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大学职能演化与教师发展:丰富的学术成果

中国近代大学职能演化与教师发展:丰富的学术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个学科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有出现,表明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充分证实了当时学术研究的能力,比如20世纪20年代前后胡刚复在南高师从事X射线的研究,为我国第一位从事该项研究的科学家,奠定了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基础,之后他的弟子吴有训在X射线对原子气体的作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近代大学职能演化与教师发展:丰富的学术成果

在各个学科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有出现,表明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1926年春,创造社的一班人进入国立广东大学,也把学术研究的风气带到了那里。就是在此时期,郭沫若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方面产生了《周秦以前古代思想之蠡测》、历史剧作《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成果[44]

自然科学领域,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充分证实了当时学术研究的能力,比如20世纪20年代前后胡刚复在南高师从事X射线的研究,为我国第一位从事该项研究的科学家,奠定了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基础,之后他的弟子吴有训在X射线对原子气体的作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19年左右王琏率领南高学生开展了中国古币制钱成分的分析研究,并于1921年在《科学》上发表《中国制钱之定量分析》,这是我国最早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史研究的成果,1923年他又发表《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铝锡锌镴考》,通过对我国不同年代古钱的化学实验,寻找到判断五铢钱年代的实验根据,这是我国化学史研究中的开创性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称道。此外,胡先骕、秉志、陈祯等在这一时期任职东南大学,他们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开展大规模的动植物标本采集,进行动植物分类学研究、植物生态学和生态学研究、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行为学研究,开展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研究,出版了动植物专刊和《森林植物志》及《药用植物志》等著作。1925年生物研究所开始出版英文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这是我国最早的生物学学术刊物,该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秉志为代表的一批教师,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对江豚、虎、白鲸等多种动物作了一系列的解剖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世纪20至30年代是我国近代植物学从单纯采集标本向近代植物学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较早发展成长起来的是植物分类学,胡先骕专门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研究,编写《中国种子植物志属》,是后人研究中国植物的基本文献,他还对纯真菌分类进行了研究,此间发表的《浙江、江西两省真菌采集杂记》,是我国最早发表的关于真菌的论文。20世纪20年代钱崇澍等进行苔藓植物学研究,1926年赵承暇发表有关麻黄素的研究论文,开创了用近代化学方法分析研究中草药的工作。1926年,张景钺在国外发表了《蕨茎组织的研究》,从此开始了中国植物形态学的研究[45]。还比如,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的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共同组织南方生物调查会,由留法的黎国昌教授任会长,留日的费鸿年教授任动物部长,留美的郜重魁教授任植物部长,另编辑部长一人、技师三人,曾赴广西、海南采集动植物标本,深入五指山,为时三月余,带回标本五六千件[46],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

在发展科学职能在中国近代大学中出现后,大学开展学术研究的活动日渐增多,也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中,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群体中突显了学术研究能力。他们学术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受留学归国的教师影响很大,正是这些留学归国教师带动了当时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对发展科学职能刚刚出现的中国近代大学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他们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凸显是大学教师教育能力不断拓展的结果,是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力补充,使得学术研究活动能够起到对教学更好的促进作用。

【注释】

[1]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194页。

[2]张广军:《熊庆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92—156页。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化学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页。

[4]吴大任:《寸草春晖——献给辛勤的园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4页。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植物保护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6]郭保章等:《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232页。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化学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8]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154页。

[9]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10]郭保章等:《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234页。

[11]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12]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13]同上。

[14]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15]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16]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17]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7页。

[18]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19]同上书,第59—60页。

[20]编委会:《吴中伦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54页。

[21]孙群豪:《园艺大师吴耕民》,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9页。

[22]文集编撰委员会编:《一代宗师——曾昭抡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64页。(www.xing528.com)

[23]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4页。

[24]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2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土壤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2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27]编委会:《吴中伦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53—755页。

[28]蔡宝祥:《罗清生教授的生平》,《畜牧兽医》2004年第10期。

[29]吴大任:《寸草春晖——献给辛勤的园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104页。

[30]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7页。

[31]王志均、陈孟勤:《中国生理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242页。

[32]黄志洵:《科学的魅力2》,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86—96页。

[33]何民胜等:《中外名人座右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页。

[34]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编辑组编:《张孝骞》,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页。

[35]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3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28页。

[37]杨舰、戴吾三:《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8页。

[38]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39]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院系馆所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40]卢嘉锡主编:《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2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240页。

[41]万平近:《林语堂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42]钱天鹤:《钱天鹤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43]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44]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45]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98页。

[46]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