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文集:人生轨迹与人脉奠定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文集:人生轨迹与人脉奠定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回想起来,就读于杭大新闻系的那四年,我从叛逆散漫的“青涩少年”蜕变成阳光上进的“有为青年”,懵懂而快乐。同时,那四年也是决定我后来人生道路的关键四年:我在校园里遇到了我的人生伴侣陈小芳,也结识了后来的事业伙伴,现在的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越孟。认识陈越孟,是通过1989级新闻系的郑仲晔介绍认识的。除了新闻方面的社会实践,大学四年我还尝试过各种生意。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文集:人生轨迹与人脉奠定

华晔宇

学新闻,做记者,是我高中时就确立的目标,所以我高考后填志愿,各个档次的学校都只选了新闻系。记得刚入学时,吴工圣老师在上课前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讲讲为什么选择新闻系,我是这样回答的:“做记者可以实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也可以满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

现在回想起来,就读于杭大新闻系的那四年(1990年至1994年),我从叛逆散漫的“青涩少年”蜕变成阳光上进的“有为青年”,懵懂而快乐。同时,那四年也是决定我后来人生道路的关键四年:我在校园里遇到了我的人生伴侣陈小芳,也结识了后来的事业伙伴,现在的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越孟。

认识陈越孟,是通过1989级新闻系的郑仲晔介绍认识的。仲晔师兄也是慈溪人,因为我们是中学校友,名字中又都带了个不多见的“晔”字,自然多了几分亲近。我进校报到时,仲晔已经在东一教学楼新闻系报到处等着接我了,带着我办各种手续,领我到寝室,张罗着挂蚊帐、理行李,后来又带着中文系的慈溪老乡陈越孟来看我。陈越孟老爸创办的惠康电器,那时候已经是慈溪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了,从宁波杭州国道线就经过他们家的厂子门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一个全民文艺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思想解放,在20世纪90年代仍有回响,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余音绕梁,北岛舒婷海子、王朔、崔健等,都是那时文艺青年们的偶像。进校没多久,我为了申请加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杭大晨钟诗社,熄灯后憋出来一首小诗《有雨的夜》,很意外地拿了那年晨钟诗社唯一的新生奖。陈越孟、郑仲晔那时候也在晨钟诗社,时有诗作发表在手刻油印的《晨钟诗刊》和《杭大学生报》上。陈越孟还和杭州师范学院的郭羽等几人一起出版过一本大学生校园诗集。

1990级新闻学专业10幢321寝室,左起:赵刚、董凌舟、郑继宁、江波、罗琦、徐立荣、楼坚、华晔宇

认识陈小芳是在大二那年的冬天。那天上午我正准备去上体育课,路上想起来自己还没吃早饭,就想去小卖部买个面包。进去后发现口袋里只有饭菜票,没有零钱,有点小尴尬地问售货员大妈能不能收饭票,大妈没好气地说“不可以”。这时边上一位也在买点心的女生,忽然没心没肺地哈哈大笑起来,我狠狠盯了她一眼,记住了她的脸。

谁知才隔了一两天,我就在二食堂排队时又看到了她,她和几个女同学在一起。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脑袋一热就走过去跟她说:“同学,我忘记带菜票了,能不能借点?”她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居然没有拒绝,默默地递过了两元菜票。我也愣了下,赶紧问她“你哪个系啊?菜票怎么还你?”她淡淡地说“不用还了”。我回到自己同学的队伍中,我们寝室几位兄弟,挤眉弄眼地问我“什么情况”,也有兄弟说好像是1990级中文系的。

更巧的事还在后面。那段时间我和方益波在杭州大学校报做学生记者,写些校园新闻。一天下午,我们从校报总编辑宋建勋老师那里领了个任务——全校大学生演讲比赛中,1990级中文系的女生吴红雨得了冠军,要我们去做个专访。领了任务之后,我就去找1990级的女生寝室,很快便打听到了吴红雨住在9幢102寝室。敲开102寝室的门,开门的居然是吴红雨的上/下铺,我和他偶遇过两次,原来她和吴红雨是上下铺。当时,红雨还没回寝室,她找出茶叶给我泡了杯茶,边喝边聊边等,名字、老家都问清楚了。

