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思政是在过去“大思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其他课程要种好自身育人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排在首位,要求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是在过去“大思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场域。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均在于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与教学专业实践在育人目标、形式以及实践主体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高校协同融合实践育人在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现有基础上以课程思政新要求为指引,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协同能力,既有利于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又有利于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维度和价值坐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和逻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回归到人的发展上,人文关怀就是要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常常容易忽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教育者的知识权威身份观念尚未转变,大学生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有效关爱,需求得不到真正满足,从而导致无法对思政理论课产生真正心理认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育者在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关注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高校教师的职责除了体现在安排实践活动进行知识传递上外,更多的是要通过互动交流模式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培养和塑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贯彻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精神。二是要了解掌握新时代话语和叙事方式,主动关注大学生生活世界,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价值引领的同时要凸显精神关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拉近师生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才能使教育获得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性很强的德育活动,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对事物真正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回归理性。笛卡儿强调: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通过想象,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物体,而且我们不是由于看到它,或者我们摸到了它才认识它,而是由于我们用思维领会它。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不只是一个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意义上的范畴,更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意义上的范畴。与传统理论课相比,它的操作更为复杂,要求更高,若与教育教学宗旨和本质要求发生偏离,就容易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的局面。要使实践教学得到正确实施,需要引导其理性回归。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正确性,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实践教学的理性回归首先在于回归主流思想,实践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学生容易因社会阅历不深而思想稚嫩,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根溯源,通过理性控制感性,领悟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其次要回归政治,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思政地位的正确认识,教育者要带着明确的政治使命,通过安排正确的实践计划和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真理性知识的熏陶,培育学生成为正直之人,实现思教合一。理性的认知加工路径,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创新的局面,形成新时代发展思路,获得有利地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实践类多元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指引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方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课堂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同样应当以课程思政为背景,转变传统实践模式,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1.实践类课堂教学方式

(1)推进实践类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要求强化所有课程的德育作用,从而把价值引领贯穿到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要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辅相成,专业课就要凸显思政教育性。思政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结合学生专业、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践内容的选择上,也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例如,针对艺术类学生可采取朗诵、演唱、表演等课堂实践形式,针对理工类学生,更适合采取辩论热点评述等逻辑思维性强的课堂实践形式。在学校推行课程思政的前提下,还应实现各项思政工作互联互通,避免实践内容上的重复与浪费。除此之外,可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在思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外人士演讲,进行互动与交流,用真人、真事达到让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更加贴合学生专业特色与学生的性格特征。

(2)完善实践类课堂考评机制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要注意原则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既要保证政治的正确性,又要针对学生专业,全面提升学生受教育质量。一票否决的根本原则要求任何学科的课程教学都要将育人目标置于首位,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对于思政课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论学习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应当相应增加过程考核比例,将课堂实践活动的结果进一步体现在学生成绩当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完善课堂实践考评机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理论掌握水平,同时解决了思政课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痼疾。这需要由思政部主导,整个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统一的考评标准,使思政课课堂实践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此外,要避免单向度评价,结合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发挥考评机制的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创新课堂实践内容和形式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www.xing528.com)

(3)构建实践类课堂教学一体化管理模式

加强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用于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实现教学、管理层面双管齐下,不可偏废其一。不仅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建立以党组织、宣传、统战、工会、人事、政治辅导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为主的辅助队伍,将实践活动在学校范围内实现系统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有效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思政课教学大纲,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撰写详尽的课堂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在课程思政背景之下,思政课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过程不再仅仅是思政课自身的改革方向与工作任务,而应当是由学校各学院、各学科、各行政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核心工作。在课堂实践层面,思政课不仅要配合自身理论教学,更应围绕“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联通专业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推行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全面建设。课程思政为思政课课堂实践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改革也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正在成为高校重要的实践与探索课题。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容易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理工类课程以科学原理阐释、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体内容,可以通过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

2.基地体验式教学

基地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大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调研访谈,学生能够亲身了解和感悟先进事迹,在体验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建立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和部分学生代表到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社会调研、访问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拍照或摄像记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或实践心得体会,再请优秀学生代表上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基地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实践调研,近距离观察红色历史遗迹及先进人物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先进事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思索与共鸣,强化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获得感。

3.平台情景式教学

平台情景式教学是指根据课程要求,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学生实际生活,采用历史场景再现、舞台模拟、情景模拟教学、虚拟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把红色故事、历史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做成教学案例或改编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搬上舞台自导自演,并将教师的“教”演化在教学活动的策划之中,将学生的“学”转换在探究与体验的行动之中的实践教学方式。平台情景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生动的实践教学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例如,由学生全程负责红色故事情景再现的剧本创作、舞台设计和现场表演。这样,学生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体会和把握故事的背景及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知与了解,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网络延展式教学

网络延展式教学以网络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共享性学习资源建设为重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紧密结合,整合视频、音频、动态图片等资料,获取具有代表性、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网络资源平台,形成以思政课微信公众号、网站红色板块、官方微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阵地,是一种包括知识传授、情感培养和能力培养的交互式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延展式实践教学突破了现场教学的时空局限,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教学平台,设置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在线答疑等模块,分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网络延展式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