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管理方面的成果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管理方面的成果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行也仅仅停留在文件会议上,缺乏具体的外部支持。国内高校在推进实践过程中也纷纷明确了课程思政上层管理层级即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党委之下有分管校领导负责,然后确立一主要部门来牵头负责管理,比如学校教务处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二级学院自行组织。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管理方面的成果

(一)课程思政培训指导制度不完善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自提出以来,备受党中央、教育部门的重视,各大高校也在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但是,对课程思政的重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在各大会议、各大教育文件上,还较少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对课程思政外部的相关培训、指导还没有落实到位。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教育部门、各大高校对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学科任课教师是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关键,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缺乏对其深刻理解,缺乏相关思政能力等而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育人职责。目前,党中央、教育部门只是在教育文件上强调高校任课教师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而且教育文件上没有具体的、详细的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示,更不用说对全国各大高校及高校学科教师提供实际的培训指导机会了。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行也仅仅停留在文件会议上,缺乏具体的外部支持。高校没有组织相关培训、讲座,没有提供相关培训基地让教师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教师不明白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了解思政教育的技巧、不会运用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思政能力缺乏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科任课教师挖掘本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科任课教师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是开展相应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但是教育部门并没有严格规定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对相关教材的编写、使用缺乏指导,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教材参差不齐,教材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学科任课教师对思政资源、思政元素育人资源的挖掘,进而影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对教材内容的编写指导力度不够,使得我国各大高校使用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没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没有囊括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思政元素。因为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推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外部支持保障没落实好,使得学科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都较为薄弱,对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二)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不全面

自从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党中央和高校虽然积极倡导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进,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但是二者结合的实效还是差强人意。目前党中央、教育部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更多地停留在高校文件和各大小相关教育会议上,还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更没有强制的硬性要求和完善的考核制度。这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更多地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而相对忽视价值引领的要求,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校激励措施不够,考核制度不合理所致。

高校目前虽然极力响应党中央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还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一方面,衡量教师价值大小的职称评定没有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践行程度列入考察范围。我国高校目前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要求比较高,更多地还是侧重于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如在业务条件的评定标准中,大部分只需要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几门课程以上的讲授工作,侧重于完成学校评职称的教学工作量即可,讲得好与坏对评定职称影响不是太大。即使个别院校要求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具有优秀教学成果、讲过观摩公开课等,这些在评定职称中所占比重也不大。评定职称中比较重要的硬性条件是教师任职以来的科研能力:出版过多少本学术著作,编写过多少本国家级、省级高校通用教材,申请过多少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在哪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核心论文,科研成果是否获得过部级、省级奖励,科研成果是否取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效益等。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量化的标准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但是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急功近利”,部分学科任课教师为了晋升只做有益于评定职称的申课题、做课题、发文章、出专著等,从而影响了学科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践行,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推进。另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更多还是停留在高校文件和各大小相关教育会议上,衡量各级学院的教学质量更多依赖荣誉奖励的多少、预拨经费的多少等因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践行成果也没有被明确列入考核评估制度。历来高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对各类学科推进思政教育鲜有提及,在实践考核层面更是没有实际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案,往往盖以宏观、抽象的大帽子,比较空洞。各级学院的荣誉称号的获得、实际经费的申请还是要看产生了多少实际效益,获得了多少省级、部级的奖项,还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在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中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各级学院发展的包袱,这影响了各级学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极性。

因为高校激励考核不合理,影响了部分学科任课教师、部分学院等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极性,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际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组织架构权责划分机制不明确(www.xing528.com)

当前大部分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务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部门。在落实层面,党委宣传部确实通过组织全校性的相关理论学习活动来引领课程思政的开展;教务处也发挥了课程思政的管理职责,对二级学院贯彻落实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受邀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同时也时刻围绕课程思政与宣传部、教务处保持协同会商机制。宣传部的思想宣传、舆论宣传,教务处的日常教学运行、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都是学校工作体系内相对艰巨、繁重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但尚未明确哪一科室来贯彻课程思政,谁来具体管理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底由谁来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

国内高校在推进实践过程中也纷纷明确了课程思政上层管理层级即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党委之下有分管校领导负责,然后确立一主要部门来牵头负责管理,比如学校教务处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二级学院自行组织。这三种实践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孰优孰劣暂难考量。但是在制度安排和运作实践中,仍然无法确定高校课程思政中层组织架构内的教务处做什么,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什么,二级院系该承担什么责任,甚至在学校党委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统战部门的分工协调过程中厘不清各自职责。责任共担往往会造成相互推诿。因此,高校内部的课程思政组织体系构建、党委之下的责任主体明确、部门间的协同机制仍需确立和完善。

再到二级学院中层组织层面,由于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党组织负责同志如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并不直接分管教学,多数管理干部出身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并不参与教学,导致现实中二级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对教学、对教学管理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对所在院系的任课教师也没有直接管理权限。部分分管教学的二级学院副院长不是中共党员,有的是民主党派。所以,二级学院课程思政落实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1)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教学不够,党组织领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没有抓手,尤其是对非党员教师的课程思政落实需要加强指导和管理;(2)教师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教师的政治素养、政治觉悟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3)由于学校学科属性、专业背景、教师学习背景导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难度较大,二级学院对教师缺少真正有效的教学实施管理、约束机制。

(四)课程思政制度操作无保障

各学校都有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案计划,作为工作方案而言,其相关落实安排及组织保障是全面的,能够引导各学院、各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层层推进课程思政。而且以校级文件的形式来发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在操作层面,学校和二级院系尚未出台在人、财、物及权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这给具体的实施操作带来不小的阻碍。

一些高校虽然出台了本校的课程思政实施制度,但制度的推行仅停留在文件的文字中和会议精神的传达上,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安排。学校出台的制度一般为全校层面的工作总体安排,往往造成了“口号化”“条块化”和“运动化”“无序化”。比如某学校出台《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中包含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举措及实施保障四个方面,然而在举措和保障两个本应重点布置的工作方面却缺少相应权责细化和任务分解,实施保障条款中虽然成立了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而小组如何落实课程思政、怎样推行课程思政均无具体的制度安排。“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的协同联动,既没有路线图,也无可操作性的、需要协同的具体事项。该办法提出了工作考核任务,但方案中却没有实施评价的相应条款限制。因此,由于学校课程思政制度缺乏操作性,缺失评价体系,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会造成课程思政缺少应有保障和支撑,影响实践的长期性。

在课程思政制度落实效果方面,具体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本人自主实施的一些好的做法、部分教师开展课程育人的主动作为等很难受到学校层面的应有关注与适时鼓励。而发表科研论文、申报课题、参加竞赛等“短平快”项目彰显度最高,真正在日常的、普遍性的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课程思政、执行教书育人的老师很难受到学校的重点关注,更缺少评价和激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