第二天傍晚,我带着两张杭磁会堂的电影票又去找她,厚着脸皮说“这个月菜票用完了还不了,还张电影票可以不?”她想了想,同意了。看完电影,我们还在北门对面的小饭馆吃了碗面,其实我们俩都不是很饿,所以两个人分了一碗。虽然是冬夜,但感觉挺温暖。

后来我问小芳,小卖部里的那次初遇她为啥大笑?她说看到有人居然不知道小卖部是不能用饭菜票买东西的,觉得挺好笑。当时也有出手相助的想法,只是略有羞涩。那时,我忽然走过去跟她借饭菜票,她心里想,这人真够穷的。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当年的“红娘”吴红雨又考上了新闻系的研究生,后来留在系里做了老师。(www.xing528.com)

大学四年,我学习不太上心,时不时还逃课,但校内外的新闻实践倒是参加了不少。我大一在杭大学生会秘书处编通讯稿,大二给校报、校广播台写稿。大二暑假和赵刚、郑继宁冒着酷暑,跑去考察那时候还古朴安静且不为外人所知的富阳龙门古镇。我执笔的考察报告之后获得了全校暑假社会实践一等奖。

大三时,我跟着刚分配到省经济台做记者的蔡李章师兄,骑着安琪儿赞助的山地自行车,前后花了二十几天做了个“钱江两岸行”栏目,采访报道从盐官到淳安钱塘江两岸的新变化。那时,我每天中午找电话,口播一条见闻。

本文作者在浙江电台经济之声实习

沈爱国老师也给我介绍了《杭州二轻报》的主编蔡捷认识,课余他让我去二轻集团下属的金鱼电器、乘风电扇、小吕宋百货等企业采写新闻。二轻集团那时候还是响当当的好企业,蔡老师开的稿费也很优厚,所以,我用一学期积攒下来的稿费买了件二轻内部优惠价的皮夹克

大四第一学期,我在浙报集团的《经济生活报》正式实习,带我的老师是1986级新闻专业的陈学东师兄。那时候我还真是做到了系里老师们一直教导的“腿勤、嘴勤、手勤”,累活杂活啥都干,态度谦虚出稿快。当时刚从武汉大学经济系分配到报社的蒋国兴,也主动带我去慈溪出差,到企业和乡镇采访。实习快结束时,我还有幸负责编辑头版的一个新闻花絮小栏目。

除了新闻方面的社会实践,大学四年我还尝试过各种生意。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后,市场经济风气大开,有一段时间寝室“卧谈会”和江波、老郑(郑继宁)谈的也是钢材水泥的行情信息。虽然这样的“大买卖”一个也没成功过,但“小生意”真做过不少。

大一时从慈溪老家进过一批出口转内销的针织女装,和楼坚跑去外校的女生寝室上门直销;大二时和赵刚一起办过摄影培训班,还请徐忠民老师做指导,到宝石山上实景拍摄,推销了很多批发价进来的乐凯胶卷;大三时带着罗征宇以底价包场莫干山路浙江京剧团剧场的录像厅,挑选指定播放片子,在五食堂门口贴海报卖票;最成功的是把我老家一个小厂生产的防裂膏,放进了当年还生意兴隆的小吕宋百货代销,每月结账补货,利润颇丰。

二十多年后追忆大学生活,感恩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关心过我毕业分配的张梦新老师、张英华老师,新闻系学术“标杆”张大芝老师、黄旦老师,自己也刚踏上社会但努力引领我们成长的班主任朱菁老师,担任系团总支书记但一点都不“八股”的潘向光老师,一年四季穿着1980版双竖条球衣球裤的何扬鸣老师……还有二三十年感情老而弥坚的1990级27位男生女生们!

杭大四年因,后来种种果。每次路过天目山路的浙大西溪校区,如果两个女儿在车上,我都会说:“这里就是老杭大,我和你妈相遇,才有了你们俩。”

华晔宇,杭州大学新闻学专业1990级本科生,曾任浙江《市场导报》记者部主任,现任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