆迁至蒙阳公园,改称“奇嘉阁”。现保存的大门为单檐歇山顶一高两低牌楼式建筑,设九踩斗拱,次间为七踩斗拱,错落有致,大方美观。现保存大门、过厅及部分厢房。1987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学位于南街孙家巷,原称育德书院,原为明广西左江道兼提学道宣廷式及弟福建兴化府推官宣廷宾的住宅。明代建筑,由大门、二门、过厅、大厅、后阁、两厢及花园组成。后阁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除上层擎檐柱为圆柱外,其余皆用方柱,明间与次间宽度相近,外观匀称。明亡后,廷式偕弟廷宾到五印山落发为僧,住房以低价出售办社学。清康熙年间,蒙化掌印同知张善化捐金改建,后掌印同知陈文成立义学于内,称南社学。古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87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